2006年最后一季度股市為部分航空公司帶來了好收成,使其在資金面不再緊張,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頭——2007年中國航空運輸市場仍將延續2006年的走向。
年末行情繼續
根據國航、南航和東航2006年半年報,3家公司的航空燃油成本占主營成本的比例分別達到了37.1%、33.96%和33.6%。歐佩克表示,2007年整體石油供應非常充足,庫存水平較高以及原油利用有效率也在不斷提高。預計2007年原油.價格將在60美元/桶徘徊。那么,這3家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將分別減少17.1億元、16.99億元和11.68億元。因此。雖然在油價長期看低的前提下,航空板塊整體盈利有望在2007年出現反轉。
據有關消息顯示,我國民航業終于在2006年第三季度迎來了曙光,全行業扭轉了上半年的虧損局面,盈利55億元。國航、東航、南航近日相繼發布的三季報,也印證了民航業的景氣回升。
此外,1—10月旅客運輸量增長15.2%,超出市場預期:國內航線增速加快,國際平穩上升,而地區航線增速下滑。預計2007年行業總周轉量將保持14%以上的高增長,客座率穩步上升,票價水平在燃油附加費補充下趨于穩定。預計到2020年,預計60%的中長途旅客出行將選擇乘飛機而不是火車,民用航空將成為中長途旅客運輸的主要方式。而鐵路的分擔率將下降到40%。
強勢的發展戰略
中國民航總局宣布,2007年開始將投入約1400億元人民幣用于機場建設。具體而言,就是要擴建北京首都、上海浦東、廣州白云、成都雙流、重慶江北、烏魯木齊地窩堡、西安咸陽等大約44個機場,遷建昆明、合肥等機場,新增42個支線機場。
根據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近日公布的每年一度的中國航空運輸市場預測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航空運輸市場的快速發展將對民用飛機產生巨大需求。考慮到因運量增加產生的需求和現有飛機的退役,未來20年中國民航需要補充各型民用客機3110架,其中大型噴氣客機2230架,支線飛機880架。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民用貨機擁有量將達到500架左右,包括舊客機改裝的貨機和新交付的客機。報告稱,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旅游業和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中國航空運輸業發展速度將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迅速擴張障礙多
此外。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及ATR等國外支線飛機制造商也紛紛表示非常看好未來中國航空市場。巴西航空工業公司中國區總裁關東元預測說。中國將需要支線飛機近600架,市場非常巨大。法國支線飛機制造商ATR公司有關負責人也表示,中國的支線航空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中小城市航線對降低成本、高效率、安全可靠的支線飛機有很大的需求。
但關東元等人也強調。盡管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支線航空的發展,但目前中國的支線航空市場仍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政策還沒有到位、一些機場尤其是中西部機場的收費偏高、國內民航基礎設施尚需完善、飛行和機務人才緊缺等。
亞太航空中心專家指出,中國航空業的擴張計劃2007年也將面臨很多新的挑戰。中國市場急速擴張導致的機隊規模急速擴展,使飛行員數量緊缺的問題突顯出來,飛行員短缺問題在中國航空業最為嚴重。而中國航空公司大規模擴充機隊后,財政負擔與日俱增,可以預料,未來維護國內航空運營商的生存空間和開放市場兩者之間的矛盾,將成為擺在中國航空公司面前的兩難選擇。此外,飛機在外部市場的維修服務供不應求,也考驗著這些航空公司。
亞太航空中心還預測。香港航空業可能會經歷空前的重大改變,因為廉價機票航空公司大量涌現,將迫使傳統的航空公司重新審視其競爭優勢,迎接價格競爭的挑戰。同時,在內地市場上,廉價航空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化工懸疑之年
只要繼續貫徹執行國家確定的各項政策,著力推進產業升級、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化工經濟仍可保持較快增長。
繼續依賴進口
美國化學委員會(ACC)的研究表明,2007年,進口在中國化工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盡管以中石化和中石油為首的一些中國公司部署大的投資計劃,一些跨國投資項目也在使化工生產擴能。但中國仍然是化學品進口大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3大化工市場。

國外資深人士認為,今后中國石油化學品和其他化工產品的增長速度仍快于GDP增速。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化學品仍將繼續依賴于進口。世界銀行預計中國GDP增長率將下降至2007年9.3%。盡管經濟發展將放慢。中國仍將是全球化學工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器。ACC預測未來10年中國化學工業產量年均增長率為10.4%,而亞洲為5.4%,世界為3.6%。中國已成為許多精細化工和醫藥公司低成本中間體的重要來源,中國在礎化學品和下游衍生物方面的投資繼續加快。
外資全面布局成品油市場
2006年底,中國按照入世時的承諾,對外資全面開放了國內成品油批發市場。毫無疑問,外來石油石化公司在中國市場新一輪的布局即將掀開大幕。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成品油批發市場放開后,外來品牌將取得成品油批發權和進出口經營權,他們將進一步加快投資,全面布局我國成品油市場,由此無疑也將對還未開放的潤滑油市場產生滲透影響。
除油品銷售業務外,2007年外來品牌還會積極將本地化工作推向銷售渠道、營銷管理。比如:外來品牌將繼續完善東南地區的銷售網絡,并向內地和西部拓展;加快建設獨資油品銷售公司,并對先前建立的合資公司進行增資擴股等。
煤制化學品仍然熱潮涌動
居高不下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已使中國政府和化學工業轉向從國內最廉價的也是最豐富的天然資源——煤來生產更多的化學品。中國是最大的煤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正在鼓勵使用新的技術,如煤液化生產甲醇和二甲醚,以用作清潔燃料。這己促使大量小規模的甲醇和二甲醚項目聚集在中國富煤地區。2005年中國生產540萬噸甲醇,其中350萬噸由煤生產。總能力近900萬噸/年的甲醇裝置正在建設中,另有1000萬噸/年能力處于計劃階段。無序擴能和低效率已引起政府重視,并計劃整頓煤制化學品行業。在國家發改委直接倡導和推動下,中石化計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投資210億元建設煤制化學品項目,該項目能力為430萬噸/年甲醇和300萬噸/年二甲醚。
化學制藥業拐點將形成
2006年,我國化學原料藥和制劑藥表現出穩定增長的態勢,但是整體子行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研發能力較差、產品同質性較高。目前我國生產的3000多種化學藥中99%為仿制藥,近年生產的化學藥中97%為仿制藥,并且其中約60%還處于專利保護期,這已經引起了多起專利權訴訟案。
2006年前三季度的醫藥制造業的稅前利潤率水平比2005年有明顯的下降,從2005年的8.4%下降到7.63%。行業虧損面為25.59%,虧損額37.46億元。同比增長26.22%。
2007年將是一個變革之年,醫藥制造業體系的變革正在醞釀。在變革當中一些企業將被淘汰。但藥品降價將繼續進行。國家連續20次降低藥品價格,并沒有真正的降低老百姓的藥品消費和解決“看病貴”的難題。統計數據顯示,國家前18次藥品降價只使全國百姓每人每年買藥支出減少了2.5元。此外,“醫藥分離”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預計未來將有80%的藥品將最終流入藥店連鎖。這將極大的提升醫藥流通行業的整體贏利能力。(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