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日本是教育立國的典型,借助教育這一有效手段,國民素質顯著提高,國力逐漸增強。日本的初等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二戰前日本借著明治維新和西方先進文明的傳人這一大環境的有利東風,不斷改革和調整小學教育制度,隨之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本文主要論述了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的歷史基礎,并對近代日本小學教育的內容分階段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最后對其總結了一些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近代;日本:小學教育
一、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確立的歷史基礎
(一)日本初等教育的悠久歷史
日本的初等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15世紀以前,日本由寺院承擔對貴族或武士子女的社會倫理教育,從16世紀左右開始,隨著商業的發展,出現了教富裕商人子女讀書、寫字、計數的私塾。17世紀以后,隨著武士階層學校——藩校的誕生,又出現了專以武士階層為對象的私塾及藩校等初等課程教育設施,18世紀一般平民的私塾及武士階層的藩校、寺子屋等初等教育機構紛紛普及開來,藩校不僅教授經、史、詩文,還重視算術、醫學、天文學等實用學科;寺子屋開始時教授簡單的習字、讀書,隨著不斷發展,逐漸增加了算術、漢學等。這些傳統的初等教育機構所教授的教育內容成為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的積淀,同時也為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西方文明的傳入和西方的侵略
16世紀40年代,歐洲文化直接傳入日本,日歐文化最初開始接觸,傳教士在日本逐漸建立與日本小學完全不同的教會小學,主要以宗教教義為中心,開設宗教歌曲、西方樂器、宗教禮儀、繪畫、戲劇、修辭等西方小學的學習科目,雖然后來幕府幾次頒布鎖國政策,但長期窒息在封建制度下的日本人在同西方國家的接觸中不斷打開眼界,熱心學習西方技術和文化知識。進入19世紀,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入侵逐漸打開了日本大門,日本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的文明也隨之進入,此時期是日本的屈辱歷史,但為日本后來看到自己的落后、借鑒他國先進文明、不斷豐富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打下了基礎。
(三)明治維新政策的指導
明治政府積極推行文明開化政策:一方面,《學制》建立之前明治政府就十分重視小學教育,制定了專為一般民眾而開設的小學政策,且把設立小學作為培養領導人的奠基工作,這些都推動了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的發展;另一方面,明治政府努力學習、借鑒歐美先進的教育制度。1869年5月設立“制度調查研究所”,任命森有禮和藤弘之為“取調掛”,1871年12月組建了一個學制調查研究所,長谷川太等十人依據法國教育制度起草“學制”,同時參照英、荷蘭、德、美等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教育制度。這些也為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總的來說,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是在明治維新政策的指導下,以日本初等教育的悠久歷史為基礎,與西方文明交流為手段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二、模仿歐美的探索期(1872~1886年)
(一)《學制凈令時期
1872年《學制》的頒布標志著近代日本小學的確立。負責草擬“學制”的調查研究委員會中,多數人是當時著名的洋學家,也吸收了兩名國學、漢學家。《學制》主要以法國的教育制度為依據,同時參照了英國、美國、德國等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教育制度。
《學制》頒布了小學教育的目的是“能使每一個國民得以發跡致富,即出人頭地、富貴榮華的基礎是學問”。此教育目的受到西方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的影響,著眼于國民皆學。《學制》規定的小學教學科目有:拼音、習字、單詞、會話、讀書、修身、寫讀、文法、算術、養生法、地學大意、理學大意、體育、唱歌。“這些教學科目與《理事功程》收錄的《合眾國教育略記》中的麻薩諸塞州公立學校教學科目項類似。”本時期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美國,加入了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內容。但是這些新內容一般是照抄國外,例如修身科在日本傳統的教學科目中并不存在,是模仿《法國學制》而移植到《學制》中的,“明治初期的教育界對于何為修身科,以及修身科與其他教科的異同全然不知。《學制》令時期小學教育內容嚴重脫離日本實際,教育內容繁多,也顯得過于高深,超出了兒童的接受能力。
(二)《教育令》時期
由于《學制》的教育規定超前,不適合當時國情等諸多原因,隨之《教育令》代替了《學制>>。《教育令》受美國教育制度的影響比較大,更進一步傾向西方化,民主、自由主義加強,但由于入學率等各方面的退步和中央集權的反對,于是日本政府兩次修改《教育令》,逐漸強調國家干涉教育,否定人民參與教育行政管理權。
《教育令》中,小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個人能力的培養,照抄美國的自由、民主,但“改正教育令”中,小學逐漸強調國家干涉、控制,有培養尊王愛國的臣民為目的的趨勢,《教育令》自由度和靈活性強,力圖精簡教學內容。限定讀書、寫字、算術、地理、歷史、修身六科為必修科,其它唱歌、物理、博物等可以任意設置,因地因校制宜。但在這樣自由的政令下,日本小學入學率西線下降。《教育令》中小學教育內容的自由極端完全是模仿國外,僅就1877年小學教科書情況來看,絕大多數為翻譯教科書,當時小學所使用的是“神為天之主宰,人為萬物之靈”的直譯修身教科書,不顧日本本國國情,因此很快被修改,兩次頒布“改正教育令”,強調國家干涉教育,否定人民參與教育行政管理權,把修身科由各科的末位改為各科之首,歷史科則強調尊王愛國的志氣。“改正教育令”中的教育內容折射出一種過渡——由模仿歐美到折衷借鑒歐美。
三、折衷借鑒歐美的融合期(1886~1890年)
日本在不斷探索適合本國的小學教育制度過程中,逐漸消化西方教育與融合江戶后期教育遺產,19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已具備了確立國民教育制度的條件,緊接著受到德國的國家主義思想的影響,文部大臣森有禮依據本國國情,擬定《小學校令》。“《小學校令》為《教育令》期的小學教育的混亂打上了中止符,雖然《小學校令》后來又經過幾次變革,但它長期成為日本小學教育制度的骨干存續下來,他所確定的日本人應具備的知識和品德等,成為此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的日本小學教育的基礎。”日本小學的教育內容終于經過中西融合走上了本土化的道路。
《小學校令》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注意兒童的身體發育和道德教育,并傳授國民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及生活中所應具備的普通技能。這時國家的價值優先于個人價值,教育目標就由個人主義、功利主義變為為國家培養有用的人,尋常小學設修身、讀書、作文、習字、算術、體操,另外還有根據各地情況而設的任意科目等,高等小學在上述科目之外還增加了地理、歷史、理科(博物、物理、化學、生理)等任意科目,英語、農業、手工、商業等實業科目。此時期修身科教材中的“《小學道德論》并非對西洋道德的囫圇吞棗和生吞活剝,而是排除了與日本國民道德不相容的基督教道德而作為純粹的哲學道德加以攝取”。這表明了日本在學習歐美的過程中逐漸考慮到了本國國情,進行批判的攝取。《修身兒訓》和《小學修身訓》所引的資料出處也不再是以前西洋道德的簡單的翻譯,而是將其與日本傳統的道德靈魂相融合,在教學中突出忠君愛國的道德教育,引入兵式體操,重視學校儀式、唱國歌。日本對修身科改革的同時減少了基本科目,增加農、工、商實業科目,更加注重實用性。總之,此時期日本改正了《學制》令時期小學課程繁多、高深的弊端,也修改了《教育令》時期過于自由、靈活、模仿歐美的課程設置,逐漸綜合了國家的強制性和各地情況的差異性,同時借鑒歐美注重實用性等特點,設置了更加合理的課程。
四、國家主義教育體制下的發展期(1890~1926年)
此時期,一方面,日本產業革命完成,資本主義制度也逐漸形成,并且日本在一戰中發了戰爭財,也促進了教育的空前發展;另一方面,日本受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國內爆發了米騷動,自由民主運動空前高漲,這些也確實是對日本天皇至上觀念的一個打擊,雖然1890年“教育敕語”的頒布標志著日本軍國主義的確立,但這一時期軍國主義以滲透方式為主,經常受到自由民主運動的抵制,同時1890年修改的《小學校令》意圖把地方自治體的事務轉向由國家委任給地方事務,國家主義教育體制逐漸確立。在自由民主運動與國家主義兩個矛盾體促成了日本小學教育的多樣性,教育內容不斷拓展,更加靈活,隨著國家主義的加強,盲目的忠君和狹隘的愛國思想滲透其中。
在此發展期國家主義逐漸加強,進行道德教育、國民教育的目標沒有改變,1900年《小學校令》的修改把讀書、作文、習字并為“國語”,減少教學科目,強調兒童身心發展階段,這些主要是受到當時愛倫。凱和蒙臺梭利的自由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野口援太郎創辦的兒童村是典型的自由主義教育的小學校,兒童通過與教師談話獲得知識。但這只是國家主義總體目標下的小插曲,這之后國家主義逐漸加強,1907年由于國家發展的需要,逐漸拓寬教育內容,加強實業科目學習,尋常小學更強調國民共同的基礎課程,高等小學更強調具有與國民生活實際有關的教育內容,1919年對《小學校令》的修改中,把尋常、高等小學中的“日本歷史和地理”分為“日本歷史”和“地理”,并增加了學時,1926年與1919年的教育內容沒有多大變化,只是提高了任意科目的實用性。尤其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理科等教科書匯集了當時先進的教育思想,參考各國教科書制成,具有很高水平。總體課程設置上逐漸趨向完善,但也受軍國主義的影響,盲目忠君愛國的思想滲透其中。
五、軍國主義教育體制下的倒退期(1926~1945年)
1926年皇太子裕仁繼承皇位,實行軍國主義法西斯政策,日本政府對中小學教員的工會運動和無產階級教育運動等進行嚴厲監督和鎮壓。據統計,“從1926年到1933年發生的事件達210件,牽涉的人達926人。其中小學教員為798人,被逮捕者為855人。此時期是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勢力猖獗和逐漸走上崩潰的時期,日本暴露了軍國主義的反動本質。1941年的《國民學校令》中小學改稱為國民學校,軍國主義教育體制最終形成。
1941年的《國民學校令》教育目的變成培養造就“皇運扶翼”的皇國民,以培養國民的基本素質為主。《國民學校令》規定教學科目為國民科(修身、國語、國史、地理)、數理科(數學和理科)、體育課(體操和武道)、藝術課(音樂、習字、圖畫、手工等)等四科,在初等科,女生增設裁縫課。實業科分為農業工業、商業和水產等,高等科還增設了外國語、實業科和其他必要學科。此時期課程變化比較大,增設了武道課,所有教科書都增加了軍事和日本精神的內容,軍國主義暴露無疑,同時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更加注重自然學科和實業學科的教授。注重道德、美術陶冶情操,以堅守皇國使命。
這一時期日本在取舍本國傳統文化上的失誤走到了極端,致使小學教育內容中的國民科充斥著盲目忠君愛國的軍國主義思想,體育課的軍國主義目的更加明顯。伴隨著二戰的爆發,日本學校教育癱瘓。
六、對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演變的思考
日本小學教育的近代化是由學校的近代化來完成,而學校近代化的第一步主要以教育課程為中心,研究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的演變,有利于我們了解日本小學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體系的近代化過程,更有利于我們反思我國初等教育近代化過程中的利弊得失。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思考與啟示。
(一)制定正確的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決定教育內容,日本在近代逐漸走上了極端保守甚至于危險的民族主義,這些都反映在日本小學教育內容之中,比如,增加武道課,灌輸盲目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民族主義極端膨脹的結果積聚起了對外侵略的巨大能量,也最終導致近百年來人們為之奮斗的現代化成果淪喪在炮火中,所以教育目標這一大方向上的正確與否決定著教育內容的貫徹,決定著整個教育體制的成功與否,決定著整個民族的命運。
(二)充分考慮本國國情
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的制定由開始簡單模仿歐美課程,比如,機械翻譯外國的教科書,再到后來逐漸考慮到本國國情。融合自己民族傳統,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基于以上所述,我國小學教育內容也需去除小學教育課程內容的繁瑣、艱深,考慮到兒童的接受能力。在借鑒國外優秀教育內容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和我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同時。我國的小學教育內容應在繼承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還需與國外先進的教育內容相融合。
(三)注重實用科目和普通科目相結合
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中充斥著實用科目,這與當時歐美的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有關。當時初等綜合技術教育是指小學的手工科、實業科和實業補習學校、乙種實業學校等。例如,在初等科,女生增設裁縫課。實業科分為農業、工業、商業和水產等。相比之下,以前我國小學教育內容則更傾向于普通科目,這也導致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脫離生活實踐。所以實用科目和普通科目都應得到我們的重視,不能偏廢其一,兩種科目應更好的滲透和結合。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四)重視科技知識和人文素養一起抓
日本近代小學教育內容的制定很重視現代科學技術的輸入,學習西方大辦教育來攝取和消化西方先進科技文化成果。即使在軍國主義占主要地位時期。日本軍國主義者為了對內加強軍事警察統治和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極力攫取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因此,日本軍國主義教育始終未能取代和消滅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的教育,注重科技知識教育。至今仍是現代日本堅持的一個重要歷史傳統,但是日本在國家物質層面上的現代化基本實現的同時,整個國家的現代性精神反而倒退,最后造成了日本現代性的斷層,我國也應該注意在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精神文明決不能忽視。
(五)逐漸走向多樣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歷史連續性,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逐漸走向多樣化。從縱向上來說,這為現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的順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橫向上來看,也為近代日本中等、高等教育打下了扎實的根基,例如,1886年的《中學校令》將中學分為五年制的初等中學和兩年制的高等中學,后者屬大學預科性質,這樣制定的原因之一是小學教育內容剛剛穩固,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實施的效果,要發展中學必須承接小學教育,所以到19世紀末,隨著日本的小學教育內容多樣化,中等、高等教育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且有深入化的趨勢。基于這些,我國小學教育內容也不能走單一化的老路,應趨向多元化,為中等、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發展奠定基礎,逐漸適應現代社會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模仿、借鑒歐美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消化西方教育與融合江戶后期教育遺產后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知識結構,更加適合本國國情,雖然后來日本小學為軍國主義所利用,但近代日本小學教育內容為二戰后日本小學教育的成長、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崔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