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森田療法是20世紀初日本精神科專家森田正馬創立的帶有濃厚東方色彩的心理療法,主張通過“順應自然,為所當為”割斷“注意過分集中”和“感覺過分敏銳”之間的精神交互作用或者解決思想矛盾,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其中既注重行為的調整又注重認知的改善,因而,森田療法可以看作認知行為療法的一種形式,對于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森田療法;順應自然;精神交互作用;認知行為療法
森田療法是20世紀20年代初日本精神科專家森田正馬創立的帶有濃厚東方色彩的心理療法,后經高良武久、大原健士郎、長谷川洋三、田代信雄等人的臨床應用與理論完善,已經成為心理學界的重要療法之一。從早期森田對神經質的治療開始,現在它主要適用于焦慮癥、強迫癥、神經衰弱、恐怖癥、疑病癥等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心理疾病的治療。森田療法不僅是一種救治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療方法,也可用作正常人的心理調節方法,舒緩心理壓力,提高心理素質,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一、森田療法的治療理念
(一)順應自然,接受現實
客觀事物在不斷變化,人們的心理也會隨之波動,神經質患者一般都特別敏感于自身的狀態,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有密切的關注,一旦他們發現身心狀態波動所表現出的不良癥狀,往往會有兩種應對方法:一是試圖去除所有的癥狀,擺脫苦惱,但越想去除,就越可能加重內心的沖突,強化痛苦的體驗,二是回避可能引起痛苦等不良情緒的情境,變得更加退縮。森田療法就是基于第一種應對方法提出的。
1 “不問”的態度
森田療法主張對癥狀采取“不問”的態度。當癥狀出現時,要順應自然。高良武久認為,順應自然就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與積極服從,認清自己的癥狀實際上是主觀臆造的產物。治療者要幫助患者認識到自己現在出現的癥狀并無特殊之處,沒什么大不了的,是很平常的、誰都會有的體驗,如果自己感到恐懼,就暫且維持恐懼狀態,如果感到痛苦,也暫時忍受痛苦的折磨。總之,要接受現實。古人云;“正受不受”,意思就是說直接接受就會成為沒有接受的狀態。患失眠癥的人不要強行入睡,否則可能更難入睡,如果患者對于失眠采取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聽任睡意的自然來臨,就會因睡眠的本能,很快進入夢鄉。其它癥狀也是同樣。因此,要學會與恐懼和痛苦并存,學會適應現狀。
2 順應自然的涵義
“順應自然”是森田療法中最基本的治療原則,這條基本原則包含著下述多層涵義:(1)要認識情感活動的規律,接受不安等令人厭惡的情緒情感;(2)要認識精神活動的規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現的各種想法和觀念;(3)要認清癥狀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接受癥狀;(4)要認清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系,接受事物的客觀規律。但是,順應自然的態度絕不是企圖逃避,也不是要對自己的一切活動都放任自流,無所作為,而是要患者一方面對自己的癥狀和不良情緒聽之任之,另一方面要靠自己本來就有的上進心,努力去做應該做的事。患者一邊忍受著痛苦:一邊做應該做的事,這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獲得適應現狀的自信。
(二)減少控制欲,避免精神交互作用
1 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在疑病基礎上產生的,指個體的注意力集中于某種感覺,使這種感覺變得過敏,這種過敏的感覺又使個體的注意力進一步集中,并固定在這種感覺上,感覺與注意相互作用、彼此促進,使這種感覺越來越敏感,這一心理過程就是精神交互作用。由此形成感覺過敏、意識狹窄與注意集中之間的不良循環,癥狀就會固定下來。
2 減少對情感的控制
神經質患者癥狀一旦固定,就很難快速去除。而患者意識到自己的苦惱時,一般是急于控制和改變自己的現狀,結果往往是越想去除就越難去除,例如,患失眠癥的人越想入睡就越難入睡,社交恐怖的人越想輕松自如地與人交談,會越深刻地感覺到自己的緊張、拘謹和僵硬。深入分析患者的感受,實際上,他們在承受著兩層痛苦:一層是由于失眠、社交恐怖等具體的心理不適帶來的痛苦,另外一層是患者因為意識到自己心理不適的存在又無法控制和消除這種癥狀而產生的恐懼和痛苦。相比之下,第二層的痛苦要比第一層強烈得多’對患者身心狀態的負面影響也更大,兩層痛苦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而難以自控。而且’強控制欲與低成就感的矛盾又加入到惡性循環中,加劇了患者的惶恐和不安,損害了他們的自信和希望。
森田療法認為,事物有可控和不可控之分,人們應該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不應強求控制那些不能控制之事。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不以意志為轉移的,如果患者想要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會很難如愿以償,甚至徒增煩惱。雖然情感不由人的意志自由支配’但行動卻服從人的意志”,我們很容易控制自己的行為,因而,可以考慮把對情感的關注與控制轉移到對行為的關注與控制上。
(三)為所當為,注意外向化
患者往往存在這樣的想法:等我心情好了再去做事。心情不好往往會成為不做事的借口,因而患者長期不能振奮起來。只有在做事的過程中,才能達到改變心情的目的。隨著注意的轉移,患者的情緒情感自然會發生變化。
1 注意轉移
由于精神交互作用,神經質患者固執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癥狀。為了打破注意與感覺敏感之間的相互影響,就應該使患者的注意力從自身癥狀轉移到外部事物上。開始做某一項工作,會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于這項工作,但是,如果從開始就一直想著控制,把注意轉到工作上來,其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患者努力抑制對癥狀的關注,實際上是把注意更加固著于癥狀上,越想使注意轉移,就會使注意更固定,最終更加阻礙行為。因此’在出現癥狀時就要順應自然,采取不抵抗的態度,接受癥狀和不良情緒的存在,注意指向可以控制的外部行為,靠自己固有的上進心,努力去做應該做的事。
2 為所當為
唯有實際行動是轉移注意的最佳途徑。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帶著雜念堅持做事,不知不覺之中就會把注意集中到行為上。患者要做到這些,開始時肯定是很痛苦的。但正如前文所述,只要堅持做下去,就會逐漸習慣,痛苦也會逐漸減輕,自信和希望又會被喚起,即使這時患者還能感覺到癥狀的存在,也不會再對日常生活形成障礙。如果能做到這種程度’可以說癥狀的威脅已經不存在了。當然,患者仍然會有某種程度上的擔憂,這種擔憂誰都會有,這就是已治愈的狀態。
從治療者的角度看,應在掌握患者生活史的基礎上,盡可能理解患者的現實情況,不把癥狀當作咨詢的主要內容,鼓勵患者面對現實生活,放棄抵抗癥狀的立場,認識到事物不以自己的主觀愿望為轉移,認識到接受癥狀的重要意義,不試圖去控制,癥狀就會發現改觀,最后鼓勵患者要承擔自己生活中,應承擔的責任。在治療中,治療者應盡可能用提問的方法啟發患者對問題的理解,而不是過多地采用說服的方式。
二、森田療法——東方的認知行為療法
從理論體系上看,森田療法的精髓在于“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其中既有認知的改善又有行為的調整。同時,森田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都強調著眼于當前的問題,就事論事,不過多追究以往的經歷和歷史。因而,森田療法可以看作認知行為療法的一種形式。
(一)認知轉變
森田療法主要是割斷“注意過分集中”和“感覺過分敏銳”之間的精神交互作用或解決思想矛盾。所謂思想矛盾,是指“理應如此”的想法與“事實如此”的矛盾。與認知療法類似,森田療法也很注重對“我應該……”、“心情不好是一件很大的事”、“我心情不好,所以不能做……”、“只有控制自己才能改變自己、擺脫痛苦”、“自己的消極情緒會持續不變”等不合理觀念的轉變。但兩者實施方式不同,認知行為療法注重認知干預,治療者在與患者的交談中轉變患者的消極、負性的自動思維,以更為現實、適應環境的認知方式取而代之。并加以強化、實踐,最終要使來訪者學會主動識別、修正自己的不良認知方式。森田療法注重行動中的領悟,對存在的問題或癥狀采取“不問”的態度,希望通過這種忽視達到消除不合理觀念的目的。
(二)行為調整
森田療法強調患者要為所當為,要求他們從事相應的體力勞動,寫日記記錄每天的言行,治療者通過日記了解患者的生活狀況,同時給予評價和指導,以此鼓勵患者努力向上。這無疑是行為治療的范疇,實際行動使患者的思維變得更加實際和深刻,使他們對現實生活的適應能力提高,對未來的希望和自信增強,性格變得更加完善。
森田療法與行為療法也存在著不同之處,行為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幫助病人通過學習一種新行為來減除適應不良行為或病癥癥狀。一般而言,行為治療者認為癥狀和適應不良行為消除了,也就等于治好病人的疾病,因此,行為治療重視病人的外顯行為和癥狀,希望借助于強化等手段減少或消除病人的問題行為和癥狀,然而,森田療法對行動的關注不是直接圍繞癥狀消除進行的,而是借助于行動轉移對癥狀的關注,進而達到消除癥狀的目的。
三、森田療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從高中步入大學,學習不再是大學生的唯一重心,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我,規劃自我。每個大學生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我”和一個“現實的我”。“理想的我”是自己希望達到的狀態,是個人追求的目標和欲望,“現實的我”是個體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現實的觀察與評價,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經常是不一致的,因而會引起內心的矛盾沖突,讓個體感受到焦慮、苦惱或無能為力等。
(一)規劃“理想的我”,確立適當的生活目標
一般來說,抱負水平越高,對自己各方面要求越嚴的人,其“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的矛盾也越明顯,例如,希望博得好評、出類拔萃的欲望越強烈,在人前越可能緊張,越表現不好。希望全神貫注、短時高效學習的欲望越強烈,越容易注意分散、事倍功半。因此,從理想目標的高度上說,大學生要有切實可行的規劃,不要好高騖遠,苛求完美,徒增煩惱。
當期望與現實的差距引發不良情緒時,如果一味關注自己的心情,把不安和苦惱當作障礙物對待,企圖將其除掉再采取行動,那么,個體很可能會陷于神經癥,在期望與現實之間徘徊而不會付諸行動,所期待的事物和現實就會像兩條平行線一樣,不能相交到一起。森田療法主張,只有緊緊掌握住欲望,以目的為準則,去考慮如何使之付諸現實,把此確定為當前的目標。因此,從理想目標的內容上說,不能僅局限于最后要達到的成果與狀態,更重要的是制定出為了達到這種狀態需要做的事情規劃。在確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需要做什么、是否可行之后,行動起來,要堅信付出是有回報的,行動就有進步,堅持就是勝利,不安和苦惱就會慢慢消失。
(二)悅納“現實的我”,積極向上地生活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走向成熟。很多大學生對自我的監控都很強,既是自我觀察者同時又是被觀察對象,經常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評價與反思。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都能做到恰當、客觀的評價,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悅納自己,以積極的態度認可自我,形成自尊,對自己不提苛刻的非分期望與要求,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日日是好日,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不能悅納自己,以消極的態度拒絕自我,形成自卑。他們的注意集中于自己的不良情緒,總是對自己不滿意,常常自責、自怨,結果使自己的心理狀態無法平衡,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的心理危機。
按照森田的理論,當不良情緒出現時,應當順應自然,不去刻意改變現狀。而是接納它。對于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要安然處之。同時,把注意轉向外部事物,積極努力地行動起來,發展自身的潛能。如果工作、學習一天之后,感到過得很充實,那就是好日子;如果沒能過得充實,那就是壞日子,至于這一天的情緒如何并不重要。
(三)少想多做,行動轉變性格
在確立了目標以及為了達到目標需要做的工作之后,實施行動就是最重要的了,想得多做得少,是大學生常見的現象。付諸行動、躬身實踐是大學生充實生活的必要條件。與其想,不如做,惟有行動和這種行動達到的效果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行動剛開始的時候常常伴有不安以及對結果的擔憂等,如果關注自己的不安,想要消除不安之后再行動,那就很難見到成效了。少想自己的心情,行動起來多去做事。堅持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形成慣性,工作不再是痛苦的,而是輕松、愉快、自信的,隨著行動的堅持、目標的實現,人的性格也會向著更好的一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森田療法對情緒要求既來之則安之,鼓勵人們以行動為準則,為實現既定目標去積極行動,在行動中轉變性格。
總之,森田療法以豐富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順應自然”為指導思想,具有積極向上的意義,通過森田療法的學習,人們可以學會一種操作方便、實用性強的心理調節方法,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順應自然”的人生哲學帶有濃厚的老莊哲學、禪宗思想等東方文化色彩,對于我國的咨詢與治療實踐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目前我國也有了很多森田療法的嘗試,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責任編輯:楊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