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牛氏三杰”;河北任丘;近現代文物
【摘要】“牛氏三杰”即牛文良、牛文倉、牛文常三兄弟,任丘縣天宮村(今三杰村)人,均為中共黨員,中共保屬特委重要成員,在1931年至1936年河北省中部地區的革命斗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文介紹了與他們相關的一些文物,并回顧了他們短暫而輝煌的革命生涯。

“牛氏三杰”即牛文良(1909~1936年)、牛文倉(1911~1936年)、牛文常(1916~1936年)[1]三位烈士,河北省任丘縣天宮村(今三杰村)人,是出自一個家族的三兄弟,牛文良、牛文常是同胞兄弟,與牛文倉是堂兄弟。三人均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共河北省保定直屬特別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共保屬特委)的重要成員,在1931年至1936年河北省中部地區的革命斗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時至今日,各種文獻資料中關于他們的記載較少,隨著革命硝煙的漸漸散去,他們的輪廓已悄然封存在歷史的塵埃中。但是歷史是不能忘記的,現存于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的“牛氏三杰”之一牛文倉及中共保屬大隊曾經使用過的幾件文物,雖已斑駁破損,卻彰顯著“牛氏三杰”的光榮歷史,記載著那段崢嶸歲月的光華。
圖一至四均為牛文倉烈士遺物,上世紀50年代從“牛氏三杰”的家鄉任丘縣天宮村征集而來。
《新中華教科書——算術課本(第三冊)》為32開本,縱19.7厘米,橫13.5厘米,左側膠訂,微殘(圖一)。全書共62頁,封面、目錄、正文均從左至右橫排,封三為版權頁,從右至左豎排。封面綠色偏灰,正中有鋼筆手書“牛文倉”3字,左上側有鉛筆手書“頭麥熱就要安排”,這幾個鉛筆字書寫于什么年代,反映了什么事件,是否能成為當年牛文倉領導搶秋護秋運動的側面佐證,尚需我們追尋探討。課本內容講述的是比例和百分法,分為八章及總習題,章下又分節,在每一節的練習處多有鉛筆書寫的答案。牛文倉1931年考入保定培德中學,這本教科書應該是他在此前使用過的。
胡琴(圖二)琴桿長46厘米,琴筒寬12.3厘米,琴軸長15厘米,弓桿長67厘米,破損較嚴重。胡琴,這種在中國堪稱普及性最廣的傳統樂器,因其獨特的音質和表現力,成為革命志士牛文倉珍藏于身畔的鐘愛之物。遙想當年,在緊張的革命工作之余,牛文倉拉起心愛的胡琴,以緩解自己為革命奔走的疲憊的身心;曾幾何時,也會在無數緊張激越的日子里用它寄托自己堅定的革命理想和豪邁的戰斗激情。
自行車架殘長105厘米,高84厘米,把寬52.5厘米,除車把鍍鉻外整體噴黑漆,有多處磨損脫落(圖三)。車牌為大寫英文“THE KNIGHT CYCLE”,并注明產地“MADE IN JAPAN”。當年牛文倉騎著這輛自行車不知顛簸了多少里鄉路,做了多少重要的革命工作。
皮棉鞋底長28厘米(圖四),大小約相當于現代的普通男鞋42碼。鞋面質地為純牛皮,黑色,皮面有折裂痕。鞋底為棕色牛筋底,有波浪形凹槽防滑設計,磨損較重。鞋內為1~2厘米長的白色羊毛,手感十分柔軟。這雙皮棉鞋質地精良,制作精細,設計合理,式樣時尚,當年應該是價格不菲之物。從自行車和皮棉鞋可看出牛氏家族在當時算得上是殷實之家,而牛家也在經濟上為革命做出了貢獻。1935年,牛文倉為幫助中共北方局、河北省委解決經費危機,發展武裝力量,曾動員自家變賣家產,又向鄰里借款,籌集上萬元現洋支持了革命工作。
“牛氏三杰”中最早走上革命道路的是牛文良。他于1929年考入保定志存中學,1931年經中共保屬特委成員賈良圖、曹金月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擔任志存中學黨支部宣傳委員。牛文倉1931年考入保定培德中學,當年經牛文良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2]。1932年6月,保定第二師范學校爆發學潮,牛文良聯絡各校愛國師生成立“二師學潮斗爭校外后援會”,支持保定二師的學生運動,牛文倉也積極參加了斗爭。他們的斗爭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恐慌,遂發布告示通緝牛氏二兄弟。7月13日,兄弟倆被圍困在培德中學,經同學幫助翻墻脫險,當夜離開保定。之后,他們深入保定周邊地區的農村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并參加了1932年8月的“高蠡暴動”。暴動失敗后,牛文倉回到任丘縣進行革命宣傳,并積極聯絡當地愛國人士,籌備建立基層黨組織。牛文良則到天津從事地下工作, 1933年春被國民黨天津當局逮捕,在押解途中機智脫險,之后被黨組織委派到北平廣安區領導抗日救亡運動。

1933年4月底至5月下旬,中共河北臨時省委、北平市委機關和黨的基層組織遭受巨大破壞,陸續有400多人被捕[3],牛文良、牛文倉也先后被捕,并被陸續轉移到北平第三模范監獄關押。牛氏兄弟在獄中與敵人展開了頑強的斗爭,受盡酷刑,仍堅貞不屈,沒有暴露身份,不久被黨組織營救出獄。
出獄后,牛文良先被派遣到上海、武漢等地做聯絡員工作,不久又化名趙玉山,到駐防察哈爾省的第29軍做兵運工作。他先在趙登禹的132師師部秘書處工作,其間秘密發展黨員40多人,其中包括趙登禹的秘書,建立了中共黨支部。后被調到軍部參謀處工作,在這里深受宋哲元賞識,掌管軍部無線電臺,因此獲得大量重要情報并及時匯報給中共地下黨組織,為爭取宋哲元及29軍在華北抗戰做出了很大貢獻。1935年,他因執行嚴懲日本特務的任務而暴露身份,被黨組織調回中共保屬特委擔任領導職務。
同時,牛文倉出獄后回到家鄉任丘縣繼續開展斗爭,建立、發展、壯大了當地的黨組織。他創建了任丘縣第一個黨支部——天宮村黨支部,由他的妻子孫大煥、姐姐牛文英、母親和長工馬成等組成,成為華北地區第一個家庭黨支部。還在附近的邢村、東莊淀、麻家塢、太平莊等十幾個村莊發展黨員100多名,建立支部十幾個,并組建了中共任丘縣委員會,擔任第一任縣委書記。“牛氏三杰”之一的牛文常就是在1933年由牛文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1934年秋還擔任了共青團保屬特委書記。兄弟倆和同志們一起領導開展了打富濟貧的秋收運動和分糧吃大戶、打鹽巡等一系列經濟斗爭,當時的牛文倉年僅24歲(圖五),牛文常只有19歲。
“牛氏三杰”共同參加了中共保屬特委的領導工作。1935年,牛文倉協助中共特派員李菁玉恢復重建了中共保屬特委,特委機關就設在他家東跨院,牛文倉任軍委書記兼游擊隊政委。同年6月,反蔣武裝大隊(即保屬大隊)成立,牛文倉兼任大隊長,牛文良任指導員,牛文常任中隊長。1935年6月至1936年1月,“牛氏三杰”領導保屬大隊發動群眾,開展了破壞敵人電訊的斗爭,鋸倒電桿100多根,割電線約65千米,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收藏的小刀和鋸見證了這場革命活動。
小刀全長16.8厘米,刀長9.3厘米,寬1.8厘米(圖六)。刀為鐵質,把為銅質,有銹蝕,現存完整。刀尖及一側開刃,銎部凸出,刀把靠近銎部處刻有兩道凹槽。捐贈人牛文英是牛文倉的姐姐,1933年由牛文倉介紹入黨,是著名的華北地區第一個家庭黨支部的重要成員之一。
鋸長77.5厘米,鋸條為鐵質,鋸拐、鋸梁為木質(圖七)。鋸梁與普通的鋸結構有所不同,為兩段式設計,便于調節鋸的大小,使用時應在鋸梁中部安裝起固定作用的套合結構,此結構現已缺失。據藏品入藏記錄記載,捐贈人朱立章等與“牛氏三杰”同村,此文物的使用時代為1936年1月,故推測朱立章或為當時保屬大隊的戰士,在那場由“牛氏三杰”領導的破壞敵人電訊的斗爭中曾多次用此鋸鋸倒敵人的電桿。
1936年2月20日[4],中共保屬特委在高陽縣孟仲峰村召開軍委擴大會議,“牛氏三杰”均參加了會議。不幸消息泄露,會場被任丘、高陽、安新三縣的國民黨保安團層層包圍。在突圍戰斗中,牛文倉胸部受重傷,壯烈犧牲,時年25歲;牛文常沖出重圍,在任丘縣雙塔村與袁采祈的地主武裝相遇,他以石碑為掩護,孤身堅持戰斗,最終中彈犧牲,時年20歲;牛文良負傷被俘,受盡酷刑,英勇就義于高陽縣城,時年27歲。三兄弟犧牲后,中共北方局機關刊物《火線》于1936年4月第55期上刊登文章《紀念我們英勇偉大的無產階級戰士——牛氏三兄弟》,記述了他們的英雄事跡,激勵和鼓舞了無數戰斗在中共保屬區的革命軍民。

烈士犧牲20年后,1956年,任丘縣人民委員會在任丘城內修建了“牛氏三杰”烈士塔,正門上鐫刻對聯 “英雄事跡如松柏長青,烈士精神與天地共存”,真切表達了人民對“牛氏三杰”革命事跡與先烈精神的崇敬。1967年,當地政府又將他們的故里——天宮村改名為“三杰村”,寄托了后人對流灑熱血乃至獻出年輕生命的革命先烈的無盡懷念和景仰。
————————
[1]牛文常又作“牛文長”,見朱文通、王小梅:《河北通史·民國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91頁。
[2]牛文倉的入黨時間一說為1932年,見《牛氏三杰:用生命譜寫青春之歌》,《河北日報》2006年6月23日第2版。
[3]朱文通、王小梅:《河北通史·民國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6頁。
[4]一說為1936年2月17日,見黎典、李銘:《河北近代大事記》,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0頁。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