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燕下都;瓦當;山形饕餮紋;雙龍饕餮紋
【摘要】作者通過對燕下都瓦當上的山形饕餮紋反復揣摩,并與一些商周青銅器紋飾比照分析,認為此紋飾是由雙龍饕餮紋演化而成的,這也符合燕下都考古材料的時序關系。

在燕下都遺址出土的瓦當中,有一種紋飾(圖一),《燕下都半瓦當》一文稱為山形饕餮紋:“山形紋由上端中央迄于兩下角,部分作額梁及雙眉,雙目突起微下垂,中有火焰紋作鼻,口以勾云紋組成。”[1]《燕下都》一書中亦稱為山形饕餮紋:“二條凸線在上端正中相連,各自向左右斜垂,然后向左右拐折,至兩角再向下拐折,兩角呈方塊狀。其外空隙處填以凸三角紋。饕餮的雙凸目呈橢圓形,外有一周橢圓形凸線作眼眶,眼角下垂,與饕餮巨口兩側的方形凸線相連。火焰紋作鼻,卷云紋組成饕餮的巨口。”[2]日本學者村上和夫把此種紋飾視為饕餮紋的變形,直接稱為山字紋瓦當:“饕餮紋的生命力表現,存在于巨大的眼、口和鼻梁。這種形態仍然清晰地殘留在用線條構成的山字形上。”[3]并引用《禮記·王藻篇》和《說文》中對山字的闡釋,“在中國古代,山與不動、安靜、萬物之源的觀念相聯系”,將山字刻繪在瓦當上,“表示為王者如山般泰然、滋養萬物的意思”,說明特別地選擇了山字形的原因。拙著《燕下都瓦當研究》[4]關于對山形饕餮紋的闡示,基本上沿用了以上三家之說,只不過表述時略有不同。騰固在《燕下都半規瓦當上的獸形紋飾》一文中稱此種瓦當紋飾為“旋云單凸饕餮式”,“套凸中間作兩眼,云紋作鼻端”,并說:“這種套凸紋也許是青銅器雷紋的解放,因為瓦坯上不能雕鏤出細致的雷紋,便變形為粗疏的套凸紋,所以在裝飾上說不過是幾何紋的遺意,別無他種含義。”[5]
關于以上所謂的山形饕餮紋,在拙著《燕下都瓦當研究》中,也曾提出曲折的山形紋似由燕下都一種雙龍背項饕餮紋(圖二)圖案中的雙龍紋解體演變而成,但沒有深入考證,未能成論。近兩年來,對此種紋飾瓦當不斷把玩、摩挲、品味,并與一些商周青銅器紋飾比照分析,認為此山形紋是由雙龍饕餮紋中的雙龍紋演化而成的感覺進一步濃化。在商周青銅鼎、卣的頸、肩部位,曾一度流行一種單首雙身龍紋飾:雙龍中間共一首,且向下垂,身軀向左右伸展,并有彎曲現象,尾部向上回卷。父乙方鼎和上蔡田莊商墓出土方鼎的紋飾(圖三)就極具此特征[6]。所謂山形饕餮紋瓦當中的山形,正是雙龍舍去頭、頸部分以外的身軀,只不過受當面半圓規制的制約,隨形就曲罷了;雙龍首、頸下垂的部分,正是瓦當正面饕餮的面像。
山形饕餮紋瓦當最早出現在燕下都郎井村10號作坊戰國中期遺址和老爺廟臺Ⅴ號地下夯土建筑遺址。在此之前的春秋中期東沈村6號居住遺址就有雙龍饕餮紋瓦當使用,郎井村10號作坊戰國早期遺址以及其他居住和作坊遺址更大量使用[7]。如果說山形饕餮紋由雙龍饕餮紋演變而成,符合時序關系。
以上感覺,也可能出于聯想和推斷,難免有誤,敬請方家、學者批評指正。
————————
[1]楊宗榮:《燕下都半瓦當》,《考古通訊》1957年6期。
[2][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
[3]村上和夫:《中國古代瓦當紋樣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
[4]劉德彪、吳磬軍:《燕下都瓦當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5]騰固:《燕下都半規瓦當上的獸形紋飾》,《金陵學報》1936年第6卷第2期。
[6]朱鳳翰:《古代中國青銅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427頁。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