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挖掘一只牛股需要一個較長的認識過程,投資者對必須認識到中國之“巴菲特”也必須是久經考驗的。為了對自己托付的血汗錢負責,投資者還是用苛刻的眼光和懷疑的態度來認定自己的“財神”為宜:在中國基金市場起步的今天,選基金經理最好有女士定終身一般的謹慎
伴隨2006年基金業績的全面飄紅,基金經理被投資者捧為皇冠上的“明珠”,他們被認為擁有超凡的分析、判斷、研究、學習和社會交際能力,手上掌控數十甚至上百億資金,在證券市場上呼風喚雨,為投資者點石成金。某些新發基金更幾乎是為某個明星基金經理度身定做的。
于是火爆的基金銷售市場上,基金經理“追星族”成群結隊,基金經理走到哪里,投資者的資金就投向哪里,更有甚者云“如果××不當××基金經理我就賣出××基金”。投資者這樣崇拜基金經理是否理性?究竟應該怎樣認識基金經理對基金業績的作用?
資深比“資淺”強在經驗
投資者通常認為資深的基金經理應該比“資淺”的基金經理能力強,而美國蒙他拿大學的Costa和Porter發現,資深的基金經理在投資能力上并不優于資歷較淺者。美國耶魯大學的Chevalier和麻省理工學院的Ellison對此的進一步解釋是,在業績同樣表現不佳時,較年長者較年輕者更不容易被撤換,僅僅是因為經驗差異。
經驗價值的重要性與管理的基金類型有關。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Ding發現,基金經理的經驗多寡對于成長型基金的業績有顯著影響,經驗越豐富者表現越佳,但對于收益型基金的業績則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因為挑選成長型股票比較困難,需要正確的預測盈余成長,而且隨著基金經理的資歷增長,也能和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員建立一些私人關系,從而得到一些內幕消息。
經理變動無需風聲鶴唳
美國基金經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中國基金經理平均任期不足18個月。2005年國內共有87位基金經理被調整崗位,相比2004年增長了近40%;2006年以來有107只基金的基金經理發生變動,占300只基金的35.67%。基金經理變動對基金業績的影響要具體分析。當前國內很多基金公司采用團隊管理模式,重大投資決策由投資決策委員會集體做出;有的還采取集中管理,即一只基金由多個基金經理管理。一流的基金公司人才濟濟,即使個別基金經理離開,也立即有其他經理補缺。這些情形中個別基金經理的變動,對基金持有人和基金公司的影響不是很大。另外,如果指數基金的指數化效果較好,其經理人變更對基金的影響較積極管理型基金小。基金經理變動也不絕對導致原有基金業績下滑。有權威調查顯示,國內基金經理變動后基金年平均報酬率為19.6%,而更換前年報酬率為14.92%。
所以持有人對基金經理的變動也不用風聲鶴唳。如果相應的基金公司有數位明星經理可以補缺,或者側重團隊作用,或者基金采用集中管理,或者該基金為追蹤效果較好的指數基金,則持有人不必忙于贖回,也不要很在意基金經理的離職。
經理權力不足以定乾坤
投資者不宜將基金業績好壞與基金經理業績簡單對應。目前有關基金經理在投資中的作用的資料很少公開,基金經理實際所負責任及投資權限對投資者來說不甚透明。目前國內59.6%的基金公司管理資產合計在100億以下,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更是只有幾個億。如果管理資產少,投資決策權往往集中于公司最高層,基金經理的作用就不一定那么顯著。
當前國內基金經理責權不對等的問題比較突出。拋開基金公司管理方式和基金類型的約束不說,有些基金的運作還會受到股東的干預,基金經理的發揮空間有限。在投資者的眼中,基金經理須直接對基金業績負責,做得不好會引起巨額贖回、清盤乃至訴訟。很多基金公司直接用排名來測評基金經理的業績,而基金公司面臨的壓力只能轉嫁到基金經理身上,業績不如同行或是沒有達到公司要求,就會有下崗的危機;有時還會充當“替罪羊”,成為基金治理結構漏洞的犧牲品。
證監會2006年11月8日出臺《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管理人員管理指導意見》,規定了“基金經理管理基金未滿1年的,公司不得變更基金經理”等內容,并就建立基金經理全面、真實、連續、公開的業績檔案記錄、信用記錄,提高基金經理的透明度作了明確要求,有助于投資者更全面和有效地了解基金經理。
幸福要靠自己爭取
美國艾莫利大學的Baks對基金經理換至其他基金以及增減所兼管基金所作的研究發現,基金經理的表現具有持續性。這表明,基金投資者追隨明星經理,有一定合理性。但Baks應用經濟學中的Cobb-Douglas投入產出方程來測算時,發現基金經理對基金業績的貢獻程度大約只占10%~15%。崇尚基金經理個人作用的美國都是如此,何況中國?在影響基金業績上,市場環境、公司治理、產品風格等與基金經理同等重要。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身上始終是不牢靠的,可以把資產委托給基金經理,并不意味著投資者無須承擔學習投資的義務。認識公司治理結構穩定與否,投資決策流程是否給予基金經理發揮空間,還只是第一步。真正成熟的投資者,應該首先對自己的投資偏好有深刻的把握,按自己的個性特征、風險容忍力、生命周期選擇適合自身的基金產品,進而對基金經理運作基金的偏好和風格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研究和分析基金運作規律和投資組合,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基金產品的特點,與基金經理為代表的產品在投資理念上達成一致。
如同挖掘一只牛股需要一個較長的認識過程,投資者必須認識到中國之“巴菲特”也必須是久經考驗的。為了對自己托付的血汗錢負責,投資者還是用苛刻的眼光和懷疑的態度來認定自己的“財神”為宜;在中國基金市場起步的今天,選基金經理最好有女士定終身一般的謹慎。
劉澄
中共中央辦公廳政策調研員,北京科技大學金融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盧用
現供職于華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之前曾供職于中國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