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幼非 信誠基金管理公司董事、英國保誠集團大中華區投資基金總裁。逾20年金融相關行業服務經驗,在銀行、證券、基金等業務領域均有廣泛涉獵及深刻造詣
讀最近的報刊,經常會看到“理財熱”三個字跳出來,顯示如今理財品種的豐富和市民對于理財需求的渴望。
這是好現象。中國社會在過去幾年中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許多人變富了。數據顯示,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內地居民的金融資產存量增長了200倍,年均增長率達到30%,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目前,中國金融機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達16萬億元。與此同時,還有數目不小的資金積淀在股市及其他投資市場中。
作為一個自小在臺灣長大、之后出國學習、畢業后一直從事金融行業的臺灣人,看著內地同胞變富了,高興之余也不乏遺憾。最讓我憂心的是,在內地居民收入、財富增加的同時,消費需求、子女教育和養老負擔以及經濟壓力也在不斷加大;然而,大家理富或理財的觀念和知識,遠遠跟不上財富增長的速度?,F在,大多數人想的,多半只是找個好工作,可以讓自己多賺一些錢.卻很少想到如何“讓錢生錢”或者“讓錢為你工作”,從而使現在的財富增值更多,使得5年、10年以后可以享受更優質的生活。
所有的人.沒有不想改善生活或生財致富的,更何況面對日益增多的諸如買房買車、子女教育、退休養老、應對緊急突發事件等人生目標。核心城市家庭完成上述目標大抵需要300萬元,光靠工資顯然無法實現,理財規劃勢在必行。但是面對琳瑯滿目的理財產品和服務,相信很多人都覺得非常困惑,無所適從。我個人在投資領域近20年,投資有得有失,也常思索這個問題:到底如何才可以成為富人?
要致富,最關鍵的要素,必須要累積原始資本,也就是俗稱的“第一桶金”。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很多人卻并非很清楚。1萬元變成100萬元,和100萬元變成199萬元,同樣是增加99萬元,其中的難度是完全不同的。由1萬元變成100萬元,在5年內至少每年要增長15倍才可達成但反過來看,如果你有100萬元,每年只要賺14.8%,5年后即可增至199萬元。
當然,許多人可能經歷過上海認股權證翻番和前幾年房市上漲的幸福時光,會覺得第一桶金來得比較容易。但是,這只是絕大多數人可遇不可求的個案而已,歷史重復的幾率實在太低。
所以,在累積第一桶金時,所有的專家都一致指出,節儉是關鍵。一般人在開始工作時,都沒有什么錢,但誰比較節儉,誰累積財富的速度就會比別人快;但另一方面,因為你重視,所以也養成一些精明的習慣,例如利用打折買好東西,或關注哪些穩定收益的品種回報多一點等等。第二個要點是做好本業。我看過許多富豪成功的例子,有些人財起財落。大部分是賺投機的錢,以致不能長久。一個人如果基于自己的專業不斷地耕耘努力,不論職位、薪水、獎金、認股權、自己的小生意等,都會有很高的成長率,也是最能夠掌握的第一桶金的來源。
最后,在陸續提供大家一些想法的初始期,愿大家都能從做好本業及節儉做起,灌溉您的財富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