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6年,中國個人理財市場空前活躍。不斷規范的政策環境和日益增多的投資渠道,猶如一道道陽光,將百姓們屢受摧殘、沉迷多年的投資信念重新找了回來。這一年中,有哪些重大事件值得我們記憶并回味?本刊再次推出年度十大理財新聞,從讀者的角度回顧一年中發生的理財大事,闡述其與百姓休戚相關的入選理由,并作出本刊提示
1.《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頒布 銀行業全面開放
2006年11月15日,國務院頒布《中國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2006年12月11日正式生效)。《條例》對在中國運營的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和外國銀行在華分行的設立、登記和業務范圍作出了明確規定,允許在華外資法人銀行為中國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對于沒有實現轉制的外國銀行分行,允許其在華經營外匯業務以及除了中國境內公民以外客戶的人民幣業務,允許其吸收中國境內公民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目前,中國銀監會已經批準9家外資銀行的境內分行改制籌建為法人銀行。
入選理由
《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國銀行業全面對外開放,中國兌現了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承諾。由此,外資銀行可以平等地同中資銀行一樣開展業務,中國居民在金融理財市場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預見,銀行業全面對外開放,必將加劇中外資銀行的市場競爭,而這對提高我國銀行業整體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我國金融業長期穩定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意義。
本刊提示:外資銀行來了,百姓們有了更多選擇,本土銀行必須明白:與狼共舞,還得有真本領。
2.基金市場空前火爆證監會強化治理
2006年,中國基金市場整體經歷了爆炸式增長,基金擴張的規模幾乎是過去8年的總和,管理資產達到7500億元。基金熱推動基金規模向品牌公司集中,嘉實基金、南方基金等前10名基金公司所占市場份額已超過60%,同時造就了一批接踵出爐的超百億基金。基金投資人的隊伍也不斷擴展,據不完全統計,到2006年11月底,2006年基金新增開戶總數達到673.18萬戶,新增基金持有人突破700萬戶,遠遠超過A股同期新增開戶數,為歷年之最。
與此同時,證監會出臺了4大制度強化基金業治理。從2006年6月到12月,證監會先后發布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治理準則(試行)》、《關于基金管理公司提取風險準備金有關問題的通知》、《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管理人員管理指導意見》、《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業務信息管理平臺技術指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
入選理由
2006年被業界稱之為“中國開放式基金年”,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但伴隨牛市行情引發的基金熱潮,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證監會一系列政策的重磅出臺,反映出監管層立法先鋪框架、后善細節的基本思路,基金持有人利益在立法權衡中的分量正在日趨加重,凸現監管層正在試圖將優先發展機構投資者和保護投資者利益兩大目標有機結合,改變重機構輕投資者的現狀。
本刊提示:我國已從散戶投資階段過渡到機構投資階段,基金成為一種新的、重要的理財選擇,投資者應該順應潮流,莫失良機。
3.QDII制度出臺 境外理財開閘放水
2006年4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調整6項外匯管理政策,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的人民幣資金,在一定額度內購匯投資于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允許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證券經營機構,在一定額度內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自有外匯,用于在境外進行的包含股票在內的組合證券投資;允許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購匯投資于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及貨幣市場工具,購匯額按保險機構總資產的一定比例控制。
入選理由
管理層對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的突破性嘗試,是繼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之后,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中的又一次歷史性跨越。QDII制度的實施,對中國的資本市場、投資基金業、外匯管理體制及匯率改革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本刊提示:“對外開放”應該是雙向的,即不僅要放開本國市場,還要走向更廣闊的海外市場。QDII制度出臺之后,中國金融機構應該有信心、有能力、有實力在海外金融市場上大展身手,有錢的個人投資者也不妨一試。
4.“加息”組合“國六條”政府重拳出擊房地產市場
2006年4月28日和8月19日,央行兩次加息,5年以上期的商業房貸基準利率由6.12%提高到6.39%和6.84%;優惠利率則由5.51%提高到5.75%和5.81%。自2004年10月29日以來,央行共3次提高貸款基準利率,4次提高房貸利率。
2006年5月29日,建設部、發改委、監察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統計局、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即“國六條”細則。細則強調,各地區政府必須在2006年9月底前公布近期經濟適用房建設目標;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90平方米以下住房須占總面積七成以上;居住用地供應量七成用于普通商品住房;各地城市年內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規定空置3年以上商品房不得作為貸款抵押物,土地閑置2年將被收回使用權。對于購房者,規定購房不足5年轉讓時須繳納5%的營業稅;購買超過9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時,個人住房貸款首付比例不低于三成。
入選理由
央行加息、九部委出臺“國六條”細則,猶如一套套組合拳,將不斷高漲的房地產市場打得“眼冒金星”。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措施,著實牽動了不少購房人的神經。多數專家認為,政府的目的是為了遏制國內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抑制過熱的固定資產投資。具體而言,加息是一種金融杠桿,通過收緊信貸的方式提高購房者的還貸成本,抑制過多的購房需求;而“國六條”細則是對“國八條”精神的一種細化,其宗旨是調整房地產市場的結構,加大中低價房的供應數量。
本刊提示:加息和“國六條”細則出臺之后,購房暴利時代已經一去不返,投資者有必要重估房產投資的收益前景。
5.證監會發布
《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突出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2006年9月17日,證監會發布《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這部法規重點規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詢價、定價以及股票配售等環節,完善了現行的詢價制度,加強了對發行人、證券公司、證券服務機構和投資者參與證券發行行為的監管,對各參與主體違反法律、法規等行為,設定了記入誠信檔案并公布、一定期間內取消其參與相關業務的資格等監管措施和行政處罰條款。
入選理由
該辦法在進行制度設計時,高度重視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努力做到發行股票時,既要考慮一級市場的發行價格,也要穩定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既要向機構投資者配售股票,引入長期資金,合理確定價格,防止過度投機,又要照顧中小投資者的申購熱情。
本刊提示:政府這次是動真格了,證券機構再想鉆法律空子,損害投資者利益,就得三思而后行了。我們期待著,在有法可依之后,證監會能夠在實踐中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6.健康保險首立規章凸現保險和諧功能
2006年7月1日,《健康保險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辦法》將健康險明確劃分為疾病、醫療、失能收入損失和護理保險4類,強調健康險業務經營行為的規范,突出保護消費者利益。
入選理由
重疾險風波引發社會各方對保險業的詬病后,《健康保險管理辦法》作為中國保險業第一個規范健康險的章程出臺,對解決當前健康保險市場的新情況、新問題,樹立行業形象,推動產品創新,規范市場行為,凸現保險和諧功能,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本刊提示:健康險有法可依,保險公司依靠條款欺詐投保人的老路走不通了,今后若不實實在在經營,后果著實嚴重。
7.工行IPO圓滿成功創全球資本市場新紀錄
2006年10月20日,中國工商銀行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取得圓滿成功。此次發行是全球最大的IPO,工行的超額配售選擇權行使前A+H發行規模合計達191億美元,高于此前歷史最高水平日本NTT移動通訊公司184億美元的最終融資水平。
入選理由
工行IPO的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國有銀行綜合改革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是中國銀行改革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工行IPO方式的創新,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轉折性變化,將引領中國股市“大而穩定”的新時代。
本刊提示:中國的金融航母誕生!

8.汽車交強險上路了卻百姓后顧之憂
2006年6月28日,中國保監會向社會公布《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7月1日起正式實施,10月1日之后,未按規定投保的車主將被罰款。根據規定,投保人簽訂交強險合同時,應當一次支付全部保險費。交強險的責任限額為6萬元。此外,精神賠償也被納入交通強制險范圍。
入選理由
交強險制度是我國第一個通過立法予以強制實施的保險險種。目的是通過國家法律強制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購買相應的責任保險,以提高三責險的投保面,在最大程度上為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及時和基本的保障。雖然6萬元的限額在面臨重大事故時顯得有些少,但施行交強險的意義仍然十分重大。尤其是將精神賠償納入交通強制險范圍,更是法律上的一個亮點。
本刊提示:車主和保險公司的責、權、利更明確了,理賠時也更省心了。
9.封閉式基金改革鳳凰涅磐上漲行情值得期待
2006年7月,華夏興業基金封轉開轉型方案獲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9月初,基金豐和、泰和雙雙分紅,成為今年率先進行年內分紅的封閉式基金。此后,我國首例封轉開基金——華夏興業的“基改”試點圓滿成功。10月20日,基金金泰率先宣布對收益分配條款進行修改,由“一年分配一次”變更為“一年至少分配一次”。經過持有人的攜手推進、監管層的重重論證、基金公司的思想解放,封閉式基金改革經歷數度涅磐,終于破冰挺進。
入選理由
基于持有人利益至上之立場,封閉式基金改革可謂是2006年中國基金業的頭等大事。華夏興業的轉型成功為“基改”吹響了號角,“基改”從此上路。基金金泰是年內首只主動修改分紅條款的封閉式基金,為其他基金樹立了典范。“基改”的破冰,驗證了持有人攜手維權的強大力量、監管層的深謀遠慮和基金公司的辯證智慧,基金分紅和由此引發的上漲行情也使持有人享受了實在收益。
本刊提示:三方的和諧思維合力推動改革破冰,這為金融業其他巨大利益爭議難題的解決樹立了典范。另封閉式基金持續上漲的收益值得期待。
10.全國統一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正式運行 誠信時代來臨
2006年1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于2006年1月進入正式運行。截至10月底,該數據庫已收錄近5.3億條個人結算賬基本信息,其中5500多萬人有貸款和信用卡還款記錄,為各商業銀行在全國開啟查詢用戶7.5萬個。
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是各商業銀行的信用數據信息共享平臺,主要采集和保存個人在商業銀行的借還款、信用卡、擔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關的身份識別信息,并向商業銀行提供個人信用信息聯網查詢服務,滿足商業銀行防范和管理信用風險的需求,同時服務于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
入選理由
現在,任何自然人無論在國內任何地方也無論在哪一家商業銀行留下的借款和還款記錄,或開立結算賬戶時填報的基本信息,商業銀行的基層信貸審查人員均可在經當事人書面授權后,進行查詢、實現共享。許多商業銀行已經將查詢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作為貸前審查的固定程序。可以說,從現在開始,誠信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一個講究誠信的時代已經來臨。
本刊提示:征信系統建立以后,個人投資者、貸款者一定要誠實還貸,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否則,一旦因信用問題無法享受銀行等機構的金融服務,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