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檔案傳統的編纂和出版在檔案縮微和檔案信息化建設的背景下,如何應對清史纂修工程的需求,而民間檔案的發現與編纂更成為了新生的推動力量。在此條件下,明清檔案就要在傳統做法的基礎上,加大檔案編纂的信息化,并建立多元的編研模式,明清檔案的編研才能開創新的天地。
關鍵詞:明清檔案 編纂出版 信息化 多元化
1 目前,明清檔案(主要是清代檔案)的編纂和出版遇到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其一,縮微技術的應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縮微技術的運用越來越廣。而縮微技術的應用是明清檔案現代化管理工作中起先導和決定作用的基礎工作,在明清檔案的管理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縮微技術的穩定性是保護明清檔案的可靠的技術保證,縮微技術的標準化和規范性促進了明清檔案整理和編纂工作進程,縮微品的利用和傳遞推動了檔案史料的交流活動,縮微技術的運用促進了明清檔案管理模式的根本轉變。所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自1973年開始試用縮微技術拍攝檔案,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已擁有一套完整、先進的縮微設備和相應的技術力量及科學的工作程序。迄今為止,一史館專題檔案史料縮微膠片150余種,總量達1000余盤。為適應國內外利用者的需要,該館向海內外發行了大量的檔案縮微膠片,縮微品質量得到國內外廣大用戶的一致好評。秦國經先生的兩本明清檔案著作都附錄有《明清檔案縮微品目錄》,可供參考和查找。
其二,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推動。為適應國家信息化建設和檔案事業發展要求,實施信息化帶動策略,促進檔案管理現代化水平全面的提高,2002年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印發了《全國檔案信息化建設實施綱要》。在此大潮下,明清檔案加快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其實,從2001年開始,一史館就開始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為實現明清檔案整理、編目、編研、流通、信息發布以及對外服務、辦公事務管理的自動化和網絡化,他們斥資數百萬元建設信息系統,在公開招標中,清華紫光中標,于是就用“清華紫光電子檔案管理系統(TH—AMS)”去實現現代化。明清檔案的數字化工程隨之展開了。而早在1996年,《中國明清史檔案文獻光盤庫》就得到了出版。這套光盤共10張,濃縮了一史館1995年以前出版的有關檔案資料,每張光盤存有1萬余頁的文獻資料,總計約有2億字。
其三,清史編纂工程需求的促進。2002年12月清史纂修工程啟動。清史工程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歷史檔案工作史中的一件大事。從該工程的緣起到最后的實施和結果,都和清代檔案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清代檔案的整理與利用程度,將是直接決定清史工程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下設了檔案組。經初步調研論證,在這2200余件檔案中,清史工程需要查閱利用的約700—800萬件,占國內外現存清朝中央和地方檔案總量的1/3左右,其中中央級檔案約500—50萬件,地方檔案約200—250萬件。但后來清史工程的利用規劃有些壓縮:重點查閱600—700萬件,約占國內現存檔案總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中央級檔案約400—500萬件,地方檔案約100—150萬件,同時還要盡可能多地利用臺北所存的各種檔案。清史工程開展以來,各單位積極響應,到目前為止,全國已為清史工程立項整理檔案項目23個,涉及檔案近140萬件。為了滿足清史編纂專家利用和使用清代歷史檔案的迫切需要,“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編纂工作資源庫”日前已將檔案組提供的雍正、乾隆、嘉慶朝錄副奏折,以及電報檔和光緒、宣統年間的雨雪糧價單數十萬件檔案上網發布。“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編纂工作資源庫”只對清史編纂專家進行有限服務,不對外界開放。清史專家在使用本資源庫內容時,嚴格按有關規定執行。
其四,民問檔案編纂力量的涌現。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化建設日益得到了政府和民眾的關注與支持,大力發展。民間的文書和檔案也就逐漸被發掘了出來,幾經輾轉,陸續有了歸宿,彰顯了文化價值。在各個落腳,這些民間檔案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有的被密藏起來,有的待價而沽,有的則被編輯出版,公之于眾。在這些民間檔案中,有一些名氣是響當當的,比如,徽州文書、江永女書和東巴檔案,等等。以徽州文書和東巴檔案為例,徽州文書作為一種民間文書檔案,已發現的數量是巨大的,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徽州文書的發現幾乎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數量不斷增多,目前徽州文書的搶救工作仍在進行,它們中已有少數得到了整理:王鈺欣先生等人曾先后編纂出版了《徽州千年契約文書,清民國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宋元明清編》和《徽州文書類目》(黃山書社2000年版),劉伯山先生主編的《徽州文書,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一出版受到了好評:有人認為,徽州文書遺存至今的實際數值是遠超過20萬件的,更有人估計,徽州文書最新的數量當在35萬件左右,所以,今后徽州文書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依然任重道遠。東巴是云南納西族創造的東巴文化檔案化的產物,反映了納西族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而東巴檔案經歷了歷史的風雨,遺留下來的數量已經急劇減少。按《納西東巴文化要籍及傳承概覽》(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統計的“東巴古籍國內外收藏情況”約是32746冊,并且兩萬多冊都散落在國外,國內的也分散于各處。但有志之士陸續加入到了搶救和傳承隊伍中,比如,設在云南麗江的云南省社科院東巴文化研究所全體人員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終于編譯出了100卷本的《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民間檔案的發現和編纂,填補了國家檔案資源在民眾層次上的空缺,拓展了檔案界的視野,促進了檔案事業的發展。
2 如何使明清檔案編纂出版繼續發展。筆者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第一,傳統的編纂出版仍要進行。雖然我們處于信息時代,面臨日益發展的信息技術,但要警惕數字冰河時代來臨。為了以防萬一,免遭數字化的滅頂之災,所以除了備份之外,還要運用傳統的手段來保存檔案史料。因此,檔案的編纂出版需要繼續進行,紙張的印刷不能停滯不前。但是,紙質的出版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比如,有可能的話,出版一些圖文并茂的編纂成果。現在已經進入了“讀圖時代”,人們不再滿足于一味的文字閱讀,圖文并茂有時候更能說明問題。另外,書籍的出版不能一味地以市場為導向,編纂的成果印刷成書需要有經濟效益,但還要顧及社會效益。在考慮市場的同時,也要關注文化的傳承,編纂一些品味高的“陽春白雪”,不僅對現在有價值,對后世更有借鑒作用。以現在的技術和條件,將書籍印刷得精美漂亮不是什么困難的事,但書籍的價格卻隨之高漲,遠離了人們的承受能力,所以有必要給書價降降溫。將需要傳承的檔案經過編纂、印刷出版并廣為發行,是檔案再次擴散和傳播的過程,也是當代檔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第二,加大檔案編纂的信息化。前文介紹過清史纂修工程中已經有部分檔案上網了,可惜數量有限,并且還不對外開放,甚是不足。網絡化的不僅僅是全宗介紹和目錄索引,而且更要往全文檢索這個大方向前進。檔案界不能害怕別人利用檔案,應鼓勵并倡導專家學者和民眾來利用檔案。所以檔案的全文上網是大勢所趨,應加快速度,并積極開放。在進行歷史檔案信息化的同時,歷史檔案的編研應迅速而簡捷,成果傳播也應更為便利。隨著檔案信息化的進展,數字化和縮微之間的壁壘要早日打開,實現檔案縮微與數字信息技術的結合。電子化的檔案信息和縮微品之間的良性轉換,一來有利于檔案信息的長久保存,避免了數字冰河時代來臨的可能,二來有益于技術進步,促使人們進一步探討掃描縮微復合系統的發展,對今后的進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這樣做,不僅以前的編纂成果可以迅速地轉化為網絡信息和縮微品,而且將來就可以一經編纂成品,就會形成一個成果。多種類型的選擇,極大地便利利用者和管理者。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編研模式。現存的2200萬件明清檔案中,編纂公布的總共只有一百多萬件,不到總數的十分之一,所以明清檔案編研的余地很大,有充足的運作空間,除了清史工程進展中的檔案整理和編研外,大部分的明清檔案等待我們去發掘,明清檔案的繼續編研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模式,不僅僅是編纂政府掌握的檔案,而且更要編研百姓手中散藏的檔案:不僅是官方機構來編纂出版,而且要支持民間力量參與或獨自編研出版,甚至是合作進行:不僅要繼續以傳統的形式編纂出版,發行其編纂成果——書籍,而且要編纂出圖文并茂甚至是視頻和多媒體形式的成果,滿足新時期廣大讀者的需要,更要與時俱進,依托互聯網,發布編纂成果,及時迅速地傳播編纂成果,并去打破時空的限制。這種多元化編研模式的構建,將促使多樣的編纂成果通過不同的載體形式和不同的途徑與渠道發揮出應有的價值與作用,更好地彰顯檔案編研的功能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