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簡稱《左傳》,是編年體春秋史,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撰。《左傳》是對魯國官修史書《春秋》的解釋,記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間二百七十年史事,也保存了一些古史傳說。漢初,解釋《春秋》的只有《公羊》、《梁》二家,立于學官。東漢時,《左傳》逐漸通行,賈逵、服虔并作訓解。至晉,杜預以《左傳》附于《春秋》,作《春秋經傳集解》,大行于世。后來,《左傳》與《公羊傳》、《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大義滅親?!峨[公四年傳》
為維護正義或國家人民的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肚f公二十四年傳》
節儉,是德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男女之別,國之大節也?!肚f公二十四年傳》
男女的區別,是國家的大法。
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僖公九年傳》
利于國家的事,知道了沒有不做的,這是忠誠。
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乎人乎哉!《僖公二十年傳》
估量自己的實力而后行動,過錯就少了。成敗在于自己,哪里是在于別人呢!
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僖公二十四年》
言語,是行為的文飾。身體將要隱居,哪里用得著文飾?
《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僖公二十七年傳》
《詩》《書》,是道義的府庫;《禮》《樂》,是德行的準則。德行道義,是利益的根本。
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顿夜陚鳌?/p>
恭敬,是德行的集中體現。能夠恭敬,必定有德行。
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讓,德之基也。《文公元年傳》
忠誠,是德行的根本;信實,是德行的鞏固;謙卑退讓,是德行的基礎,
孝,禮之始也?!段墓陚鳌?/p>
孝道,是禮制的開端。
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段墓迥陚鳌?/p>
有名無實,言過其實,會聚集怨恨;觸犯別人而聚集怨恨,不能夠使自己安定。
以私害套,非忠也。《文公六年傳》
以私義損害公家利益,是不忠誠的行為。
君子之不虐幼賤,畏于天也。《文公十五年傳》
君子不虐待幼小卑賤的人,是畏懼上天。
禮,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冻晒陚鳌?/p>
禮儀,是立身的根本;恭敬,是立身的基礎,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冻晒陚鳌?/p>
人民稟受天地的中和之氣而降生,這就是所謂命。因此有行為的禮義、威儀的法則,來固定這個命。有能力的人保持威儀禮法而獲致福祿,沒有能力的人敗壞威儀禮法而自取禍殃。所以君子謹遵禮法,小人竭盡力量。謹遵禮法沒有比恭敬更好的了,竭盡力量沒有比敦厚篤實更好的了。恭敬在于供奉神靈,篤實在于守住本業。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襄公二十三年傳》
禍福沒有門,都是人招致的。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断骞哪陚鳌?/p>
最上等的是樹立恩德,其次是建立功勛,再其次是創立學說。即使過了許久也不會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断骞迥陚鳌?/p>
言語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文采是用來完成言語的。不是言語,誰知道他的思想?言語沒有文采,就流傳不遠。
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復也。《襄公二十五年傳》
君子做事,要想到結果,想到以后繼續做。
服美不稱,必以惡終?!断骞吣陚鳌?/p>
服飾與人的地位不相稱,必定得到惡果。
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断骞四陚鳌?/p>
好人富有叫做獎賞,壞人富有叫做禍殃。
君子有遠慮。小人從邇,饑寒之不恤,誰遑其后?《襄公二十八年傳》
君子有長遠的打算。小人只看到眼前利益,饑寒都顧不上,誰有工夫考慮將來?
學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者?!断骞荒陚鳌?/p>
學習之后才做官,沒有聽說把做官作為學習的。
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断骞荒陚鳌?/p>
君子盡力了解重大的長遠的事,小人盡力了解渺小的眼前的事。
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襄公三十一年傳》
君子在官位上可以使人敬畏,施舍可以使人喜愛,進退可以作為法度,揖讓可以作為準則,舉止可以讓人觀瞻,行事可以讓人效法,德行可以讓人學習,聲音氣度可以讓人歡樂,行為有修養,言語有文采,以這些條件來對待下面的人,就叫做有威儀。
不義而強,其斃必速。《昭公元年傳》
不合于道義而強大,他的失敗一定很快。
圣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后必有達人?!墩压吣陚鳌?/p>
有顯赫德行的圣人,如果不能當政,他的后人中必有顯貴的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之。《昭公八年傳》
君子的話,誠實而有憑據,所以怨恨遠離他:小人的話,過分而無憑據,所以怨恨災禍來到他身上。
凡有血氣,皆有爭,故利不可強,思義為愈。義,利之本也。《昭公十年傳》
凡是人,都有爭奪之心,所以利益不能強取,想著道義就勝人一籌。道義,是利益的根本。
夫學,殖也;不學將落?!墩压四陚鳌?/p>
學習,就如同種植:不學習就要墮落。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昭公二十五年傳》
禮,是上天的常規,大地的標準,民眾的依據。天地的規范,民眾就遵循它。
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墩压迥陚鳌?/p>
禮,是上下關系的綱紀,是天地之間的準則,民眾賴之得以生存,所以先王崇尚它。因此能從不同的天性經過改造或直接達到禮的,就叫做德才兼備的人。
甚美必有甚惡?!墩压四陚鳌?/p>
十分美麗的一定有十分丑惡的一面。
夫有尤物,足以移入,茍非德義,則必有禍。《昭公二十八年傳》
有了絕色美女,足以使人改變,如果不是有德有義的人,就一定有禍殃。
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蚯竺坏?,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墩压荒陚鳌?/p>
君子行動就想到禮法,辦事就想到道義,不為私利而背禮,不為道義而內心痛苦。有人謀求名聲而不能得到,有人想掩蓋而名聲更昭著,這是對不義的懲罰。
富而不驕者鮮。驕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抖ü陚鳌?/p>
富有而不驕傲的人很少。驕傲而不敗亡的。還沒有過。
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哀公元年傳》
樹立恩德最好接連不斷,去掉毒害最好干凈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