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怎樣才能把業務研究類文稿寫得深入淺出?要避免兩種偏向:既不能簡單化,也不能學究化。怎樣才能把一個問題談深說透?也要克服兩種偏向:既不能淺嘗輒止,也不能貪多求全。怎樣才能打開思路,變無話可說為有話可說?要靠變換角度,只要善于變換角度,對問題的認識就深入了,事物內在的信息也就浮出水面了,也自然就有閱讀或參考價值了。
關鍵詞:業務研究 文稿寫作方法
1 怎樣才能把業務研究類文稿寫得深入淺出
撰寫業務研究類文稿,發現問題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要分析問題。并得出結論。這結論可以是問題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也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但在每期審稿中總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有一部分業務研究類稿件,提出的問題很好,也很有價值,但作者并沒有沿著這個問題深入下去。比如,有這樣一篇業務研究類的文稿,主要意思是說:工作簡報的保存價值不能一概而論,盡管大部分簡報的保存價值不大,但其中的有些簡報還是有保存價值的。各位審稿專家都覺得這篇來稿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但又都覺得來稿并沒有把這個問題說透。要知道,任何文章都是在說服讀者,業務研究類的文稿就更是如此。當然,從發表的角度說,先要說服編者。編者和作者所處的角度雖不同,但最終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說服讀者。僅說工作簡報的保存價值不能一概而論,有些簡報要長期保存,個別簡報必須永久保存,這肯定是對的。但你還要進一步告訴讀者:為什么不能一概而論,要有事實事例為證才行。如果能有多方面多角度的事實事例,那就更有說服力了。說簡報的保存價值不能一概而論,這叫有理;有理還要有據,如果有理無據,是很難讓人信服的。我始終認為,業務研究類文稿必須深入淺出才行,這就要避免兩種偏向:
1.1 要避免簡單化。簡單化是指就事論事,記了一本流水賬,形不成規律性的認識,可以稱其為“淺人淺出”。給人的感覺是:膚淺重復,起不到業務研究類文稿應該起到的指導作用、警示作用或示范作用,無濟于用。這種簡單化先是讓研究理論的人看不起,因為太簡單,太容易,沒有學術價值,其次是讓從事具體業務工作的人也看不起,因為沒什么新意,大家本來就是這樣做的,也都是這樣想的,你再把這些中國人都知道的大道理正經八百地寫一遍,第一感覺是沒有必要,當然就沒有閱讀興趣。
1.2 要避免學究化。學究化是指全然不顧實踐的狀態,一味拔高理論層次,可以稱其為“深入深出”。結果是:業務研究與檔案實踐嚴重脫節。這種業務研究的課題不是來源于實踐,其研究成果也不準備接受實踐的檢驗,當然也達不到指導實踐的目的。給人的感覺是:莫測高深,不知所云。這種業務研究的路數筆者不贊成,至少在業務研究領域不贊成。在學術界確實有人主張學術研究要與實踐拉開一定的距離。比如說,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有些評論家的評論并不被作者認同,也不能起到揭示創作規律,指導創作實踐的作用。但有些評論家卻提出,創作界是否認可并不重要,我的評論是獨立的,是自成體系的,我就是要與實踐拉開距離。雖然有人反對這種觀點,但從文學解讀的角度看,如果有讀者認可的話,這種評論還是有價值的,但在業務研究領域不能套用這種觀點。我們不能把實踐與理論的先后秩序搞顛倒了。我們知道任何理論都有滯后性。業務研究都是針對具體行業具體業務的,在任何一個行業里面,都是先有實踐,由實踐而產生經驗,然后把經驗予以總結并上升為理論。就是說,如果沒有這種實踐,就不可能有這種理論。這就決定了從事這種業務研究的人必須關注實踐,向實踐學習,從實踐中發現研究課題,而且研究成果還要回到實踐中接受檢驗。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非常佩服毛澤東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理論。
很多行業或職業的出現都有時間上的先后,或者說有一種依附與被依附的關系。比如秘書學,是研究秘書和秘書業務的一門學科。秘書工作是服務性很強的一個行業。秘書為誰服務?為領導服務。有人概括說,秘書有三種服務對象:即為本級領導服務,為各部門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因此就斷言說,歸根到底還是為人民群眾服務。這種表述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先有領導,后有秘書。沒有領導,就沒有秘書。秘書是為了適應領導工作的需要而出現的一種工作崗位,這就決定了秘書的服務對象只能是領導。至于從表面上看秘書確實要為各部門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那是表象。比如,秘書接待群眾來訪,群眾是來找領導的,秘書是在替領導擋駕,仍然是在為領導服務,如果我們撇開領導活動和領導需要不管,一味強調秘書學研究本身的自主性和封閉性,這種研究成果就僅僅是一種紙上談兵,其應用價值就要大打折扣。檔案學、會計學、新聞學又何嘗不都是如此呢?
2 怎樣才能把一個問題談深說透
文章寫不深,問題談不透,據我觀察,又分兩種情況:
2.1 淺嘗輒止。沒深入下去,就不往前走了。這讓我想起媒體經常報道的一些小煤礦,個體戶由于設備陳舊或舍不得投資,到處挖礦洞,但都挖不深。寫文章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問題可能出在兩個方面:一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是說問題出在收集素材或調查研究階段,你手中可以用來寫文章的素材太少,你對要寫的這個問題還不太熟悉,當然深入不下去。二是思路打不開。那就是說問題也找到了,用來寫文章的素材也足夠了,但在組織這些材料時卡殼了,思路打不開。給讀者的感覺是,只談了一些人所共知的表面現象,至于是什么原因所致,有哪些后果,長此以往,會有哪些危害,都未涉及。就好像一個人在跑步機上跑步,跑了半天,還在原地。
2.2 貪多求全。就是發現一個問題后剛走幾步又岔道了,岔道后又剛走幾步又岔道了。什么原因?貪多求全的原因可能也有兩種:一是方法有問題。與其洋洋灑灑,面面俱到,還不如從小處人手,把一個小問題搞深搞透。檔案業務也有很多方面,如能在一個時期內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某一個方面,專寫這一個方面的文章,時間一長,就能成為這一個方面的專家,專家的研究領域都很小,因為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深入。二是明知故犯。為什么要岔道,因為不岔道的話已經無話可說了。但這篇文章的篇幅還不夠,必須岔到別處去才能把字數湊夠。這還是在為寫文章而寫文章。
3 怎樣才能變無話可說為有話可說
怎樣才能打開思路,變無話可說為有話可說呢?要靠變角度。“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不同,就是因為觀察的角度不一樣。比較是發現問題的主要方法,也是變換角度的主要方法之一,如內比、外比、橫比、縱比等。這樣多角度地比較,思路就會豁然開朗。比如:縱比古今(從時間先后的角度進行比較,回顧過去、立足現在、展望未來),橫比內外(從空間分布的角度進行比較,本單位與外單位、本省與外省、本國與外國、本行業與外行業),還可從宏觀與微觀、全局與局部的角度進行比較,等等。
筆者在高校從業,就舉一個與大學招生有關的例子。比如檔案專業,今年招了50名本科新生。招生結束后,往往要求負責招生的同志就今年檔案專業新生的有關情況寫一篇介紹性或研究性的文章。有不少人都不善于寫這樣的文章,因為寫作素材非常有限,只有一張能反映新生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年月、籍貫、生源地、高考分數、報考志愿等項目的花名冊,這樣的文章怎么寫?有的人壓根就寫不下去,寫來寫去就一句話:今年檔案專業共招新生50人,就完了,根本就深入不下去。這就好像一個人在原地踏步,在原地轉圈,就是邁不開步一樣。怎樣才能深入下去呢?只要善于變換角度,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個問題,馬上就會思如泉涌,別有洞天。
角度一:這50名新生中最高分是多少,最低分是多少,平均分是多少:與上年度新生情況相比。平均分提高或是降低了多少個百分點。與全校其他專業新生的平均分相比,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上:與上一年相比,有哪些不同之處,推測原因是什么,等等。 也可把這50名新生按分數段分成幾類,每個分數段的百分之幾是多少。與上年度新生情況相比,有哪些新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角度二:把這50名新生按性別分成兩大類,其中男生多少名,占百分之幾:女生多少名,占百分之幾。與上年度新生情況相比,男女性別的比例各自提高或是降低了多少個百分點:與同時錄取的其他專業的新生平均性別比例相比,有哪些特殊之處,原因是什么,等等。
角度三:把這50名新生按報考志愿分類,第一志愿填報檔案專業的有多少人,占百分之幾:屬調劑志愿的有多少人,占百分之幾,與上年度新生情況相比,在志愿填報方面有哪些新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與本校其他專業第一志愿的錄取比例相比,處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上,有哪些特點,等等。
角度四:把這50名新生按生源地分類,屬本省的有多少人,外省的有多少人,各占百分之幾。在本省的新生中,屬本市的有多少人,占百分之幾:外地市的有多少人,占百分之幾。與上年度新生情況相比,在生源地方面有哪些新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角度五:從年齡段的角度分類,這50名新生中最大的是哪一年出生,最小的是哪一年出生,平均年齡有幾歲。與上年度新生情況相比,平均年齡提高或是降低了多少,等等。
這樣反復地變換分析問題的角度,問題就深入了,內在的信息就浮出水面了,也自然就有閱讀或參考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