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網絡環境下圖書館、檔案館的發展過程為切入點,從二者職能、工作中心、服務原則、服務模式、社會地位等五個方面對二者進行了比較,對數字檔案館的發展提供了研究素材。
關鍵詞:網絡環境 數字圖書館與檔案館 職能工作 服務 地位
1 在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發展過程中圖書館、檔案館職能是否改變
1.1 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發展過程中其職能發生變化:由對現實資源的收藏轉化為對虛擬資源的組織
隨著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圖書館從現實文獻館藏向虛擬文獻館藏逐步轉化,現代圖書館館藏結構可分為現實資源和虛擬資源二個組成部分,現實資源是指存放于本館的文獻實體及屬于本館的以光盤、磁盤、磁帶等各種實體載體形態存在的數字化文獻。虛擬資源又稱網絡資源,是指通過計算機系統及通信網絡可訪問的數字化信息。圖書館的最高理想是擁有無限量的文獻信息,網絡環境的便利使虛擬館藏資源更加容易實現,數字圖書館就是通過數字化技術在網絡范圍內獲取、加工、存儲信息并提供信息服務與查詢的虛擬圖書館,相對于傳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的館藏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數字圖書館利用網絡技術,大量獲取存在于網絡空間的、能夠被自己隨時使用的虛擬館藏資源。在館藏結構中,現實館藏與虛擬館藏的比例也發生巨大變化,虛擬資源的比重日益增大,使得圖書館館藏量從有限擴大到了無限,未來的數字圖書館館藏就是網絡的部分或者全部。這種館藏結構的變化,引起了數字圖書館管理職能轉變,由局限于對具體的、有限文獻的收藏向對無限、虛擬的網絡資源的開發、鏈接和傳送等方面轉變,數字圖書館重點工作在于“組織”,數字圖書館的職能由傳統圖書館的收藏型向組織型轉變。
1.2 傳統檔案館向數字檔案館發展過程中其職能未發生變化:只是管理對象的形式的改變
與數字圖書館不同,隨著電子文件和數字化檔案信息的大量涌現,檔案館資源的存在和表現形式發生巨大的變化,從單一的紙質文獻向紙質文獻和電子文獻資源并存過渡。在信息社會和網絡環境下,無紙化辦公、網絡會議、網絡文件、網絡信息發布的大量出現,對檔案信息的采集、加工、傳遞、管理與傳統檔案時代有著迥然不同的方式、方法,數字檔案館將對存在網絡空間的虛擬資源進行管理,由于檔案資料是依靠檔案部門的技術、權威和信譽來保證,又必須是明確歸屬于某一機構的資源,因此它具有信息的原始性、完整性、可靠性、真實性等特點。我們所說的虛擬資源也不過是傳統資源在存在與表現形式上向電子化、數字化的轉化。與數字圖書館的虛擬館藏不同,數字檔案信息不可能離開其自身的特點無限地在網絡內自由采集,其館藏只不過是現實資源的虛擬化。相對于傳統檔案館,數字檔案館只是管理對象的存在與表現形式有所改變,管理范圍并未擴大,因而職能也未發生變化。在數字和網絡時代,數字檔案館的核心是想將傳統檔案館的管理職能在網絡空間中進行復制或稱虛擬,如同傳統檔案館對檔案實體的管理,數字檔案館試圖實現在網絡空間中對電子檔案與數字化檔案信息的有效管理。其實質是利用信息技術,將現實的檔案館及其管理與服務功能搬到網絡的虛擬空間中。
2 在傳統向數字化發展過程中圖書館、檔案館工作重心均有變化
2.1 圖書館在發展過程中I作重心由實體的收藏轉變到虛擬的組織
虛擬資源是數字圖書館未來發展的主要資源形式,數字圖書館把網絡的部分或者全部資源作為自己的館藏目標進行采集、整合、篩選、組織、建設,使圖書館館藏從有限擴大到了無限。在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轉變過程中,圖書館的管理職能從對有限的、具體的現實資源的收集轉向對無限、虛擬的網絡資源的采集、加工、收藏、傳遞上來,從而實現圖書館館藏結構的變化,引起了數字圖書館工作重心轉變。與傳統圖書館相比,數字圖書館從收藏傳統、具體的、有限的文獻轉變為開發、鏈接和傳送網絡信息資源,著重對網絡空間全部或部分信息資源加以組織,將散亂、無序、海量的信息,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采用一定的技術使其變得有序化、結構化、系統化。
2.2 檔案館在發展過程中工作重心由實體的收藏轉變到數字檔案管理、開發及對電子檔案資源的采集、加工、管理與服務上來
電子文件和數字化檔案信息的大量涌現,要求檔案館必須開發自己的電子文件管理系統,對不斷涌現的電子文件、電子檔案進行有效的管理,對電子文件的生成、運轉處理、轉化及對電子檔案的遷移、銷毀整個生命周期進行有效控制、管理,并向社會提供服務,同時也能夠對紙質檔案進行數字化轉化,并實行網絡上的虛擬化管理,使傳統的檔案館在該系統的支持下轉變為網絡空間的虛擬檔案館,數字檔案館的工作重心是在網絡空間中對電子檔案與數字化檔案信息的有效管理,傳統的檔案館是對紙質文獻的管理與服務,虛擬檔案館是對數字檔案的管理與服務,二者職能范圍上沒有區別,只不過是載體形式的變化,是傳統檔案館的管理職能在網絡空間中的虛擬。為實現這個目標,檔案館應致力于管理系統和軟件的研制、開發,把工作重點放在對電子檔案資源的采集、加工、管理與服務上。
3 在傳統向數字化轉變過程中圖書館、檔案館服務原則的變化
3.1 圖書館的服務原則始終具有公開性
圖書館的所有文獻資源,無論是現實的資源還是虛擬的網絡資源在出版、發行、被讀者使用整個過程中都具有公開性,履行著廣泛的社會教育和傳播文化知識的職能,服務對象廣泛,影響范圍大,與社會公眾關系十分緊密。現實文獻資源的圖書一般只在屬于“孤本”、“善本”的范疇時,其閱讀才受到限制:網絡上的虛擬資源,打破所有的禁條戒律,可任意瀏覽、閱讀、下載、復制、傳遞,具有資源的共享性。
3.2 檔案從傳統階段到虛擬階段都不具有公開性
傳統檔案館的大部分檔案在文件階段就被賦予了保密性或其他形式的閱讀范圍限制。在檔案室階段,它基本上不具有公開性。檔案虛擬化,只是給具有某種閱讀權利的人提供了使用上的方便,其內容仍受嚴格的保密級別的限制。檔案在虛擬化檔案館中的公開性也是建立在保密原則之下的,尤其是具有一定密級的檔案其公開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很小的范圍內才具有所謂的公開性。即使發布在網絡上的檔案信息也要嚴格加密,只有在解密后才具有社會公開性。
4 在傳統向數字化轉變過程中圖書館、檔案館服務模式的變化
4.1 在傳統向數字化轉變過程中,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工作的不斷提高有助于圖書館資源最大限度發掘
在現實圖書文獻資源的利用中,圖書館選拔熟悉館藏與用戶的心理和行為的精干人才做參考咨詢服務,給相關的用戶以必要的輔導或指引,指導咨詢者如何利用圖書知識資源。數字圖書館以其無限的虛擬資源改變著館藏結構,改變著人們利用圖書館的方式與習慣,相對于習慣的、看得見的現實資源,虛擬的網絡資源的使用更需要參考咨詢的輔導與幫助。因此,圖書館開展多種形式網絡咨詢服務,實時在線服務、疑難解答、讀者信箱、電話咨詢等服務應運而生,旨在幫助讀者更有效利用浩瀚無際網絡信息資源。
4.2 在傳統向數字化轉變過程中檔案館參考咨詢服務工作應當加強
傳統檔案館的咨詢服務工作基本沒有開展。在許多國家綜合檔案館中,尚未設有專門的咨詢服務人員,就連兼職的咨詢員也不多見,可見檔案館的咨詢服務工作是薄弱。其原因很多:首先是重藏輕用的傳統理念的束縛,人們存在著“保密保險,利用危險”等觀念,不愿宣傳館藏資源:其次,政務公開的力度不夠;另外,也有缺乏開展咨詢服務的內在動力,檔案人員素質不高,咨詢服務的理論研究工作不夠深入等因素。虛擬檔案館的發展明顯滯后于虛擬圖書館的發展,網上虛擬資源的匱乏造成網上參考咨詢無法深入開展,
5 在傳統向數字化轉變過程中圖書館、檔案館社會地位的變化
5.1 在傳統向數字化轉變過程中圖書館社會地位逐步得到鞏固和加強
圖書館的文化屬性確立了它在社會上的地位。圖書館作為人類杜會的一種公益性、文化性的知識儲備中心、利用中心、傳播中心,其社會地位已經得到人們的公認。隨著數字圖書館的不斷發展,網絡資源的極大豐富性吸引著更多的讀者更愿意利用網絡的虛擬資源,使數字圖書館的信息中心的地位得到充分的加強和鞏固。
5.2 在傳統向數字化轉變過程中檔案館社會地位始終未得到社會的認可
檔案館的屬性和學科屬性問題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焦點,檔案館附屬于不同級別、不同層次的機構或單位,是機關、是文化單位、還是事業單位?對其性質難以定論,也就難以實行行政管理,對其學科屬性也難以認定,使得檔案館的社會性質和地位未被人們普遍認可。最關鍵的是檔案館從傳統階段表現出的保密性和非公開性以至于虛擬階段體現出的信息封鎖性、加密性,使得其社會的知識功能、傳播功能、教育功能非常微弱,因而其社會地位始終未得到社會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