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鄭州市檔案館征集到一本微型《古蘭經》,它是現今館藏最小最珍貴的書。因其稀有又小巧玲瓏,許多古蘭經學者和收藏愛好者慕名而來,爭相觀賞,無不稱奇,它被譽為“鎮館之寶”。這本《古蘭經》的收藏對于伊斯蘭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據文獻記載,自隋唐時期,阿拉伯商人來華貿易時,即有不少穆斯林“賈胡”、“番商”留居在中國,伊斯蘭教隨著這些商賈而傳人。經唐、宋、元、明諸代,或因經商貿易、或因戰爭征調等原因,來華的西域各國具有伊斯蘭教信仰的穆斯林們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在元末明初形成具有伊斯蘭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的回回民族。由于我國歷代的史學研究只重視朝代更替的“正統”觀念,對于少數民族以及僅在少數民族中傳播的宗教文化缺少認知,各類地方志中通常也絕少提及,當然也更談不上系統的研究了。自民國初期,由于政體提倡“五族共和”,一些學者才開始關注中國回族伊斯蘭教的狀況。史學家陳垣、顧頡剛、白壽彝等非系統性的研究文章才零星見諸于報章。各類檔案均未見有此類文籍收存。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是伊斯蘭世界立法的首要根據,包含有信仰、禮儀、風俗習慣、歷史教法規定與教義原則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是穆斯林宗教與世俗生活中的神圣指南。“古蘭”是阿拉伯文Kur'an或Qur'an的音譯,通常漢譯為“古拉尼”,書寫為“古蘭”或“可蘭”,其本意為“誦讀”。
我館珍藏的微型《古蘭經》長26.5mm、寬17.5mm、厚9mm、重4.1g。此書雖然形體極小,但裝幀精致,為《古蘭經》全集,共分30卷、114章、6220余節。書中阿拉伯文印刷得非常清晰,字跡沒有任何涂抹痕跡,不用放大鏡也能看清楚內容。
這本《古蘭經》是2005年在鄭州市北大清真女寺發現的。北大清真寺(包括女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代,歷來是河南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重要寺坊,不少在河南、山東、安徽諸省有名望的著名經師都在此“設帳授徒”。寺內現存有明代“宣德銅爐”、清代碑匾數通等史跡文物遺存,我們在走訪中得知,河南著名伊斯蘭教女學教育家、原籍開封的杜淑真女阿訇就在北大清真女寺執教。我們旋即登門訪問。當得知檔案館正在征集名人實物、文籍等檔案資料時,杜阿訇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她不僅拿出了用她一生心血積存的以“小兒錦”拼寫的數本“臥爾茲”演講用稿。(“小兒錦”是伊斯蘭教女學經堂教育中針對婦女不識漢字而用阿拉伯語字母、波斯語拼寫方法形成的拼讀方法。現已瀕臨失傳。)而且在深入交談中,她還拿出了珍藏60多年的這本微型《古蘭經》。
據杜阿訇介紹,此本《古蘭經》是其父年輕做“海里凡”經生時,他的朋友去麥加朝圣帶回國贈送給他的。從年屆80歲的杜淑真阿訇現在回溯推算,此微型《古蘭經》自其父接手至今已有百余年,時序應在清末光緒年間。由此可見,這本年代久遠的《古蘭經》能妥善完好地保存至今,實屬不易,非常珍貴。
在我國伊斯蘭教界,千百年來主要靠抄寫《古蘭經》傳播伊斯蘭教,抄經是伊斯蘭教培養經生的必修課。現存于世的手抄本是1318年元代本,今存于北京東四清真寺。中國木刻本始于十九世紀中葉,以后各地木刻、石印本出現,但皆為大8開本,其在穆斯林中廣泛流傳的最小刻印本為64開的《古蘭經》節選本《孩貼》。經查考,在明朝以后,隨著印刷術的發展,才有可能有微型《古蘭經》傳入我國。從此書可以看到,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傳人阿拉伯世界以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阿拉伯世界人民在吸納、引進的同時又將其創新和發揚光大。
這是在鄭州市發現的第二本微型《古蘭經》。第一本是由一退休工人珍存的《可蘭經》(《古蘭經》),已被列為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世界上最小的書。它長25.708mm、寬19.517mm、厚9.62mm、重4.318g。而鄭州市檔案館珍藏的這本《古蘭經》無論在尺寸上,還是在重量上都與之相似。《古蘭經》是伊斯蘭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這兩種珍貴微型版本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鄭州長期以來一直是伊斯蘭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
宗教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種與特定時代相聯系,具有多種表現形態和豐富內涵的文化。從檔案管理學的角度來看,檔案館廣泛地收集文籍、實物,不僅可以豐富館藏、優化館藏結構,而且可以為多元文化以及史學研究提供更多的參考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