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檔案與文物具有密切的聯系,廓清它們的關系對于兩者的保護、管理和研究會有裨益。
1 部分檔案與文物同時具有雙重屬性
《檔案法》對檔案的定義是:“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
文物的定義在學術界存在不同的表述。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文物的外延是明確的,即: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畫;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在上述法律規定中,屬于檔案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與屬于文物的“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顯然存在交叉,具有雙重屬性。我國有關法律在涉及檔案和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時,對此也給予了認同。如我國《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條對侵害國有檔案的行為規定了刑事處罰,而該條歸屬于《刑法》第二編第六章第四節“妨礙文物管理罪”;《檔案法》第三章第十二條規定:“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單位保存的文物、圖書資料同時是檔案的,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由上述單位自行管理。”這一規定也肯定了部分文物兼具檔案的身份,即某些歷史遺存物同時具備兩種屬性:既是檔案,又是文物。
博物館是文物的主要收藏機構。目前,無論國內和國外都無統一的博物館藏品分類法。我國多數博物館在藏品分類上,是以藏品的質地為主,兼顧性質、功用。具體而言,可以劃分為石器、玉器、陶器、甲骨簡牘、文獻等27類,其中的“甲骨簡牘”類又可細分為甲骨、竹木簡、帛書等,“文獻”類可細分為文書、契約、書札、雜檔、雜稿、日記、筆記等。可以認為,“甲骨簡牘”和“文獻”兼具檔案和文物雙重屬性。
2 檔案與文物的共同性
2.1 檔案與文物均具有物質性。文物之謂“物”,是因為它是人類歷史活動中智慧和創造的物化形式,屬于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物質文化遺產。與口頭傳說、風俗、語言、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顯著不同的是,文物所蘊含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均依賴于不同質地、造型和風格的物質載體。對文物的年代、類型研究等都離不開對其物質成分和形態的分析。檔案作為人類歷史活動的記錄,同樣離不開物質載體。從甲骨、簡牘、縑帛,發展到紙質檔案,再至當代的電子檔案,無不以物質的形態來記錄和傳達歷史的信息。
2.2 檔案和文物均具有社會性。人類社會產生一二百萬年來,人類的創造物和與創造有關的活動痕跡不計其數,遺留至今、可以視為文物的遺物和遺跡也林林總總、種類繁多,但它們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各個歷史時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物質結晶。如果說文物是以往人類社會實踐的客觀的創造物,那么檔案則忠實記錄了人們在創造活動中的主觀的思想意志和行為方式,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
2.3 檔案和文物均具有歷史性,歷史性是檔案和文物共有的重要特性。通常來說,文物是已不具備現實效用的歷史遺物。任何文物都是一定時代的人們出于某種社會需要,運用當時所能得到的物質材料和掌握的技術創造出來的,無不打上歷史的烙印,蘊涵著其所處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因而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征。檔案是消除了現行作用的文件,檔案是記錄和反映已經發生的活動、事件及其過程的,因此它是用來追溯以往信息的,同文物一樣具有鮮明的歷史性。
2.4 檔案和文物均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文物作為歷史遺產是絕對不可再生和替代的。即使后代的人們根據文物的形制、紋飾、材料制作出的復制品,也只能反映復制時的時代信息,而不是文物所包含的歷史信息。檔案是人類歷史活動的原始記錄,這是檔案最本質的特性。檔案收集整理的是原本、原稿,每件都是“孤本”。雖然一份真實的復印件也可起到相同的參考作用,但其憑證作用已經喪失。因此,檔案和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也不能被絕對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