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辦得形式很新穎,形成了主持人、持寶人、鑒寶專家團、觀眾代表四方互動的場面,共同參與藏品的鑒定。首先,主持人介紹一下藏品的規格、品相和收藏情況,接著持寶人對自己的藏品定個價格,寫在面向觀眾的展示板后面,觀眾分紅、黃、藍三個方陣,各選一個代表分別對藏品定個價格,鑒寶專家團代表講述被鑒藏品的所屬年代,定個市場參考價格:之后,主持人宣布專家團定的價格作為參考標準,比較接近專家團所定價格的那一方陣將得到一份紀念品作為獎勵,持寶人獲得鑒定證書。中央電視臺舉辦這樣的欄目,起到了宣傳普及文物知識、鑒別文物的作用,增強了全社會關心文物、保護文物的社會意識。在這一互動過程中,為什么把專家團定的價格作為標準呢?因為專家團成員都是學有所長的文物專家,對鑒定文物來說,最有話語權。但為什么又把這個價格作為市場參考價呢?眾所周知,市場交易瞬息萬變,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這是其一。其二,任何專家搞鑒定都有看走眼的時候,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其三,用現代高科技手段仿制的個別文物,肉眼觀察、鑒定,可以說是真假難辨。據有關資料顯示,早在上世紀70年代,臺灣有一個古書畫店,對中國書畫的仿制素有研究,該店與日本東京大學合作,引入了高分子激光復印機,開始復制書畫,復制書畫以微米為單位,在微米范圍內對筆墨、印章進行分析和復制,確保仿制品與原作品逼真。該店對紙絹的做舊是采用日本技術——元素分析法,即對紙絹的元素進行準確的電腦分析,掌握不同時間、不同條件下紙絹的變化特征,以確保仿制書畫不在紙絹上露出破綻。該店老板對中國書畫的鑒定是“眼功一流”,在他眼中,世界上的所謂書畫鑒定大家全是白癡,而只有他才能主宰世界。他說他仿制名家的作品,是要教訓那些不可一世的文物鑒定專家,只憑眼功而不了解當代最新科技知識怎可獨霸天下,冒充權威,許多所謂的鑒定大師都為他的買主出了鑒定證書,但無人知道他的仿制作品是怎么做出來的。一般來說,古代書畫反映了不同的時代特點和作家的不同風格,但現在的仿制書畫已全部采用“局部分析粒子成像技術”,不論何種年代,不管何種風格,只要有原作,都可仿制出來。還有德國一家精密鑄造集團的一位首席工程師,他喜歡收藏中國及其他國家的青銅器,業余時間主要是仿制青銅器。他說,他公司的設計室是全球最權威的精密鑄造實驗室,有先進的精密儀器,比如元素探測儀,可準確分析不同年代青銅內元素的含量,同時也分析在地下埋藏較久而出現的元素變化情況,如銅銹和包漿皆可用此法分析。他們將電腦分析后的比例配料放進分塊激光模具中,完成制作后將青銅器拋光,再涂一種溶液,放進歸化爐做仿舊處理,出來以后就同真品一樣了。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同位素處理儀再處理,這樣青銅器仿制品就是碳14也檢測不出來。再如澳門一位許姓收藏家,又是工藝大師,也是有名的高仿玉制作家。他用“電子探針元素耦合儀”和自己制造的“高分子聚合儀”仿制成的玉器,經“粒子熱敷法”處理后,與真品一模一樣。他說這不過是和全球的古玉專家開個玩笑,希望能有專家證明他的東西是假的,讓他有一個佩服的人!從這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高科技給文物鑒定工作帶來的難度。那么,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帶給我們檔案工作哪些啟示呢?我以為有以下幾種:
一是借助電視媒體,開設類似《鑒寶》那樣的《檔案鑒定》欄目,對檔案的價值,從文本的格式、內容的真假、產生的主體、形成的年代、載體的形式等方面,組織有關專家、學者、檔案工作者和社會公眾進行考證、鑒定,以期達到宣傳、普及檔案知識,提高社會檔案意識的目的,為檔案事業的發展營造出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
二是將文物仿制的高新技術直接應用于檔案保護工作。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個是直接將高新技術應用于檔案館、檔案室保存的不同年代、不同載體的檔案的保護上,以期延長其壽命。一個是利用高新技術制作檔案復制件,用于檔案珍品展覽,原件不再展出,起到保護原件的作用。
三是增強文化產業意識,與文化、旅游部門聯合開發檔案文化產品,進行市場化運作,在文化、旅游場所以紀念品形式向游人出售:或者作為贈品送給來檔案部門考察指導工作的領導和來檔案館參觀及利用檔案的人,這樣既宣傳了檔案與檔案工作,又開拓了文化產品市場,讓人們在休閑中、在工作中感受到中國檔案資源的豐富和檔案文化的博大精深,起到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