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車選座椅如同人們購鞋一樣,必須注意舒適性。每個人的身材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座椅。一些轎車的座椅加上色彩、面料修飾后,看起來很漂亮,但不一定適合駕駛者;而有些座椅也許不怎么好看,但坐上去感到很舒適,遠比外表好看重要得多,因為座椅的設計關系著人體的健康。常見一些駕駛員感到背部難受,還有腰部骨質增生疾病,這些都與駕駛座椅有關。據統(tǒng)計,目前我國各種車輛累計已達上億輛,患駕駛員腰痛職業(yè)病的人數也在1億以上。目前,大多數長時間開車的駕駛員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疾病。
顧客購車,少有問津座椅結構及其功能的
車展上,常見一些顧客不斷向參展商詢問轎車價格、排量、發(fā)動機以及服務等要素,卻沒有詢問轎車座椅性能的,也沒有汽車廠商向顧客主動介紹座椅特性的。其實汽車座椅對駕駛者的健康很有影響,許多出租車司機和長途車司機都有腰、背方面的職業(yè)病,除了駕駛時間過長外,座椅的用材和設計的不合理,也會影響舒適程度,危害健康。

座椅總成一般由座墊、靠背、頭枕三大分總成構成(見圖1)。座墊和靠背是由螺栓固定連接而成,外部裝有罩板,罩板主要起裝飾作用。頭枕是通過支桿插在鑲入靠背頂部的導向套內,靠卡簧鎖止。座椅具有斜直線的前后移動機構,在向前運動的同時還可升高。
靠背的強度設計分柔性吸能式和剛性吸能式兩種。根據不同的碰撞條件,兩種靠背的保護效果是不同的。在高強度碰撞時,剛性靠背的設計對正常坐姿、按標準狀態(tài)使用約束系統(tǒng)的乘員來講是合理的。但是,在發(fā)生低強度尾部碰撞時,剛性靠背座椅會引起乘員身體沿靠背向上滑動、靠背對乘員產生回彈。
座墊一般不會對乘員造成直接的沖擊傷害,但其結構可以影響到乘員的運動過程,以及約束力施加到乘員身體上的方式等。座墊結構主要影響人體坐姿參數:頸椎傾角、胸部傾角、軀干基準線與x軸間的夾角等。另外,座墊的有效深度、座墊的傾角也會對座椅安全性產生一定的影響。一般在滿足乘坐舒適性的前提下,車速越高其駕駛員座椅的坐墊傾角就越大。
頭枕在后部碰撞時,可防止由于頭部相對胸部過度后仰而引起的頭頸部內傷,這是后部碰撞中最常發(fā)生的一種傷害形式。頭枕的設計應當以低速碰撞防護為主。雖然與前部碰撞相比,后部碰撞的能量較小,但發(fā)生后部碰撞時,對頸部尤其是脊柱以及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頭枕應能夠自動實現水平、垂直位置的調整,以適應乘員位置的變化。
座椅的強度要求:座椅不僅要為每個駕乘者提供舒適的乘坐條件,而且還應保證乘坐者的安全。當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發(fā)生碰撞時,座椅應具有一定的強度,所以要進行座椅撞車模擬試驗(正面撞車模擬試驗)。要求撞車模擬試驗后,座椅總成與車身不分離,鎖止機構不脫開;各種調節(jié)機構不損壞,各零部件不破碎。
靠枕在汽車受到沖撞時,應具有防止反彈的作用,保護人的頭、頸椎不受損傷。所以,靠枕必須能承受一定的沖擊力,各調節(jié)機構、鎖止機構及支架不得失靈與破損。座椅連接部件的強度影響座椅本身的安全性能,在發(fā)生碰撞時如果連接部件先于座椅失效,會造成座椅骨架的斷裂、嚴重變形和調節(jié)機構失靈等,此時乘員的生命安全將受到極大的威脅。
駕駛座椅結構不合理,容易使駕駛員患上慢性病
時下許多汽車的駕駛座椅結構不合理,使駕駛員患上了慢性病,例如脊柱側凸、神經根炎等。大批出租車司機的工作特點是連續(xù)幾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操縱方向盤,由于長時間接觸身體的座椅結構不合理,直接影響了駕駛員的健康。同時,駕駛員不舒適的坐姿,導致其無法集中精力駕駛汽車和關注道路,使交通事故成倍增長。
坐進汽車的駕駛座,身體稍前傾,讓膝蓋略高于大腿,腰部觸及靠背,不要后仰,為了舒服背部可放個墊,這樣的坐姿才是正確的。
駕駛者的健康及座椅技術漸受重視

目前,國家對客車座椅的安全性、牢固性有一定要求,但對于轎車座椅與人體健康沒有明顯要求。對于駕駛員來說,在行駛中應調整好座椅的高度、傾斜度,長時間駕駛者中間應該停車活動一段時間。汽車座椅的舒適與否涉及健康,這是個新課題,應引起重視。
大多數廠商不愿在改進座椅上下功夫,其實生產適合人體健康標準的座椅并不困難。一款好的汽車座椅,應該具有足夠容納人腿部的表面,應該給人很好的支撐,不應在行車過程中滑動。目前市場上中高檔轎車、特別是進口車的座椅比較講究。雖然沒有打出健康座椅的旗號,卻在座椅舒適性方面進行了大量科研。優(yōu)質駕駛座椅可八方調節(jié),配備有腰部支撐氣囊,面料透氣性能好,行駛過程中駕駛者會感到特別穩(wěn)定,當然有益于健康。
不僅座椅的形狀對駕駛員的身體有影響,座椅的面料也會影響駕駛員的身體健康。科學研究結果顯示,最有利于健康、最安全的座椅面料是普通織物。皮革過于光滑,不合適。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生產了一種可以由駕駛員和乘客自我調節(jié)的汽車座椅,座椅中含有10個壓力可變化的空氣泡,座椅的調節(jié)是通過電腦控制完成的。駕乘者坐在椅子上,可根據自己的感覺向控制系統(tǒng)發(fā)出指令,電腦將根據乘坐者的意見,向座椅內的空氣泡發(fā)出命令,調整氣泡的壓力和形狀,使人體達到最佳狀態(tài)。目前國內個別廠家也開始意識到座椅設計的重要性了。
轎車駕駛員座椅的調整
對于調整汽車座椅,即使是老駕駛員也只能根據經驗粗略地調校一番,覺得大體舒適就即可。調整座椅的目的,一是為了乘坐舒適,二是方便駕駛。

前后調整。即調整座椅與踏板的距離。當腳向下踩住制動踏板至最深處時,腿部仍要有一定彎曲。如果座椅與踏板的距離過大,駕駛員伸腿比較舒服,但用腳踩踏板時的準確度與力度都會比較差。反之如果座椅與踏板的距離較小,腿腳很容易疲勞。一般來說習慣開快車的老司機喜歡將座位調得靠前些,但這樣往往會犧牲一些舒適性。
上下調整。上下調整座椅讓頭部離車頂部至少還有一個拳頭的距離,使視線落在前風擋玻璃的中線,從而保持最佳的視野。同時,座位的高度要盡量讓駕駛者感覺舒適,座椅調得太高,車輛顛簸時頭部易觸到車頂,影響行車。根據不同人的身高、臂長不同,上下調整座椅使雙手自然伸開,轉動方便,同時肘部與肩部放松,手握方向盤的高度大約低于肩部10厘米左右。
調整靠背。靠背越往后傾斜,人的感覺越舒服,但過于傾斜會影響操縱汽車,所以要保持恰當的傾斜度。此外,靠背中間的托腰能有效緩解疲勞,應盡量調得高些,讓座椅支撐住腰,人向后靠時不讓腰部懸空。有些座椅沒有腰部支撐功能,不妨買個小墊子支在腰后。
頭枕調整。駕駛員頭枕是供駕駛者疲勞時稍微休息一下的,并非讓人睡覺,因此以能夠托住頸部為宜。這樣不僅可以讓人感覺舒適,也可以在發(fā)生車禍時保護脆弱的頸部。調整的原則是:當駕駛員的目光平視時,頭枕的中心線恰好與眼眉在一條線上。安全帶要放在肩胛骨位置,不要太靠近脖子,男士開車時,切記要把領帶放在安全帶的外面。
轎車座椅由座墊、靠背、側背支撐、頭枕等組成,它們具有一定的表面形狀,座面和靠背的外形曲線應與人體放松狀態(tài)下的背部曲線相吻合,乘員入座后座椅的表面形狀與體壓分布能使乘員的肌肉處于最放松的狀態(tài),能支撐到腰椎部位,不會因血液循環(huán)不良而引起肢體麻木,長時間乘坐不易感到疲勞。通過對座椅的前后上下、靠背的傾斜角度、頭枕的前后上下等位置的有限調節(jié),可以使大部分人處于舒適狀態(tài)。
座椅健康將成為購車要素
目前市場上中高檔轎車的座椅比較舒適,功能不斷豐富和提高。有四向、八向調節(jié),腰墊氣囊支撐裝置,座面伸縮、靠背寬窄調整,靠背通風、加熱裝置等,造價上萬元(人民幣)。而一些造價僅200-300元的座椅功能較少,舒適感較低,在同樣的條件下與高檔座椅相比,不利于駕駛者的生理健康。前不久北京的汽車服務市場出現了來自德國的碳纖維汽車座椅加熱裝置,將車用座椅加熱新概念帶給國內消費者,改變了有車族冬季未到先備椅墊、開車就盼著水溫指針趕緊動起來的尷尬。汽車座椅加熱裝置在國外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早已形成完整的工藝制造流程和安全技術標準。和暖風相比,座椅加熱更安全、舒適,2-3分鐘就可感受到溫暖。長時間保溫,也不會產生煩躁的感覺。
也許“轎車夢”對國人來說是個奢侈的追求,一旦擁有了轎車,不會管座椅等物件的好壞,只要性能、服務、外觀適合心理要求即可,對健康的要求,是在先擁有了轎車以后再說的事。轎車市場隨著賣、買雙方角色的轉變,車主對車會更加挑剔,對座椅的舒適性要求更高。進入不再饑不擇食的汽車時代,人們考慮更多的是汽車的品質,健康是汽車性能很重要的一個衡量要素。
座椅新技術進入現代轎車
座椅腰部支撐。為緩解長途駕駛的疲勞,一般高級轎車的座椅、尤其是駕駛座椅都有腰部支撐功能。
座椅加熱功能。指座椅內的電加熱裝置,它使駕駛者在寒冷冬季進入車內感覺溫馨而舒適,大多數電加熱裝置都有溫度可調節(jié)的功能。汽車座椅加熱裝置在國外已有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歷史,早已形成完整的工藝制造流程和安全技術標準。和暖風相比,座椅加熱更安全、舒適,2-3分鐘就可使駕乘者感受到溫暖。
座椅按摩功能。設計者在座椅內加入氣動裝置,氣壓由發(fā)動機艙的氣泵提供,座椅靠背內分部有四個或多個氣壓腔,實現對腰椎部的保護。同時,這些氣壓腔由一個裝在靠背內的電腦控制的電子振動器控制,電子振動器根據事先編寫的程序改變氣壓腔內的壓力,使座椅面隨之運動,達到為駕乘者按摩的目的。
座椅通風功能。設計人員用風扇向座椅內注入空氣,空氣從椅面上的小孔中流出,實現通風功能。
座椅記憶功能。將電動座椅與車載電腦結合在一起,實現對座椅的智能化管理。例如,前者調好的座椅狀態(tài),后者使用時為確保舒適進行重新調整,這時電腦會將前者的調節(jié)參數存儲,當前者重新乘坐時,只需按動鍵鈕,便可輕松獲得以前存儲的適合個人需要的設定。一般可保存2-4組記憶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