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承載著人們太多的夢想與渴望;車展,是距離夢想最近的地方。每屆車展,都是中國汽車工業進步的縮影;透過車展,人們不斷提醒和丈量著汽車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倍受矚目的2007上海國際汽車展,幾乎所有世界著名汽車廠商均以A級車展的規模前來參展,使上海成為名車薈萃的海洋。
本屆車展的主題為“人、車、自然的完美和諧”。這個主題不僅同步國際最新汽車潮流,也與上屆車展主題“汽車——讓生活更精彩”遙相呼應,頗有承接之意。通用、福特、大眾等世界汽車巨頭,帶來頂級產品和拳頭車型“同臺競技”。
六大亮點縱橫車展
亮點1:本屆車展有包括國內自主品牌及美國、德國、意大利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多家參展商參展,比2005年上海車展增加了約三成。本屆車展吸引了40-50萬參觀者前往,遠超過上屆的39萬人。
亮點2:本屆車展至少有5輛全球首發車、100輛中國首發車。另外,直接從海外運來的展車近100輛,這些車輛均為首次在國內亮相。參展產品囊括了轎車、商務車、客車及卡車、特種車、汽車設計及新概念產品、汽車零部件、音響、輪胎、汽車檢測維修設備、汽車用品等,全面展現了當代汽車工業的發展水平。
亮點3:本屆車展注重在環保節能上大做文章,上汽集團展出了一款基于榮威750技術平臺的混合動力轎車和一款搭載上汽自主研發的超越4代燃料電池組的上海牌燃料電池轎車。福特帶來全球第一款混合動力SUV車型——2008福特翼虎混合動力車,雷克薩斯混合動力車LS600h、GS450h。奇瑞則推出燃料電池動力車型B11和一款生物柴油動力新車型V5。集中展示了當前人們最為關心的降低能耗、太陽能、無污染、零排放方面的汽車技術新成果,充分體現了本屆車展“人、車、自然的完美和諧”這一主題。
亮點4:本屆車展是商用車參展規模最大的一次,上汽、東風、MAN、奔馳、陜汽、解放、江淮、重汽、北汽福田、華菱、依維柯、中歐、美洲獅、曙光、雙環等商用車方陣強勢出擊2007上海國際車展。東風商用車不僅排出了由技術領先的“天龍”領銜的強大重卡陣容,更將展臺移到了展館內,成為所有參展企業中唯一一家進館展示的商用車公司。
亮點5:中國車市的無窮魅力讓國外汽車巨頭日益重視中國車展。除了紛紛拿來全球首發車外,許多國際汽車巨頭的老總還親臨車展,有寶馬、通用、豐田、奔馳、大眾、奧迪的全球董事長、CEO或社長等。如此強大的“巨頭”陣容出席車展,在世界五大車展中亦屬罕見。
亮點6:本屆車展國內自主品牌大放異彩。上汽、長安、吉利、華晨、江淮、力帆、比亞迪、海馬等自主品牌傾力參展。奇瑞在上海車展現場展出30余款車型,吉利盛裝推出3款“高品質、高性能、高科技”的全新概念車型,華晨推出涵蓋微轎、A級、B級轎車的7款乘用車以及從自然吸氣到渦輪增壓的7款不同排量發動機。長安汽車集團25款熱門車型也悉數亮相。試圖通過海外并購走高端自主品牌路線的上汽和南汽也攜其最新研發的車型亮相上海車展,榮威和名爵兩大品牌不僅在展會上掀起了一股英倫之風,還上演了一場“針鋒相對”的好戲。
帶來的不僅是驚喜

車展是一面旗幟,代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汽車工業發展的水平。對車展,人們不但要看它那眼花繚亂、前衛新潮的新車型,看它那燦爛輝煌、豐富多彩的汽車文化,看它帶來的炎熱人氣,更要透過現象的表面,看它帶來的先進科學技術、超前市場意識和發展汽車服務貿易的成功經驗,引發人們對中國汽車自主創新、興市繁榮、“走出去”做大做強的一連串問題的感嘆。
上海車展作為一個國際性的交流平臺,為國內外廠商提供了技術交流的機會,拓展了廠商的影響力。帶來了當今世界汽車工業最新高科技產品及領先技術,全面展現當代汽車工業的發展水平;帶來了汽車跨國巨頭對中國市場的巨大期望;帶來了汽車跨國巨頭強烈的競爭意識與品牌意識。
本屆車展,表達概念的、文化的概念車達幾十款,有許多“概念洋車”美得令參觀者不忍離去,要么坐在里面享受一番,要么在車旁留個影,表達出一種真情向往。車展不僅僅是車輛的展示,更是不同國家、不同廠商對汽車文化、造車理念的詮釋。
2007上海車展,人、車、自然的完美和諧,在中國車展史上意義深遠。它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車市演繹的驚喜,更是汽車工業文明的導向。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始——真正的市場比拼開始了。
車展缺憾的冷思考
2007上海國際車展如此之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觀眾,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為國內居高不下的汽車市場“火上澆油”。盡管與去年的北京車展相隔僅僅5個月,但國內外汽車企業對本屆上海車展的熱情依然高漲。雖然亂花漸欲迷人眼,但冷靜下來應該思考的東西還很多。
本屆上海車展,數千家汽車企業匯聚,國外汽車巨頭更是擺出最強陣容,然而一汽、東風兩大國內巨頭卻選擇了缺席,放棄了與國際、國內眾多汽車廠商爭奇斗艷的機會。國內三大汽車集團只有上汽集團在家門口“獨舞”,成為2007上海車展的一大缺憾。
缺少了一汽和東風,雖然對上海車展的國際化沒有影響,還有通用和大眾在背后鼎力支持,但對于本土企業來說,上海車展不可或缺的地位可能要重新掂量。因為上海車展欲打造國際化車展的形象,同樣不能有中國大型汽車企業的缺席。這次國內汽車兩巨頭的雙雙缺席,即使上汽陣容再龐大,在外界印象中,上海車展可能變成下一個“廣州車展”或“長春車展”。
“兩大巨頭”不愿意到上海捧場,表面上的原因似乎是上海車展“商業味太濃”,其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的無奈——
其一,在中國的每次車展上都是國外品牌占有絕對優勢,而中國最大的一汽、東風、上汽等合資企業在車展中都是免費替外資品牌做廣告。以2005年上海車展為例,東風集團有本田、尼桑、標致、雪鐵龍的展車,但哪輛車上貼的是東風標志?今年這種局面還是沒有明顯改變,索性就不參展了。而一汽今年也沒有重量級的自主品牌新車上市,旗下企業都分別參展,沒必要再以集團的整體形象出現。

其二,一汽、東風不以集團名義參展也說明了目前國內合資企業的一些問題。其實并不是集團不想,而是集團不能或沒有控制其下每個合資企業。就拿206和C2來說,從標致和雪鐵龍的角度看,都需要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但從東風集團的角度看,是不會讓這兩種車型幾乎同時上市的,因為同時上市等于自相殘殺。最終還是東風集團作了妥協。目前在所有的廣告中都是以品牌為主,集團的知名度會越來越淡。估計若干年后,很多老百姓一談起一汽、東風,會說那是上一輩的事情了。長此以往,集團只顧暫時的好處和利益,會放棄很多本該是自己的權利,錯失發展的良機。
其三,近幾年國內車展扎堆,一年中各城市的大小車展都有,個個都打“國際車展”招牌,似乎不辦車展就趕不上時代。而參展商則在這扎堆中來回奔波,疲于奔命,隨著汽車利潤空間的日漸降低,展會的盤剝也逼得車商不得不做出品牌宣傳和成本控制間的選擇。展會辦到多得泛濫了,也就沒人捧場了。此次上海車展一汽、東風的缺陣,似乎就是車展泛濫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