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市場調控到海外戰略制定,中國能源業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2006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耗者日子都不太好過。油價持續走高,產油國開始示威,挑動世界政治經濟神經。出于對能源供應安全的擔憂,一些國家被迫開始提高能源效能,并將目光投向清潔能源。
中國也不例外。作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國,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正處于大力發展能源密集型產業的時期。中國能源政策仍然面臨著巨大挑戰,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不過好消息還是有:中國的能源業的走向的確產生了巨大改觀。
政府2年來的經濟宏觀調控似乎已經初見成效:中國經濟開始放緩,導致煤炭需求增幅下降至8%-9%。而這個數字在前年是11%。2006年中國電力容量新增75GW,增幅在13%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火電廠。電力消耗總量為600GW,電力短缺現象暫時得到緩解。
2006年,石油需求上升5%-6%,2005年的上升幅度為3%。2005年石油需求放緩是由于柴油發電廠需求下降。運輸業、化工和農業為拉動中國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06年中國石油進口量增長18%,這使得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上升至50%。據稱2006年年末,中國開始加大目前規模尚,小的戰略石油儲備。在開發國內新天然氣田的同時,一些煤化工項目也在建設。但中國能源市場存在著大量的供需失衡。一些城市天然氣供不應求,而有些電廠也無法獲得足夠的天然氣供應。
盡管中國能源消耗增長有所放緩,但中國能源政策仍然面臨很多挑戰。煤炭仍然是中國的最主要的一次能源,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鐵路運力在擴張,但煤炭運輸瓶頸仍未打破,此為鐵路運力一大挑戰。更重要的是,環境規則和標準的執行仍然乏力,僅15%的火電廠有污染控制系統。此外,煤礦的安全事故發生率仍然很高。過去4年電力供應緊張,導致了電力部門轉型進度緩慢。中國的天然氣政策也不明朗。投資者在天然氣開采、運輸和基礎設施方面仍然缺乏明朗的政策指引。石油定價體系和稅收仍存在諸多爭議。
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和國家能源辦公室成立已經近2年。他們稱自己的職責是促進政府各部門間的合作,致力于制定和實施能源政策,主要工具則是將會出臺的《能源法》。而國內能源市場運行機制和能源定價體系并未從根本上變革。
值得一書的是,在政府制訂的中期目標中,致力于將能源密集度在未來五年內降低1/5。為配合該政策實施,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盡管一些地方已有進展,但就全國而言,2006年上半年能源密集型產業仍大幅攀升。
2006年,中國還在風能、生物質能和煤液化等可替代能源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然而要落到實處,面臨挑戰頗多。風力農場雖然能夠提供大量清潔電力,但投資者仍然需要得到滿意的價格才能產生投資回報;而且產業政策框架還有待發展。盡管利用農作物生產交通燃料無論是對能源供應安全還是環境來說,都大有裨益,然而成本仍然高昂,畢竟大量玉米等農作物原料需要擴大進口。2006年12月,政府還宣布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即將煤轉化為液體運輸燃料。盡管這有助于降低中國對于石油進口的過度依賴,但是這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環境危害,以及對原本干旱的西北部的水源大量使用,在煤液化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
中國的海外能源戰略也面臨水土不服的挑戰。在哈薩克斯坦,中國公司有所斬獲。2005年中石油成功購買了加拿大石油公司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而兩國之間的第一個石油管道在2006年成功輸油投產。然而近來我們也看到,中信集團收購另外一家資產位于哈薩克斯坦的加拿大石油公司部分股權之后,很可能因為哈薩克斯坦政府的阻撓而失敗。
和俄羅斯的石油外交也困難重重,境遇反復。盡管中石油已經和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成功成立了合資企業,然而能否成功獲得未來來自俄羅斯的石油供應,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伊朗似乎信誓旦旦將成為中國油氣主要供應商,但是何時變成現實仍是問號。在委內瑞拉,中國的石油企業也遇到意外難題:中石油委內瑞拉子公司需要補繳2005年期間因所得稅稅率應用錯誤導致的1100萬美元欠稅,當然類似問題其他外國石油公司也遇到過。中國企業進軍非洲在短期內可能有所進展,然而長遠來看,其非洲能源之旅將會受到來自國際社會和非洲當地方方面面的詳細審查。
因此對于中國能源政策決策者來說,2007年是另一個巨大挑戰,這種挑戰是世界性的。中國已經成功度過了過去幾年能源短缺的最壞時機,然而最根本的政策問題仍然面臨兩難局面:協調能源各部門間的有效合作的同時還要為未來能源整體部門的發展提供一個清晰的戰略。完成艱巨任務的核心即在于,提高能源效能和建立能源戰略儲備高于一切。
中國政府在成功度過能源危機之后,是時候來解決真正的能源難題了。
(作者為英國鄧迪大學能源法律政策中心主任)
反饋:c.p.andrewsspeed@dundee.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