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刷新高點的股市有可能從每個人試圖分享的盛宴變成又一桌殘羹冷炙

很多人都說不明白股市的這輪反轉究竟是怎么發生的,但事實是從2005年7月的低點算起,作為中國股市標桿的上證綜合指數到目前已經翻了一倍。2006年12月18日上證綜指輕松突破2300點,超越了2001年7月創下的2242.42點而成為新的歷史紀錄。
這讓一些知名分析師覺得有必要明確以往的言論。在上一輪股市上漲的過程中,高盛集團董事總經理胡祖六批評內地A股虛高,媒體引用他的話認為值得投資的股票“不超過12支”,為此曾引起軒然大波。
“我用的詞是a dozen,并沒有特別說明數字,但這句話譯成了十二。”胡祖六表示,“2000年左右市場機制其實很不完善,股指出現嚴重的泡沫,所以我提出批評。”過去幾年股指一路下跌,胡祖六態度反而樂觀,他認為A股的改革頗有成效,“現在我對A股的看法是越來越樂觀。”
無論是工銀瑞信這樣的基金管理公司,或是申銀萬國等老牌券商,都預測今年滬深兩市仍將溫和上漲。而一位有著十年股齡的老股民的預測要直接的多,“短期內突破2500點完全有可能。”
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中心統計,2006年12月份以來每日新增A股開戶數再度突破2萬以上。
股市大幅上漲讓以往受冷落的基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股票型基金尤其受歡迎,新基金募集規模屢創紀錄,而投資人的消化能力卻似乎無限。廣發基金首日募資超過100億人民幣的紀錄只保持了半年,2006年12月份工銀瑞信和嘉實策略增長分別達到了單日150億和400億元的發行規模,而且幾乎頃刻售罄。
就像每次股票市場大漲一樣,有人開始預言這樣的牛市毫無疑問會延續下去,甚至是10年。
【動力】
存在一些對股市上漲的解釋。自從2001年股市暴跌后,五年來市場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從2005年開始的全國1400家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很快就將基本完成,上市公司透明度提高,增加了中小投資者的信心。胡祖六認為信息披露、獨立董事制度、公司透明度,包括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散戶都成熟很多;同時開始的券商整頓現在看來獲得了明顯的效果,“淘汰、關閉、合并”三管齊下,經營好的券商才能作為創新試點,證監會允許其開展資產管理等更多業務,市場參與機構得到了規范;2006年下半年開始的海外上市大型國企回歸A股,給內地帶來了更多的優質投資對象。
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際航空等超大型藍籌股相繼上市,讓上海和深圳成為2006年全球表現最出色的股本融資市場。
上海證交所上市公司部管理層表示,A股在之前幾年與經濟發展近乎脫節,2006年的表現才能稱之為正常發揮了股市的融資功能,恢復新股發行后,2006年中國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籌集到的資金占到其總籌資額的20%。
而外資參與程度的加深是影響A股格局的另一個根本性變化。看好中國經濟成長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前景,海外資金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中國。其中,外資進人內地股市的QFII制度在近年來不斷放寬,100億美元的額度幾乎發放完畢,但仍不能滿足海外投資的熱情,同時許多對投資條件苛刻的養老基金和教育基金都開始考慮投資中國市場,繼承耶魯大學獲得QFII資格后,斯坦福大學也獲得QFII資格。UBS、匯豐等QFII投資者希望中國外匯管理局能將額度提高到500億美元,更多地參與中國資本市場。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之前A股存在估值過高,股份不能全流通,現在這些問題正在逐漸解決,而中國在全球范圍內是一個擁有較高收益的新興市場,“股市收益將會繼續優于債市,新興市場國家將會遠遠高于其他國家與地區。”
這種樂觀態度也能從高盛集團發布的2007年A股策略的研究報告中體現出來,高盛預期到2010年,其總市值將由目前的6,000億美元增長兩倍至2萬億美元左右,將會占到2010年中國GDP的45%。
高盛中國策略師鄧體順認為,未來一年中,盡管宏觀調控對某些公司會帶來影響,但中國的宏觀經濟總體上將保持良好態勢,加上2008年奧運將明顯拉動公用事業建設等行業,以及占A股大比重的銀行股預計也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內地股市增長前景看好。
【隱憂】
盡管一致看好A股在2007年的表現,但仍然不能認為內地股市已經高枕無憂。
推動A股上漲的中國宏觀經濟繼續增長,人民幣的升值前景,A股藍籌公司的贏利能力提高在2007年仍可能存在變數。
2006年A股的勃興時,全球股市都在經歷一輪高增長,道瓊斯指數與恒生指數也屢屢突破歷史高位。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王志浩表示,流動性過剩是全球現象,而非中國獨有。
在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人民幣升值的呼聲越來越高,其中海外資本的力量不可小覷。隨著越來越多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回歸發行A股,市場連動效應將更加明顯,一旦全球經濟放緩,中國經濟難免受到波動。
另一方面,A股中占極大比重的銀行股仍然存在較多的不明朗前景,這也將成為股市隱憂。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在2006年11月份的匯豐投資論壇上討論了目前對銀行股追捧的盲目性。
他認為中國的國有銀行在經過財務重組后,通過引進了戰略投資人,最終成功上市。但短時間內,還很難判斷它們是否具備了持續的盈利能力以及銀行最核心的風險管理能力,這類銀行未來股價的變數很大。
目前的上漲可以從期權的觀點解釋:公司股票可看做是基于發行公司總資產價值的看漲期權,行權價應是公司債務價值,現在中國的銀行剛經過財務重組使得總資產價值大于債務價值,此時的DEL值(公司股價相對于公司總資產價值變化的敏感度)很大,因此只要它的總資產價值改善一點,股價就會上升很快。但是一旦資產價值變壞,股價也會很快下跌。其股價軌跡沒有國際先進銀行如匯豐控股那樣穩定,對此投資人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
還有,已經鮮花著錦般的新基金實際上地位尷尬。一般認為,新基金發行后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完成建倉,而在高位買入股票的新基金能否重現基金過去一年幾乎100%的收益大可懷疑,最壞的結果是它們將最終為這一輪的暴漲買單。
不過,面對不斷刷新高點的股市,懷疑只能是小聲的,“風險已經挺大了”,盡管獲益頓豐,已經入市多年的一位股民仍然表達了自己的憂慮。(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