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人的設計團隊,兩年半的頭腦風暴——改造一款歐洲經典車型的幕后故事
家住英國伯明翰的BBC記者PeterPlisner在2006年北京車展上看到榮威750后,連呼了三聲“Fantastic!”
此刻他或許心情復雜,他家鄉伯明翰郊外長橋小鎮上的羅孚(Rover)公司一度是英國汽車工業碩果僅存的最后一個大品牌,而榮威750的原型Rover75是這家公司最后的輝煌。1998年,代號R40的原型車結束了在羅孚公司漫長的研發工作,并以Rover75的身份在當年的伯明翰車展上首度亮相,獲得的評價甚至超過了同時推出被譽為英國汽車工業驕傲的捷豹S型。
隨后的事情對每個長橋人都是酸楚的記憶。2005年羅孚破產關閉,而作為其核心知識產權的1.1L-2.5L全系列發動機、75型和25型兩個核心技術平臺之前也被上汽集團以6700萬英鎊買走。
8年后,Rover75在中國轉世重生,2006年10月24日上汽汽車宣布,以Rover75為技術平臺打造而成的中國自主品牌轎車榮威Roewe750正式上市。
在隨后的大型展覽和各大城市路演中,Roevce750全系列車型獲得的定單數令上汽汽車總經理王曉秋感到“很滿意”,他告訴《環球企業家》,中國消費者的“反響非常好”。每一次路演,如果不控制人數,擁擠人群都可能導致混亂。
這其中也包括外國人的贊譽,福特汽車原歐洲公司CEO Martin Leach見到這款車時評價,榮威750的造型在歐洲到2009年都不會過時,而上述那位英國記者則找到工作人員要求帶一盒榮威750的Video回國,給他的鄰居朋友們看看,Rover75被改得有多好。
但在上汽汽車品牌與產品規劃總監劉濤眼中,榮威750是一款“全新開發”的轎車,與Rover75相比,榮威750至少有100多項“大的更改”。他對“環球企業家”表示,如果只做國產化,不需要用這么長的時間。
榮威750的開發始于2004年4月,僅4個月后,上汽集團收購了Rover75、25全系列的發動機知識產權。“世界為我所用”的理念是Rover75重生的起點,上汽把原來Rover研發團隊的頂尖人才“一網打盡”,成立了作為上汽汽車海外研發中心的Ricardo(里卡多)2010公司。Ricard02010在英國有將近200名工程師,其中150人成建制來自原Rover研發團隊。保留這支研發團隊“這樣就確保了以后的產品有自己的特點。”
王曉秋對于榮威750外型開發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讓中國人嘗嘗英國車。因此,改動不能太大,否則就沒了英國味,但產品又要獨樹一幟。
【改造】
Rover75雪茄型優雅修長的車身側面被保留了下來;車前繼續采用一體式隔柵,經典的“大嘴”形象讓人立刻聯想到Rover75 V8的設計元素;最經典的橢圓型儀表板、出氣口和大量鍍鉻飾條也都留了下來,而真正體現上汽設計功力的則是為了適應中國市場而動的“大手術”。
中國消費者喜歡大氣,汽車外形要符合傳統文化里“四平八穩”的感覺。原來Rover75收得很小的“尾部”被改掉,設計師們把尾部加長了100毫米,這樣修改后座空間也非常大,滿足了中國消費者對后排空間的需求。
對Rover75經典的尾部造型的更改,甚至讓曾擔任羅孚首席工程師,參與Rover75設計,如今負責修改外型的Ricardo總經理林德瑞感覺驚喜,他沒有對修改提出異議,認為新造型非常符合時代趨勢。
有大改動的還有內飾。汽車設計業內人士都知道,動內飾是要有底氣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沿用原來的內飾,可以節約很大一筆費用。但市場調查發現大多數中國消費者認為Rover75內飾雖然經典,但過于陳舊,感覺像“上一代的產品”。于是門板、儀表板、座椅、頂飾、立柱內飾,統統不惜工本地被改掉,色彩也做了很大的調整,劉認為“改得感覺不錯”。
改動原則依然是保留原設計優點的同時,做符合中國消費者需要的調整。比如座椅外型改了,但材料還是用原來的無鉻環保材料,榮威750是中國唯一選用這種材料的汽車。另外座椅強度的設計,也按照歐洲標準。
大改的還有“空調”——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的英國不算炎熱,原設計的空調制冷能力不足,新設計的空調系統到高熱地帶海南島做了標定試驗。
榮威750的開發中,真正的創新是實現了開發過程的系統控制,600人的上汽工程研究院的團隊,200人的海外研發中心,包括與供應商、零部件制造商的“同步開發”,都作為一個整體的“項目管理”,由王曉秋負責整合與協調。
【繼承】
采訪中,王曉秋每興致所至,就拿起筆,在會議室的小白板上寫寫畫畫,解釋榮威750的設計思路。
歐洲的一些設計理念被繼承下來。在安全性方面,“任何設計,理論上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理論與實際還是會有差距。”
德國設計師為了彌補這一差距會做“過度設計”,比方說加厚鋼板。而現在上汽的設計師也和德國設計師一樣,把萬無一失作為最高追求。為了避免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偏差。王寧愿不計成本增加,把榮威750的鋼板鋼度在同級車中做到最高。“日本的一些車是0.65,上海大眾的Passat是0.75,而我們是O.8。”理論上講,當鋼板鋼度達到0.65時,就能保證安全,而上汽把發生偏差的可能性從萬分之一縮小到了十萬分之一。
英、德設計師堅持汽車本源價值,而不把汽車看成是一件時尚商品,這在榮威750的設計中也體現出來。榮威750保留了Rover75的精髓操控性能,1.8T發動機的升功率達到了122千瓦,2.5T更高達135千瓦。與之相比,奔馳C 200K搭載的是1.8升機械增壓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120千瓦,動力上榮威750具有優勢。
由于操控性和舒適感難以兩全,歐洲轎車在中國幾乎都會兩方面水土不服:一是懸掛太硬,二是轉向太靈敏。這兩點是操控性能的有力保證,卻不符合中國消費者希望能在駕乘過程中充分享受的要求。
像改造的基礎是對原有設計優點的繼承一樣,繼承的前提也是對原有設計的合理取舍。榮威750懸掛偏重于舒適性,也就是說在原來基礎上調軟了一些。整個底盤按中國市場要求全新調校后,既能保證原有的精準、靈敏,又提高了消費者要求的平衡舒適性。
作為第一款在中國量產的英國車,某種程度上榮威750是一個試驗品,不過,通過榮威750的開發,上汽距在日歐美車系之外,打造產品的“第四極”理想又近了一步。(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