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經華的“再就業”很可能徹底打破中國軟件業不切實際的國際化想象
就像見證一對大齡青年“再婚”:曾在用友展現才干但終于離開的何經華,與曾啟用跨國公司經理人卻淺嘗轍止的金蝶突然走到了一起——心理上雙方都做好了降低預期的準備,而以往的經歷又讓他們格外容易受傷。
雖然外界大多將這次合作的重點指向了國際化問題,甚至金蝶創始人徐少春接受訪談時,也不否認希望“到2010年使金蝶成為亞太地區企業管理軟件市場的領導者”。但這種說法很可能是一枚煙霧彈,以何經華極度務實的風格,他短期、中期內唯一的目標都只會是改善金蝶在國內市場的銷售情況。
歷史驚人地相似。2002年4月,何經華以高額年薪空降用友時,王文京曾寄望于他帶領用友展開國際化,但何卻成為公司內部最強硬的國際化戰略的反對派。他的核心論據是:用友公司3000多名員工,一年的銷售收入不過7個億,平均的生產率是20余萬元,“這不是一個高科技公司的勞動生產率”。而且,用友真的有了國際化的產品嗎?難道我們在國內的錢掙完了嗎?
某種意義上說,何經華此刻接手的金蝶約略等于2004年的用友:3000余名員工,7億收入。唯一不同的是,金蝶的市場份額更小。如果金蝶以此為基礎進行國際化擴張,何甚至沒有加盟的理由。可以想見,四年合約在身的何經華在贏得“連任”之前,會著力使金蝶原本分散的業務布局更為聚焦。
當然,此舉將不可避免地加重新舊東家之間的火藥味——即使金蝶、用友對何的“再就業”表示出一幅和氣生財的姿態。(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