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震驚中外的上海“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的遺址被開發成高檔住宅區,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顧正紅烈士紀念碑被夷為廢墟。雖然顧正紅塑像受到了保護,可與塑像聯為一體的“顧正紅烈士殉難處”石碑和反映“五卅”運動的浮雕,卻被拆成了一堆碎磚亂石。面對這令人痛心、惋惜的殘酷一幕和開發商的魯莽破壞行為,上海市普陀區文化部門領導人回應說:“浮雕和題字不應該算作保護對象,可以拆除。”
稍懂點中國近現代史的都知道,“五卅”運動揭開了中國工人階級反帝愛國的序幕,其遺址的保存意義十分重大,早在1977年就被上海市列為市級革命紀念地。顧正紅烈士塑像以及紀念碑題字和浮雕,理應是革命紀念地的一個整體,可當地文化管理部門卻將這個整體拆整為零,只把烈士塑像當作革命文物加以保護,浮雕和題字則成了不予保護的無價值的磚石,任憑開發商隨意毀掉。
紅色文物是見證中國人民反帝愛國斗爭的活化石,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極好教材,尤其原址上的烈士殉難處和紀念碑,更具有歷史真實性和厚重感,其教育意義更大,效果更好。雖然顧正紅塑像被遷往他處重新安放,可畢竟不在烈士當年犧牲的原址,其宣傳教育效果和感染力、影響面顯然要遜色的多。叫人不能接受的是,將原“五卅”運動的舊址改造成住宅區,難道就容不下一尊顧正紅塑像?能占多大的地盤呢,那畢竟是烈士殉難處啊,應該永久保留。烈士挪窩讓位于房地產,政府或許從中賺了一些錢,可所帶來的革命傳統教育的虧損,難道是錢能彌補的嗎!
近年來,紅色文物屢遭破壞。一是被城市改造和房地產開發所蠶食,顧正紅烈士紀念碑被毀就是典型例證。二是因資金缺乏難于實施有效保護,或因對文物的價值認識不足,而造成紅色文物破損。如位于大別山深處的金寨縣紅軍文物正岌岌可危。面臨著一場大自然的浩劫。70多年前紅軍辦公或居住的房屋如今許多已經橫梁腐爛,墻體傾斜,瓦破頂通,甚至倒塌。紅軍書寫的標語和紅軍壁畫長年遭受日曬雨淋,傷痕累累,或已脫落。當年的紅軍保衛局如今成了豬圈,這座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許多漂亮的木雕已被人拆下當柴禾燒了。當年的紅軍郵局則成了堆放雜物、拌豬飼料的場所,一片狼藉。紅軍文物被糟蹋成這個樣子令人心寒。據當地文管部門說,文物破敗不堪主要是經費嚴重短缺,沒錢進行修復和保護。大別山革命文物在哭泣:既有天災,長年風吹雨淋日曬;也有人禍,對紅色文物的價值認識不足,管理缺失,保護措施不力。如果真心實意希望采取保護措施,紅軍保衛局怎么會變成豬圈!
紅色文物是見證歷史的活生生的教材,是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血有肉的活物。中華民族遭受苦難的腥風血雨早已結束,見證歷史的文物是不能復原的,如果紅色文物一個個的消失,就意味著紅色記憶的喪失,無疑是巨大的遺憾和無法補救的損失。現在各地都在強化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假如這種教育完全依靠教科書的說教,未免顯得空洞和蒼白,讓受教育者到革命圣地親身感受一下紅色遺跡,親眼看一看當年真實的情景,身臨其境的教化作用顯然比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這就是常說的眼見為實的道理。所以,革命文物的教化功能是再完美的教科書也無法比擬的。
紅色文物同時也是不可再生的經濟資源。隨著紅色旅游在神州大地上風起云涌,革命遺跡的經濟價值愈加凸現。有的老區為發展紅色旅游開發一些復原的革命文物,但這些復制品怎么可能與原汁原味的真實文物相媲美!無論是從文物價值、歷史價值、革命價值、教育價值、經濟價值思考,拯救遭到破壞的紅色文物都是刻不容緩的。
各地城市增容和房地產開發蠶食紅色文物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需簧趕緊終結。許多國家對戰爭年代的遺址、遺物專門立法加以保護,如美國獨立戰爭,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有價值的文物和戰場遺址,都保護得相當完善。其作法值得我們認真借鑒。
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與保護文物,始終是一對矛盾。商人的天性是逐利,指望開發商犧牲他們的利益為紅色文物讓地盤,是不可能的。有效保護我們民族和國家的紅色記憶,關鍵是各級政府在城市規劃中自己嚴格遵守《文物保護法》,決不能以犧牲紅色文物來為房地產讓道。文物保護的專門機構亟需強化監督和執法檢查,對破壞紅色文物的行為和事件嚴肅問責。
(責編: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