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孫子兵法·虛實篇》
盛極必衰,否極泰來,這是中國人信奉的樸素辯證法,王朝的興衰在治亂循環中演繹出一幕幕人間活劇。以鴉片戰爭為分水嶺,此前的中國封閉于自成系統的“天下”,對中國人來說,域外皆蠻夷,惟中華獨尊。所以孟子說:“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
近代以來,中國面對的“天下”不再是華夏為中心的小范圍區域,而是全球。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前兩個時代,中國的強盛為西方所不及,但中國在近世史遭遇的“壓迫”下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動蕩。
曾仕強在《中國興盛和衰落的主要原因》一文中分析,每隔700年,中華民族就會出現一次大興盛的繁榮景象,歷史上共出現四次,而公元14世紀正是中國歷史上第四次大興盛時期。據曾仕強推論,公元14世紀,再加700年,正好是21世紀。當我們聽到“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的時候,會不會聯想到歷史?
然而,與歷史不同的是,中國近現代史在制度、文化和資本的糾葛中顯得步履蹣跚。
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鄧小平指出,改革也是革命),上個世紀,一場席卷中國大地的革命將“紅色”與資本這兩個詞聯系在一起,它們忽而對立,忽而結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一頁。1956年,毛澤東提出“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構想。在摒棄了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之后,真正實現這一中國式“新經濟政策”的領導人是鄧小平及其繼承者。資本與政權關系的矛盾和統一貫穿了這個時代的始終,并還將延續。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抓住了20世紀末的發展機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已經消退,“紅色”與資本不再對立,二者儼然一體,勾勒著中國21世紀全新的政治經濟生態格局。
從中國“崩潰”到接觸中國,再到正視中國崛起,西方媒體也經歷了具有時代意義的轉變。1994年,美國《時代》周刊發表文章,題為《圍堵中國》。當時,其他一些美國主流媒體也都發表了大量有關“圍堵中國”的醒目文章。2007年1月22日,《時代》周刊刊出以《中國:一個新王朝的開端》為題的封面文章。文章認為,中國的經濟和外交實力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其海外投資和對全球資源的需求左右了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中國在外交上正采取積極姿態,而美國的力量相對下滑。因此,正視中國的崛起,處理好與中國的關系是21世紀極具戰略性的問題。
經濟增長的強勁無疑壯大了中國的實力,在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中國的外交戰略正實現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的戰略轉型,在拓展經濟版圖的同時,中國以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姿態打造全新的經濟、外交戰略版圖。
“紅色”中國的“崛起”已經不容回避。當前,中國政治體制仍是高度集中的模式,市場經濟也遠不及發達國家的規范。然而,正是這種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和帶有計劃特征的經濟模式正創造出令人震撼的“奇跡”。在編譯大量外刊對中國評論的基礎上,本刊將在經濟增長、對外經濟關系、外交等方面,就“紅色”中國全方位擴張為讀者奉獻全新的視角。
外患頻仍,內憂未已,在“崛起”過程中,中國也面臨對內對外全方位挑戰。對內,盡管中國經濟以10%的速度高速增長,但2005年人均GDP僅1700美元,不及美國42000美元的二十分之一,而且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失業人口問題嚴重,社會保障制度殘破不堪,貪腐問題日益猖獗,國內民眾不滿情緒高漲,等等。對外,外交拓展遭遇重重阻力,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出口貿易順差考驗著“紅色”中國外交思維,要求政治改革的外部壓力正在凸現。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為圣人乎?”(《周易》)。組文在“警示錄”中還將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部分隱憂進行評論。
文/楊政文
紅色中國“股份公司”
Andereas Lorenz Wieland Wagner
雖然中國采用的是計劃經濟的模式,但是中國作為后起之秀不僅在世界市場上發揮著無可取代的作用,而且大有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勢頭。中國的精彩表現讓其他競爭對手和經濟學家們感到很吃驚,他們都提出相同的質疑,社會主義真的有用嗎?
中國共產黨政治局9位常委身著面料考究、剪裁合體的西裝在中南海高墻后開會。中南海位于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的組成部分之一,有些建筑是清朝時代留下來的。自從中國共產黨決定把中南海作為中央政府后,又在這里新建了幾棟和周圍極不協調的灰白色建筑。政治局常委的9名委員在中南海南部開會,政治局常委是中國最高的權利機關。如果我們把中國看作一個股份公司的話,那么政治局就相當于公司里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如果這種假設成立,那么胡錦濤和其他8名委員的身份也不再是共產黨的領導人,而是公司的老板,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令那些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競爭對手望而興嘆。
一枝獨“秀”
中國這個大公司公布它的光輝業績后,不到1天之內,西方各國的元首從布什到默克爾不得不捫心自問,為什么雖然不斷改革經濟,但卻收效甚微?面對中國的蓬勃發展,人們不禁要問,社會主義難道真的有用?
在胡錦濤和其他董事的領導下,中國發展態勢良好:2005年中國國民經濟總量超過法、英兩國,成為第四大經濟強國,2005年中國就成為美國第二大原材料供應商。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量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如果中國保持如此強勁的增長趨勢,兩年之內中國則可以超過德國,最終還會超過美國。然而紅色董事會依然在為中國下一步發展出謀劃策,他們認為中國不能僅僅以T恤衫或DVD機等廉價商品立足于世界市場,下一步要在高科技領域有所發展。
不久之前中國專利申報的數量已經超過德國,在制定最新的5年計劃時,中國共產黨就確立了一個宏偉的目標即在科技領域中國也應該居世界領先地位。2010年中國將首次實現登月,明年將實現衛星繞月飛行,并且在宇宙中向地球播放150首流行歌曲,其中包括《我愛你中國》。然而這個宏偉目標并不是憑空產生的,為此紅色董事會花費大量時間邀請西方的政治家來座談并且經常邀請大學里的學者來做學術報告,報告的內容主要是全球性的經濟、科技發展趨勢,當然關于中國革命史和馬列主義的學術報告自然必不可少。
“紅色”土壤與資本果實
國務院負責處理政府日常事務,國務院總理是溫家寶,他辦公的地點距離政治局只有幾百米之遙。總理、四名副總理、五名國務委員和一名秘書長構成國務院的骨干力量,其中有兩位女性,他們共同處理28個部委的工作以及央行的工作,除此以外還負責大量其他工作如新華社、國家糧食局、海關等單位的管理工作。溫家寶所領導的國務院負責處理整個“中國集團”的日常事務,通過制定指令、措施和計劃來管理中國這個超大集團。冷戰結束后中國開始表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但是土地國有、外匯管制和五年計劃等措施著實讓當時的西方政治家大為不解。這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的一面,然而中國也有著資本主義的一面。即使共產黨人也會赤裸裸地追求利潤,中國的人民大會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沒有政府會議和外國領導人訪華的時候,人民大會堂竟然對外出租,福特公司就曾經租用過人民大會堂來開新車發布會,美國食品業巨頭肯德基也租用過人民大會堂為第2100家店進駐中國舉辦大型慶祝活動。
西方經濟學家們面臨極具諷刺性的一幕:一方面中國積極響應了全球化的趨勢,開放市場,然而中國的執政黨卻信仰馬列主義,另一方面它毫無顧慮地利用了資本主義中的一切積極因素,另一方面它又牢牢抓住經濟大權不放手。前些日子中國工商銀行成功上市,創造了資本市場的神話,工商銀行在上海和香港交易所的投資大概在220億美元左右,工商銀行股票價格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但是管理大權中央政府卻依然牢牢抓著不放。另外全國最大的三家電訊營運商也被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中國這個沒有實行民主化的國家向西方的民主國家展示了中國解決問題的高效率。難道中國的成功徹底打破了人們以前對資本主義和馬列主義無法合作的界定?
中國稱這種特殊現象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意識形態的靈活性,到底“中國特色”指的是什么,這個問題不言而喻。
歷史上的中國曾經繁榮富強,無論政治和經濟都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中國的四大發明也影響久遠,然而1842年中國被迫向西方打開大門,自此有大量保皇派開始尋找救國的良方。后來中國大地上又出現了新民主主義和毛澤東。后來鄧小平提出了“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論斷,并于1976年毛澤東去世后開始解放全國人民的生產力和創造力。“吃飽飯”是他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公社允許農民自主決定耕種作物。由于中國實行農業化時間不算太長,這樣做還能使農民充分發揮主觀覺醒的巨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和外匯儲備能動性,努力耕作。

靠什么“走出去”?
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中國政府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中國的企業去國外學習技術,購買外國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為此草擬出一份清單,讓所有的商人都清楚具體的投資領域。中國的計劃實施得很成功,有時甚至會超過計劃制定人的期望,聯想集團于2004年底購買了IBM的私人電腦業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然有時也會有不成功的例子,例如2005年中石油集團打算收購美國尤尼科。雖然中石油的策略是正確的,但是沒有選擇正確的時機,而且引起美國對中國的敵視。盡管如此共產黨依然堅持走這條路,商務部工作人員的抽屜里都有一份詳細的目錄,上面記錄著哪些領域應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其中就包含了飛機制造領域。
整個中國都一心謀求經濟發展,尋求技術進步,尤其在廣州、深圳更能體會到這種趨勢。廣州和深圳是中國80年代經濟騰飛的起點,在通向香港的高速公路兩旁工廠林立,他們的產品大多是廉價的紡織品、電線和插頭。這里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原材料供應基地,美國IBM公司就把他們的配件采購中心搬到了這里。在這些工廠的車間里大量工人在辛苦地勞作著,大多數是婦女,其中有很多看起來依然稚氣未脫。廠房旁邊就是公寓,公寓里雜亂地放著幾張床,從外面看上去整個公寓被晾在窗口的廉價衣物遮得嚴嚴實實。在這里工人的忍耐力超乎尋常,幾乎不會發生工人罷工的情況。在中國罷工是非法行為,1982年共產黨把工人罷工的權力從憲法中刪除,因此工廠的頭目只需要打個電話就會有警察來處理。
“與時俱進”
為了提高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的效率,每年政府官員都要在中央黨校集中學習一個星期。中央黨校也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現在中央黨校聘請哈佛大學的教授來講授政治和經濟理論,每年大概有300名黨員來這里學習。他們大多身著阿瑪尼西裝,而不再是毛澤東時代的中山裝了。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理論后進一步擴充了黨員隊伍,取消了私營企業主加入共產黨的禁令。中共此舉完全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1998年起國有企業的數量為238000家,到2003年國企數量下降到150000家。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就像是一場試驗,沒有人能夠預測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對于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如中國的資本主義可以發展到什么程度,中國到底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共產黨也沒有明確給出官方的答案。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共產黨地方領導人總是和顏悅色地接見農民上訪代表,征用農民土地而付給的補償費用卻少得可憐。據中國官方統計,2005年一年共有87000次社會暴亂,大多數則發生在農村。
德國的政治家和商人卻對此知之甚少,他們每次到中國參觀時都會感到非常驚訝,中國政府的辦事效率如此之高,政府決定執行速度如此之快,人民是如此配合政府進行改革。但是他們沒有看到,只要政府下令,事情進行就會順利很多,土地迅速被征用,房屋也迅速被拆掉。有傳言說政府的指令過于軟弱,地方大型國企或政府可以聯合對抗政府指令,雖然政府有紅頭文件,但是具體的執行過程還是由當地主管說了算。這也是中共為什么一直不能改善采礦業勞動狀況的原因之一,雖然溫家寶總理曾經含著淚花痛下重誓,但是具體執行起來卻依然收效甚微。
國有銀行壞賬成堆也是中國面臨的問題之一,人們一直在猜測經濟泡沫什么時候會破碎,這已經成為外國商人茶余飯后的話題之一。但是銀行牢牢控制在中國政府手中,而且中國還有廣大的欠發達地區,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經濟還可以繼續增長幾十年,但是即使中國維持現階段的增長趨勢,而且避過大風險,中國的紅色董事們也會面臨危機,因為中國企業如聯想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終究有一天會選擇脫離政府。
德國《明鏡》周刊
作者:Andereas Lorenz Wieland Wagner
2007年1月
編譯:佟文斌
傳統“雞肋”
頭戴方冠、鼻直口闊、一縷長須這是中國人對孔子形象的描述,他的思想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政治體制。
最近,這位神秘的中國哲人(公元前551年至479年)卻又一次被人們所關注。中國政府受到德國成立歌德學院、英國成立文化協會做法的啟發在海外開辦了類似機構向外國人教授中文和書法,這個文化機構就是孔子學院。
中國共產黨對孔子思想的態度具有兩面性,中國共產黨認為孔子的思想具有封建性,孔子思想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批判。然而最近中央政府卻對孔子有了新的認識,政府想要借助孔子的思想保持社會的穩定,社會穩定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保障。中國國家元首、黨委總書記胡錦濤所提出的“和諧社會”的構想就是通過借鑒孔子的孔子思想所提出的。他們兩者的共同點:兩者都很保守,兩者都努力實現一個精英社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年輕人要尊敬老人、兒子要孝順父親、臣子要效忠皇帝、妻子要忠守于丈夫(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雖然中國共產黨已經執政57年了,但是孔子思想在中國的影響根深蒂固。孔子思想強調落葉歸根,因此當鄧小平于20世紀70年代末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時,很多海外華人來華投資,重新振興了中國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說孔子的思想為中國的經濟騰飛做出了貢獻。
勤勞、節儉是孔子思想中的美德,今天中國經濟騰飛的背后有很多因素應歸功于孔子的思想。長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將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視作是革命導師,然而今天政府也把孔子的地位迅速提高。孔子曾經說“民草君風吹盡倒”,中國民眾又要彎下腰身。
德國《明鏡》周刊2007年1月第三期 編譯:佟文斌

中共:最出色的資本家
Jim Trippon
中國前副總理鄧小平在30年前打破共產黨的教條,為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革令許多中國人感到驚訝,甚至包括許多中國共產黨的黨內人士。這位毛主席的繼任者宣稱:“致富光榮!”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轉變。變革的成果已經得到了見證。
受美國經濟崛起的影響,鄧小平為偉大的經濟改革設計了基本藍圖,他說:“我們應該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這種觀點在當時對于堅持均貧富的共產主義理論家來說似乎完全是離經叛道的邪說,那些人更愿意相信貧窮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高貴的。鄧小平打碎了束縛著中國的腳鐐,寬容地允許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的出現。他開啟的改革開放浪潮現在被稱為“中國經濟奇跡”。
耀眼的經濟增長數字
在過去的25年里,中國大陸的經濟以年均9.5%的驚人速度增長,保持著全球主要經濟大國最快的發展紀錄。在過去四分之一的世紀里,中國保持著兩位數的經濟增速。10%的年度經濟增速似乎只是一個標準增速。中國2006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了10.5%,2007年有望實現又一個10%的增速。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令世界汗顏的經濟增速是在中國政府為了給經濟發展減速、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而進行宏觀調控的情況下取得的。
換句話說,2006年的經濟增速是在中國政府雙腳緊踩剎車的背景下取得的。
多重視角
許多投資者都將像日本和韓國那樣取得引人注目的經濟增長率的亞洲國家稱為“亞洲虎”。與這些“亞洲虎”相比,中國更像是一頭“獅子”。舉例來說,日本在1950年到1980年之間的年均增長率為8%。僅僅幾年之后,許多其他亞洲國家都取得更高的經濟增長數字。韓國的平均增長率為8.1%。新加坡超過了8.4%,而臺灣則達到了8.6%。
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超越了這些亞洲虎,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國經濟改革的巨大規模。韓國的經濟發展影響到的人口還不到5000萬人。而中國的經濟發展卻影響了超過13億人的生活。以這樣的規模實現的經濟高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的外匯儲備現在已經達到了1萬億美元,這是一個令人難于理解的巨大數字。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達到了1,7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世界上10%的經濟行動要圍繞中國進行。
全速前進
中國經濟巨人還是一個驚人的進口商,雖然它也是一個更大的出口商。中國2006年的貿易順差已經達到了1500億美元。中國經濟增長奇跡最終會停止嗎?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人會相信。管理中國經濟的政府機構預計在2010年以前中國的經濟增速不會低于8%。
坦率地說,中國政府并沒有太多的選擇。每年有數百萬的大學生畢業生和新工人加入到經濟大潮中來。還有不計其數的中國人依然生活在相對貧窮的農村地區和西部省份。
據估計,如果中國的年增長率低于8%就會導致大量的失業和社會的不穩定。中國在許多方面比美國更具有競爭力,也更資本主義化。中國爆炸式的經濟增長使其成為另一個巨大的商品和服務市場吸引了全球企業界的注意。
我看到了雙重的潛能。成功的中國公司將會在擁有全球最多人口的國內市場上實現盈利增長。而且,在中國上海、深圳、香港和臺北股票市場上交易的公司也將持續受益于中國對美國和歐洲的爆炸性出口增長。
不為人知的中國經濟實力
在經濟超越美國之前,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去年美國的GDP達到了11.7萬億美元。有人預言中國經濟將在2035年超越美國,比先前的預計提前了5年。世界銀行用另外一種方式衡量經濟上的成功:根據購買力平價(PPP),按照總購買力衡量,中國經濟產出將會達到8.158萬億美元,處于全球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如何看待半杯水
對于投資者來說所有的這些數字意味著什么呢?憤世嫉俗者和悲觀主義者會指出中國現在的人均GDP還不過是7200美元,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根據世界銀行調查,中國按照人均收入在2003年排名世界134位。
這是悲觀主義者會提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問題,他們看到的是半杯水中空著的那一半,而樂觀主義者卻看到杯中有水的那一半。我看到了有水的那一半,主要不是因為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而是因為我是一個投資者。我樂于參與到當今世界一個重大經濟增長事件中。當美國經濟遭遇到高額赤字、貿易不均衡、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等問題時,我希望將我的投資多元化。盡管中國經濟顯著增長,但是它避免了通貨膨脹的爆發和嚴重的投資泡沫。然而,投資中國意味著參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球增長故事中,同時也要接受增長中的波動性。
政府為提高許許多多貧困人群的生活水平制定了目標。但是如果放任經濟無約束地增長將會引起通貨膨脹。中國經濟奇跡的部分原因是中國有能力在過去20年的高速經濟發展中沒有使中國成為惡性通貨膨脹的犧牲品。

改變中的中國
盡管許多人仍然認為中國是一個行動遲緩的官僚主義巨人,但它真正實現了從內部開始改革。最近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發布了最新的《世界競爭力年鑒》,其中的亮點就是中國在過去一年令人驚訝的表現。
2005年,中國在世界60個經濟大國中的競爭力排名為31位。今年,中國的排名躍升至第19位,這對于仍然處于放棄中央計劃和馬克思主義經濟模式過程中的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凡的成就。中國的政府效率令人吃驚地被列為全世界的第17位。這一點使中國遠遠地排在韓國的前列,韓國僅列在第38位。
發展中的障礙
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中國必須由高投資率的經濟驅動模式向需求驅動的模式轉變。換句話說,中國人必須變成它自己產品的消費者。他們必須學會精明的消費和借貸,而不是把數萬億元的資金存入沒有任何收益的銀行中。中國也必須減少對美國消費的依賴。美元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的貨幣來說在持續貶值,這種美元貶值壓力的加大會進一步減弱人民幣同美元之間的緊密關聯性。
很多人認為當全球經濟出現波動、利率上調或是全球商品價格暴跌時,新興的股票市場會出現潛在的挫折。投資者需要知道的好消息是:中國還沒有出現過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所遭遇過的那類熊市。
從長遠來看,我相信中國巨大的價格市場將躍居于全世界指數之上。下半個世紀中國將位于世界經濟大國的前列。
來源:美國SFO雜志
2007年2月
作者:Jim Trippon
翻譯:符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