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年中,上海先后組建了三家證券公司,分別是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后來轉給工商銀行上海分行)的申銀、交通銀行的海通和股份制的萬國。前兩者受體制內管束較多,而股份制的萬國則天然地顯出它的優勢,其總經理名叫管金生,他后來有“證券教父”的名號。
管金生出生在江西一個小山村的貧寒之家,1983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獲商業管理和法學兩個碩士學位。畢業歸國后,在很長時間里他無所事事,派到上海黨校的一個“振興上海研究班”里去“深造”。等到萬國證券創辦之際,41歲的管金生總算被挖掘了出來,出任這家擁有3500萬元股本金的證券公司總經理。
萬國創辦,管金生第一眼瞄上的是國庫券。中國從1981年開始發行國債,按國際慣例稱為國庫券,在相當一段時期里,由于缺乏流通性,所以很不受歡迎,不少地方政府以黨性為號召,要求所有黨員和公務員必須購買,有的政府和企業索性在工資中強行攤派發放。到后來,很自然地出現了國庫券地下交易,一些人以五折六折的低價收購國庫券,還有的企業用國庫券變相降價,來推銷積壓產品。由于各地的收購價格不同,便形成了一個有利可圖的“黑市”。這些行為雖屬違法,但卻日漸蔓延,已成無法遏制之勢。到1988年3月,財政部被迫作出《開放國庫券轉讓市場試點實施方案》,允許國庫券上市流通交易。4月,上海、深圳、武漢等七城市率先試點開放,6月又開放了54個城市。
管金生是第一個從國庫券流通中嗅出商機的機構券商。當時,全國銀行并無聯網,所以各地的國庫券價格相差很大,萬國只有十多個人,管金生率眾傾巢而出,跑遍了全國250個大中小城市和偏遠鄉村,到處收購國庫券。有一次,他親自到福州去采購,一出手就吃進200萬元的國庫券,這些從無數散戶手中收來的券額都是5元、10元的,足足塞滿了幾個大麻袋,他租了一輛汽車直送上海,裝不下的兩個大旅行袋,他一手拎一個坐飛機回去。在機場安檢入口,他好說歹說硬是沒有讓安檢人員打開旅行袋檢查,到上海的時候,袋子的底部已經撐破了,他連拉帶抱地總算出了機場。到1989年,萬國的營業額做到了三億元,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證券公司,中絕大部分的業務來自國庫券的倒賣套利。
作者:吳曉波
出處:《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
美國經濟活力之父保羅·沃爾克
一位不計個人得失的公仆。他在1979年臨危受命擔任美聯儲主席,離開報酬豐厚的紐約聯儲行長職位和家中多病的妻子,到華盛頓任職,收入大打折扣也在所不計。他崇尚自然,為人低調,生活儉樸。
1987年離開美聯儲主席的職位以后,他婉言謝絕了華爾街的各種高薪邀請,選擇教書育人,并加盟了一家雖名不見經傳但是重義輕利的小型投資銀行。
2002年,安達信會計公司和安然公司陷入公司丑聞后,沃爾克又受邀出面收拾殘局,并為從制度上杜絕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弄虛作假,提出了根本性的建議。
凡是公眾利益和公共政策遇到棘手的問題,需要有品格、有能力的人出面,人們就會眾望所歸地想到沃爾克,而沃爾克也從來不辱使命。2005年前后,沃爾克仍然以80歲的高齡,領導著對聯合國石油換食品丑聞案件的獨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