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國考察,先去了澳洲,再赴法國。兩次考察任務不同,去澳洲是考察政府治理;到法國是考察企業社會責任。聚眼看,一個是政府,一個是企業,兩者風馬牛不及。可把它們串起來思考,卻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情。
政府治理,是上世紀末才流行的一個詞。翻遍中英文詞典,均找不到解釋。在澳大利亞,我們拜訪了不少政府要員與大學教授,一路走馬觀花,有如盲人摸象。不過,20天下來,總算對政府治理有了整體的感知。所謂政府治理,就是將過去政府的某些職能,分離給非政府組織或企業去執行。用規范一點的話說,就是財政權集中,決策權分散,執行權下放。
舉個例吧。老年照顧及殘疾人服務,屬公共服務,過去是由政府親自打理,一手包辦。幾年前,澳洲政府為了提高服務效率,把照顧老人的事,交給了非政府組織——社區家庭服務機構。家服機構受托后,再公開招標,將其轉包給私人養老院。如此一來,政府要做的,就是認定家服機構的資格,提供資金并制定服務標準。而家服機構直接對老人負責,并對養老院的服務予以監督。
別以為這是小的改變。從理論層面看,它改寫了經濟學一個約定俗成的原理。以往經濟學家大多認為,在公共服務領域,市場會失靈,所以公共服務得由政府供給。于是古往今來,政府都是公共服務(品)的直接生產者,不僅要出錢,而且還辦企業。而澳洲的做法卻表明,公共品也可由私人生產,政府只需花錢購買,照樣能免費供給消費者。換句話講,公共品的提供與公共品的生產,不僅可以分離,而且可以并行不悖。
無獨有偶,對“公共服務”的處理,法國也是如出一轍。在法國考察,所到之處主人都會與我們大談“企業的社會責任”。言下之意,就是企業應替政府分擔一些社會職能。盲拳打倒老師傅。若說企業辦社會,我們當是行家。早先,中國企業辦醫院、辦學校,辦公安,除了火葬場,其他幾乎一應俱全。后來國企改革,好不容易才把社會職能剝離開,可為何法國反行其道,規定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呢?
原來,法國的企業辦社會,與我們有所不同。重要的區別在于,中國的企業辦社會,政府一毛不拔,企業不僅出力,而且還得貼錢;而人家法國,企業只管辦事,但錢卻由政府給。比如法國政府把安全用電與窮人用電的事,全權交給了法電公司,而政府只負責提供資金支持。為防日久生變,政府還鄭重其事地與企業寫下合同、簽字畫押。有了合同,一旦有誰違約,雙方便可對簿公堂,請法院依法裁斷并追討賠償。
由此觀之,不論是澳洲的政府治理,還是法國的企業社會責任,說法雖不同,但兩者卻異曲同工。是的,公共產品的提供,政府大可不必親歷親為、一竿子插到底。錢可由政府拿,但事未必要政府辦。其實,非政府組織或企業,比起政府來更懂得花錢辦事在市場運作方面,也要高出一籌。再說,它們更接近平頭百姓,又擁有自己的客戶資源,從這方面看,放手讓非政府組織(或企業)經營公共品,恐是上選之策。
王東京的博客http://wangdongjing.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