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錢包里有幾張積分卡?日本現在發行的積分卡總額在5000億日元。圍繞這筆“錢”,企業開始合縱連橫,圈到顧客的大獲成功,圈不到顧客的也能把積分賣出去。
鈴木一馬(40歲,化名)在一年前單身一人去了東京,他家住在大阪市伊丹機場附近,往返東京基本上都是坐飛機。鈴木有信用卡,現在他用的日本航空JAL卡,同樣有信用卡功能。坐飛機有積分,買東西也有積分,為此積攢下了不少積分。
從東京到伊丹,通常能積攢278分,碰到有宣傳活動的時候,能多給200到700分。去年一年鈴木坐了24次飛機,積分14700,由于用得特別多,獲得了7000分獎賞。
鈴木花2100日元成為了“信用卡購物會員”,每買100日元的商品,能獲得2個積分。一年下來,這方面讓鈴木積分24980。
按規定,有15000個積分就可以免費得到一張東京到伊丹的機票,鈴木手頭有45000分,這樣讓他省下了3次往返東京的機票錢。鈴木沒有把積分用在這里,他拿出34500個積分,去了一趟越南。按正常的費用算,東京到伊丹的機票為28000日元,成田到胡志明市是7萬日元。鈴木說:“79500個積分,相當于1 54000日元,1個積分等于1,94日元,差不多給了2%的折扣,我覺得非常合算。”
在東京都內工作的川崎和宏(30多歲),去年他用全日本空運(ANA)的積分,去了一趟沖繩,他自己和夫人的機票是免費的,孩子還不到2歲,往返交通免費。川崎家買東西基本上都要積分,從購買食品、家電、書籍、外餐到乘坐出租車、買票,凡是購物金額在1000日元以上的,一概用卡支付,這樣積攢下了不少積分。買汽車的時候,也用卡支付了一些費用,現在他家支付煤氣、水電、有線電視、訂報、手機話費等,也都是用卡繳納。如果是價格一樣的話,川崎會選那些積分高的商店。如果給汽車加油,他肯定去出光或者新日本石油的加油站;買服裝一定去小中商店:就是叫按摩,都是找的“手揉”公司。
川崎是靠坐飛機積分的,被稱之為“靠天積分”派,也有完全在陸地上積分的“陸地積分”派。
吉田美樹(20多歲)的錢包里有一厚疊積分卡,他是個“積分狂”。吉田說:“只要是有積分卡,我肯定會去辦一張。要不攢點積分,豈不是虧了?花錢就是浪費,浪費就有種罪惡感,但要是積了分,罪惡感也就能少一些。”最近吉田經常使用的是“藤屋卡”,這種卡不僅在租借DVD光盤時能積分,就是在單位附近的便利店買盒午飯也能積分,何樂不為?
航空公司的積分卡、超市及家電量販店的會員卡等等,都是企業發的,能和某些商品、服務掛鉤。野村綜合研究所做了一個非常保守的統計,認為這個市場至少有4500億日元的規模,有的人更是認為其規模應該在1萬億日元以上。
積分卡算不上是什么新鮮東西。過去買100日元的東西,能給在卡上蓋一個章,攢10個章以后,商店給便宜100日元。
但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積分服務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日本國內的兩家航空公司開始爭奪顧客,先后創立了自己的積分制度。緊接著家電量販店、百貨店也同樣出于這個目的,開始發行會員卡。再往后,日本鐵道公司也開始效仿了起來,發行了大量的積分卡,現在,具有電子貨幣功能的“Edy”也已經粉墨登場。吉田等人現在回家整理一下自己的錢包時,會發現那里有數不清的卡。
不僅是日本消費者在交換積分,美國消費者早在1995年就已經通過網絡進行積分的交換了。比如在美國想得到一張免費機票,但手頭的積分不夠時,完全可以通過現金購買積分,最后得到免費機票。
編譯: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