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月6日,由《財經文摘》、新浪讀書頻道共同主辦的第三屆財經圖書總動員頒獎典禮暨《拯救》新書發布會在北京京豐賓館東大會議室舉行,會上聚集了財經圖書行業媒體、書圈精英、經銷商代表、作者代表,“財經圖書的困境與出路”論壇是這次活動的主題,同時主辦方與中鐵博文共同推出2007年重點圖書《拯救》一書。嘉賓們激揚文字,暢談財經圖書行業的困惑與出路,發展與未來,可以說這是2007年財經圖書的第一次交鋒。
本土與引進圖書的較量,財經圖書市場的躁動與冷靜等,很多話題都值得去探討。主持人提出這樣的話題后,七位論壇嘉賓,也都是財經圖書資深策劃人,他們談開了對財經圖書的看法,對自己所從事領域的認識。
雖然財經書市場表現一般,但湛廬文化公司的陳曉輝總經理認為,財經書市場如同股市.目前只是牛市中的調整期,而不是“寒冬”。作為這次財經圖書評選活動中有兩大獎斬獲的圖書公司老總.而且在2006年推出了許多重頭書,比如典藏大師查爾斯·漢迪系列作品,及其商務人士喜愛的休閑圖書.他認為,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財經書前景看好。人民郵電大學出版社普華經管總編輯賈福新說:2006年和2005年比較來看,財經書總類仍維持在1萬種左右,沒有太大的變化,而銷售金額還略有增長,2007年普華文化公司將有上百種財經圖書上市。卓越網市場總監劉秀云認為,從卓越網的反饋看,2006年財經書成長很快,表現令人欣慰。
與2002年和2003年財經書大“爆發”不同,近兩年,財經圖書市場冷清很多。雖然每年也有幾本暢銷書,但超級暢銷書難尋,書店退貨增加。面對這種情況,會上也有嘉賓表露出各自的困惑和不解。京師銳文總經理閆向東認為目前財經圖書市場低迷,退貨率高,他說選題之難.適合讀者的選題不那么容易策劃,目前他認為要在圖書渠道上有所創新,他也要求自己的編輯,融入媒體圈、學術圈、企業圈,這樣更有利開拓好的選題。閆向東認為,在目前的財經圖書市場,概念書,也就是能夠創造引導整個商業理念的圖書中,仍以歐美圖書為主,專業的外版書牢牢控制著這一領域。但在務實書,也就是指導企業管理營銷以及具體操作等方面的圖書中,中國本土原創的圖書由于更接近中國國情,而受到讀者歡迎。
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五事業部經管部主任張立紅2005年成功地打造了《圈子圈套》一書,但讓她最困惑的是很多財經界成功人士只看外版書,本土圖書很難進入他們的視線。“如2005年我們出版的《搜主義:GOOGLE持續成長的秘密》一書,曾獲得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的‘年度輸出版優秀圖書’獎,但在國內卻受到一些指責。”她不解地說,很多她欣賞的圖書市場表現一般,但她覺得一般的圖書反而會成為暢銷書。“我們是要迎合讀者,還是引導讀者”,張立紅發出這樣的疑問。另外,我們國內讀者閱讀熱情不高,一部分的原因也在于我們應試教育讓我們對書本產生厭惡情緒,以前讀書是為了考試,畢業后,不用考試了,許多人已經反感看書了。

中資海派公司總經理黃河則表示,目前財經圖書市場不缺讀者,缺少的是優秀的作者和創意。“大家是否覺得目前財經書專業化趨勢太過強烈,是否覺得財經書缺乏娛樂精神?”就像這次討論會和之前的評選活動.難道不也有娛樂性在里頭?這位《魔鬼經濟學》的策劃人同時認為目前圖書市場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這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他說:“在2006年年底的‘作家富豪榜’中無一位是財經作家,而在美國過去的5年中,有11位作家靠寫作成為億萬富翁,其中有6位是財經作家。”黃河富有鼓動性的演講得到了喝彩,但要真正地讓財經圖書扎實前進,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我們的一些機制上的弊端。
張立紅強調,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中國的圖書市場競爭還遠遠不夠,選題開發仍有很大空間。“2005年《圈子圈套》賣火了,隨即《圈子圈套2》和《圈子圈套3》被眾多出版社瘋搶。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本書作者在找到我之前,已經遭到多家出版社的退稿。最后,我這個從沒出版過小說的編輯,和這個從沒出版過書的作者,起完成了這本書的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路衛軍幾年前,掀起來了經濟學散文圖書的熱潮,他雖然策劃的圖書越來越少,但他認為財經圖書一定會有不斷高漲的市場,他說有時候我們要跳出自己的圈子看到問題.如果我們也進入“圈子圈套”,這就需要你跳出來看一看。
賈福新也表示,財經書策劃人需端正心態,認為財經圖書走入困境是一個錯覺。“做財經書與做小說不同,即使美國每年暢銷的財經書也不過就是一兩本。”此外,他認為大家需要找準位置,做出差異化,“我把做理念的財經書比做‘洗頭書’,這種書要能改變讀者的思維和觀念而我把務實的財經書比做‘洗腳書’,要強調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論壇結束后,《拯救》一書的發布會和2006年財經圖書風云獎的頒獎在熱烈的氣氛中舉行,許多聽會者都表示,第一次這樣的線下關于財經圖書的討論是成功的,需要業內人士更多這樣的溝通和觀點碰撞,也期望這樣的評選和論壇能帶動整個財經圖書市場的活躍,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作者:邱恒明
本欄自責任編輯:邱恒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