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瑤
“磨難教育”簡單地說,是體味苦難的一種過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挫折未必是壞的,關鍵在于對待挫折的態度。對于青少年來講,挫折既可以使他們產生消極情緒,也可以磨練其意志,使之奮發向上。對挫折的耐受力固然與個人先天素質有關,但更多的是后天環境所造就的,它是一個人的情感、個性、意志的結合體現。歷經一次磨難,就會獲得一次再生的機會。真正的人生需要磨難,同時,磨難也以它冷峻和無情使強者的命運獲得價值和升華。

競爭需要磨難,吃苦也是財富,這是正被各國社會和家長、學校日益認同的教育理念。因為,今后的時代,既靠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注重意志和毅力的拼斗。“新新人類”如果沒有吃苦耐勞的能力與韌勁,就不可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發展中立足取勝。國外對孩子進行磨難教育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美國:家長從孩子幼年時起,就注重培養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為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才能畢業。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歲以后就得給家里做家務,如剪草、送報等,當然,家長也要相應付給自家的孩子“勞務報酬”,體現按勞取酬。美國的父母們常說,只要有利于培養孩子謀生的能力,讓他們吃再多的苦也值得。14歲的詹妮每周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幫媽媽干活,照樣可領取工資。但詹妮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理能力。
加拿大:為了培養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人們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在加拿大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晨要去給各家各戶送報紙。看著孩子興致勃勃地分發報紙,那位當記者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這么多報紙不容易,很早就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過。”
德國:德國一貫重視培養孩子“勤奮、正直、可靠、樂于助人、作風正派”等品格。因此,父母們從不包辦孩子的事情。他們將子女視做獨立的個體,給他空間,讓子女學習作為獨立的人應該做的事。譬如,在孩子一周歲左右,父母就鼓勵他們自己捧著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還向孩子道謝并加以贊許。隨著孩子年齡和能力的增長,父母再引導他們完成一些更難的事情。這樣,當他們走入社會時,在別人的眼里就不會成為低能的“廢物”。不僅父母們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法律也有這樣的要求。德國法律規定,孩子到了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國人常說,自己的首要責任就是讓孩子懂得,一個人走向社會,最終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強,要對自己負責。因此,來到中國留學的德國孩子,自立生存能力首屈一指,有口皆碑。
英國:在英國幾乎三分之一的孩子要靠干家務賺取零花錢。在英國父母的觀念里,讓孩子們感受金錢的來之不易,遠比讓他們理所當然地享受家長的給予來得重要。大部分英國孩子都會使用手機,因此父母每個月就要為小孩支付10英鎊左右的手機費。這筆錢雖說不算很多,但如果要求孩子必須用勞動去換取這些有限的收入,如收拾房間、修剪草坪、洗車和洗衣服等,他們就必然要小心地計算如何使用自己的珍貴所得,從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學會在付出與得到之間取得平衡。英國哈利法克斯市儲蓄所所長彼得·杰克遜指出,通過這種方式,孩子才能更好地領會金錢的意義,并學會如何花錢。
法國:法國對孩子的素質教育極為重視。每周三下午,法國的小學和初中不開課,學校里的小課堂關閉了,社會大課堂卻對青少年敞開了大門。體育場上小足球隊員、小籃球隊員在飛奔疾跑,博物館簡直成了學生專場。中小學校經常組織整個班級學生到“科學城”上課一至兩周,學生利用那里的設備,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覽和短期展覽提供的知識,在教師和“科學城”工作人員的雙重協助下,完成一項科學小試驗。法國家長非常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在法國家長看來,孩子都是獨立的人,興趣是不能勉強的,只有讓孩子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才容易出成績,專業的高低貴賤遠不及孩子的興趣重要。
瑞士:父母為了避免孩子成為無能之輩,相當重視從小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比如,女孩子初中一畢業,就被安排到別人家里去當一年的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既鍛煉了勞動能力,又有利于學習語言和社會規則,還可以提高社交水平。
俄羅斯:幼兒家庭教育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克服困難的精神。漫步在俄羅斯的街頭和廣場,無論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還是在海參崴,都難得見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在大街上,在臺階下,經常見到一些兩三歲的小娃娃走不穩摔倒了,甚至跌得眼淚汪汪。而他們的父母親,卻連拉都不拉一把,只是停下腳步,鼓勵他們自己爬起來,繼續往前走。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趕、打打鬧鬧中至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淚。父母親看見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傷痕,輕輕擦幾下,然后就讓他們站起來繼續玩,仿佛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對于孩子要做的,父母親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
澳大利亞:中學和小學中午不放學,午餐可以在學校餐廳購買(也只有漢堡包之類的粗糙食物出售),也可以自帶。但自帶的占了大多數,一般是一瓶可樂再加一個漢堡包和一個水果。孩子們出外旅游,如需就餐也不過是光顧既便宜又實惠的快餐店。如果僅從孩子們所帶的食物上來判斷,任你怎么也判斷不出其家貧還是家富。
日本:日本有一個獨特的家庭作業發人深思----回家后,讓媽媽摟抱三分鐘!其實愛之外,日本的家長更多的是不溺愛孩子,深得真愛孩子的正道。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氣和陽光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過勞動才能獲得。在這一教育觀念指導下,許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學好功課的同時,還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到外面參加勞動掙錢。在日本大學生中,勤工儉學非常普遍,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做家庭教師,陪護老人等,掙自己的學費。孩子很小時,父母們就要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背。”日本教育界為了磨練學生的意志,中小學校每年都要定期舉辦“田間學校”、“孤島學校”、“森林學校”,為學生開設新課程----“吃苦”。讓學生們體驗沒有大人幫助而與大自然共存的艱辛,使他們從小就去經歷磨難、挫折,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難的毅力,以求得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存和發展。
韓國:在韓國,一種新型的教子理念正在悄然流行。那就是“獅子型”教子法,這種教子理念緣于獅子育兒的方式:森林中百般險惡,連被譽為“森林之王”的獅子也不敢輕忽怠慢,即使是幼獅也從一開始便讓它面對真實生活,只有這樣,它才能迅速地得以成長。在漢城街頭的一家商場里,一位母親提著手袋,靜靜地站在一旁,而她四五歲的兒子,正坐在地上大哭。那哭聲聽起來讓人不忍,覺得這位媽媽是個鐵石心腸。原來,孩子想要一輛遙控車。而在出門時,母子倆已經定好,不會再買遙控車了。孩子不遵守協議。所以母親沒有給孩子買。在游樂場。一個孩子要玩空中纜車,這是個驚險刺激的游戲項目,可那個孩子的爸爸卻讓他獨自去玩,自己只是站在入口處等他。他并不是沒有錢再買一張票,而是因為他要讓孩子明白,既然他要玩這個游戲,就要獨自面對驚險和自己的恐懼,并學會調整、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采用“獅子型”教子法,最終會將孩子培養成獅子一樣堅毅、勇敢、獨立自主的人。
上述現實,與中國青少年日趨“熊貓化”形成鮮明的“反差”。曾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國人家庭,承蒙改革開放生活日漸好轉,不讓孩子吃苦受累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從長遠計,從社會發展人類生存民族振興計,真該學學“洋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