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藍皮書:海外留學人員回國率約25.77%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了2007人才藍皮書。藍皮書指出,中國28年來海外留學人員回國率約為25.77%,超過七成留學人員滯留海外。
藍皮書指出,從1978年到2006年底,中國海外留學人員約有106.7萬人,學成后回國工作的留學人員有27.5萬余人,仍在外的留學人員約有79.2萬人。其中,20余萬人在國外工作并已獲外國永久居留權或已加入外國國籍;另外還有因配偶、子女探親或移民等事由出境并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后留在當地工作的約30多萬人。

教育部對海歸就業表樂觀
中國教育部官員日前表示,中國采取的公派、選派和管理的方式有利于留學生回國,不會出現太多過期不歸,公派留學回國人員的就業前景樂觀。
在教育部當天舉行的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介紹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有關情況。教育部財務司司長陳偉光在發布會上發表講話。
陳偉光透露,今年出國的研究生、派出出國的留學生,主要是研究生。今年開始增派研究生的規模,還沒有最后定下來,想爭取在將近4000到5000人。他認為,若這些出國的留學生學成以后回國,工作安排沒有太大的問題。
陳偉光表示,這次公派的研究生,采取的辦法和以前比有很大改變,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這次國家公派的研究生,他們不是教育部來決定、選拔的,而主要是學校。而且這些留學生出國以后,他們的管理責任也是由學校、教育部以及國外的大使館共同負責的。特別是派出的學生與國內的導師以及所工作的單位,包括研究的團隊等等,都是有一定的密切聯系的。
陳偉光認為,這樣既有利于留學生回來安排工作,也有利于他們在國外的學習和國內學習、研究的方向能夠對接。
深圳成海歸人才創業樂土
最近5年,深圳“海歸”人員以每年千人以上的增長速度穩步“擴軍”,留學人員已近萬人大關。其中,30%以上留學人員選擇在深圳創業,帶動“海歸經濟”迅速成長。目前,全市留學生企業近700家,投資總額超過21億元,年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銷售超億元的企業5家,超千萬元的企業26家。
一個更引人注意的數字是:選擇“回歸”深圳的留學人員,85%以上出國前不是“深圳人”。與“海歸”派并無多少天然“血緣”關系的深圳,是靠什么吸引“海歸”人才紛至沓來、創業安家的?古語云:良禽擇木而棲。“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僅有誠意遠遠不夠,還需要有機制、有政策、有平臺”,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事局局長王敏一句話,似乎已經精辟解題。
從特區建立之初的零點起步,到如今“海歸”群體“領跑”眾多領域,“海歸經濟”崛起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深圳依托不斷地創新思路、創新政策、創新服務,著力構建“海歸”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公共服務平臺,使這座青春活力的創新之城,成為“海歸”人才向往的創業樂土。
早在1988年,深圳就在全國率先頒布《關于鼓勵出國留學生來深圳工作的暫行規定》,拉開了深圳在引進留學人員政策上屢出創舉的序幕。從國際化城市發展戰略出發,深圳始終致力于優化吸引留住海外留學人員的政策框架,努力形成長效機制,筑起了對留學人員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政策平臺。
資金缺乏,是留學生回國創業最大的“攔路虎”。為留學人員提供“第一桶金”,正是深圳吸引“海歸”人才的政策創新之舉。
2003年底,世界上第一個基因治療藥物抗癌新藥“今又生”在深圳誕生。時間繼續回溯6年,“今又生”的研制者、先后留學美日的基因專家彭朝暉,就是依靠深圳市提供的240萬元啟動資金,創辦起國內首家基因治療研發公司深圳市賽百諾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像彭朝暉這樣獲得政府資助的留學人員,在深圳為數眾多。
2000年,深圳進一步加大對留學生創業的資助力度。從當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資金,專門用于海外留學人員來深創業的前期費用和啟動資金補貼,在全國開創了重金資助“海歸”創業的先河。幾年來,這一“補貼”額度不斷“加碼”,“海歸”來深創業最高可獲得的無償資助已達30萬元。截至目前,深圳市已連續7年對377名留學人員的創業項目發放了前期費用補貼,累計資助總額達3456萬元。
以政府名義組團“出海網才”,是深圳的一項創舉,也是深圳一直堅持的吸引海外留學人員的重要方式。從1992年到2005年,深圳先后5次以政府名義組團赴國(境)外招攬賢能。快速持續的經濟發展,兼容并包的移民文化,健全完善的政策環境,“海歸”創業的成功示范,使深圳成為海外學子回國創業和就業的首選城市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深圳5次“出海網才”,共有近3萬人次進場應聘,吸引了數以千計的海外留學人員“回流”深圳。
教育部嚴查中外合作辦學
目前國內的合作辦學市場,只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亂”。一些機構和項目存在招生宣傳不實、招生不規范問題。有些納入國家高等教育學校招生計劃的項目,存在違反政策直接降低批次錄取的問題;有些實施外國教育機構學歷、學位教育的項目,面臨學生不能如期取得國外學歷、學位或出國留學不能取得簽證等問題;有些實施高等專科教育(高職)的項目,以可轉入外國大學繼續攻讀學士甚至碩士學位課程招攬學生,而學生獲得的外國學歷學位證書認證問題難以解決。
4月初,教育部開始對國內各種合作辦學項目進行清理整頓。教育部國際司有關人士表示,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示在:
第一,有些地方和學校不考慮學校的辦學目標和運行能力,不仔細核查外方的資質和辦學能力,偏重在辦學成本相對低廉的商科、管理以及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等學科(專業)低水平重復辦學;
第二,有些學校未能悉心謀劃合作辦學的辦學模式和教學安排,引進外國教育優質資源特別是引進外方核心專業課程以及外國教育機構教師授課的比例很低,難以保證辦學質量;
第三,一些地方和學校背離中外合作辦學的公益性原則,追逐經濟利益。
此外,該人士表示,從近期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實地調查了解和進行復核的情況看,一些機構和項目的確存在招生宣傳不實、招生不規范問題。正如前面專家分析的那樣,有些納入國家高等教育學校招生計劃的項目,存在違反政策直接降低批次錄取的問題等等。一些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收費行為尚需進一步規范;一些高校特別是某些重點高校舉辦國外大學預科教育性質的課程班,有意混淆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界限。
教育部國際司有關人士表示,家長在選擇中外合作辦學時,一定要多留心。他提醒說,在當前,一些高校特別是重點高校自行舉辦了所謂的外國大學預科班,有的純屬外語培訓,外國大學不參與在中國境內的教學活動,雙方
通過簽訂所謂相互承認學分協議,允諾參加課程班學習的學生有機會轉到外國大學繼續學習,并在完成學業后在境外獲得外國大學的學位證書。這種辦學活動不屬于中外合作辦學。目前,教育部涉外留學監管網對所有合法合作辦學項目都進行了公布,以幫助學生和家長明辨是非!
面對愈來愈熱的中外合作辦學,家長和孩子關心的問題主要是學歷證明、就業前景、是否國內預科、學費、再升學銜接等。
其他一些國家也有類似于合作辦學這樣的課程,例如,馬來西亞稱之為雙聯課程。但是我國的合作辦學與其他國家的有很大的區別。我國與國外對接的院校,大多數談不上對等,學校和學生僅僅關心的是能否拿到洋文憑,而不知道獲得學位的含金量。而在其他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與之合作的境外院校都是高于本校水準的,這樣使學生提高了能力和水平,而不是僅僅獲得了洋文憑;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學費是統招大學生的幾倍,如果按照學生修得的學分來收取學費的話,也可以稱之為辦學,可惜這么高的學分,即使是落榜生,沒有很好的經濟條件,也是不能被錄取的。
目前大學與國外院校合作的項目也不少,但是這些項目的招生通常分為計劃內和計劃外兩個體系。這些項目的計劃外學生,在國內的學費要比該項目計劃內的學生一年學費貴出10000至15000元左右。
漢語教師遍布五大洲漢語國際推廣人才缺口巨大
近日,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漢辦)向泰國派出了第四批漢語教師志愿者400余人,這是中國實施“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計劃”以來派出的人數最多的教師隊伍。
據統計,中國陸續派出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已達2800多人。目前,1500多名中國漢語教師志愿者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34個國家。
漢語國際推廣人才缺口巨大
目前,海外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3000萬人,在100個國家有超過2500余所大學開設中文課程。美國3000多所大學中有近800所開設了漢語課程。在泰國,參加中國漢語水平考試的人數也由2005年的909人增加到2006年的1638人。
2004年3月26日,中國正式啟動了“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計劃”,通過招募志愿者向世界有需求的國家提供漢語教師。截至2006年末,中國已向海外派出了2000多名漢語教師志愿者。但是現在全國僅有6000余人取得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證書”,2010年以前漢語國際推廣人才缺口達100萬人。
“為緩解世界對漢語教師需求的劇增,應國外的要求,向海外派遣漢語教師志愿者是實現漢語國際推廣事業跨越式發展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滿足世界各國急速增長的對漢語教師需求的一個善舉。國家漢辦將加強漢語師資的培訓和培養,派遣更多的對外漢語教師和漢語教學志愿者。”國家漢辦志愿者中心主任薛華領說。
薛華領說,去年有包括加拿大在內的44個國家向國家漢辦提出了需求,已經前往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大部分被派到當地的高、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等教學,一部分志愿者在國外大學任教。
培養高素質的漢語教師志愿者
為滿足國外對漢語教師的需求,提高漢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儲備一批適應國外漢語教學要求的教師,國家漢辦正在籌劃更具體的赴海外漢語教師培訓項目。培訓內容包括對外漢語教學知識與能力培訓、英語以外語種的培訓、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認證培訓等。
今年4月,國家漢辦在全國6省14個考點統一組織了2007年赴泰國、菲律賓、韓國漢語教師志愿者培訓結業考試,800多人參加了此次考試。經綜合素質測評,國家漢辦從中選拔近700名漢語教師志愿者赴上述3國任教。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院長助理李建新說,去年學院響應國家漢語形勢的需求,與中文系合作開辦了對外漢語師資培訓班,進行了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英語語音和語法等方面的培訓,招收了30名學員,今年他們當中已有5位志愿者被選派到韓國、美國任教。
面對當前世界各國對漢語教師需求量的日益增加,薛華領表示,中國要培養高素質的漢語教師志愿者,要求志愿者發揚能吃苦和奉獻精神,同時要有國家財政的支持和各方面的投入。此外,還要通過中外雙方的磋商,簽署志愿者派出協議,根據國外的需求,國家漢辦會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大對志愿者教師的專項培養。
撥開留學中介發展迷霧實行“零中介費”需謹慎
“零中介費”被一些業內人士看做我國留學中介機構今后的一條發展之路。但是,就目前我國留學中介市場的現狀而言,實施起來似乎并不容易。
中國的留學行業相對于其他國家和地區來說起步較晚,目前申請學校和申請簽證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方案設計以及文件制作。另外還有大量辦理中所需的經驗,因此基于行業自身服務性質和專業性的限制,目前實行“零中介費”并不現實。
留學業內專家認為,現在行業內部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少數留學中介受利益驅動,發布虛假留學信息或簽訂不負責任的中介服務合同等欺騙留學者。其中,一些留學中介提出了低價中介費,甚至“零中介費”的口號,號稱免收中介費。一旦獲取消費者的好感后,操作過程中步步加價,直到留學者無法抽身。
此外,教育部涉外監管處相關負責人也曾分析表明,中國人出國申請簽證并非一件易事。說是“零中介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名義上不收取服務費,但可能會出現其他的費用,如申請材料的郵寄費、寫申請表、修改推薦信等費用。因此,“零中介費”反而容易產生費用不透明的情況。
細化服務是行業發展之本
目前,由于整個留學行業的發展比較成熟了,各留學中介機構的服務內容和代辦國家也都大同小異,因此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如何將服務做深做細。
業內人士認為,現在的留學人員在辦理出國事宜時越來越理智,他們對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留學中介機構既要跟上市場,還要重視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服務細節。更多開發新的產品和新的區域,讓留學人員對中介機構有一個更好的認識,提升行業的可信任度。總而言之,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要以客戶為中心,他們所需要就是我們應該做的。
求發展應先降低費用
留學中介機構辦理出國手續費用的居高不下,一直受人詬病。一些留學中介機構,辦理出國手續,費用層層疊加,申請排名高的學校需要另加錢,語言分不夠也需要另加錢等等,往往一個出國手續辦下來,費用高達幾萬元。
對此,留學業內專家指出,留學中介機構在發展上,首先應該降低中介費用。留學中介機構的中介費都是事先約定好的,費用本身已經不低了,在辦理手續過程中,就不應再變相收取額外費用。目前我國對留學中介機構的收費標準沒有明確的規定,只能靠行業進行自律。如果在今后的發展中,依然還單純運用高收費的發展模式,這無疑是在自毀前途。
其次,留學中介機構可以向非學歷教育領域發展。目前出國考試培訓以及預科教育的市場份額,已經被幾家大的培訓機構所占據,而非學歷教育并沒有大量的留學中介所涉及,市場廣闊。今后,留學中介機構應該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單一的留學中介行為在未來是沒有出路的。
“使領館留學中心”也有假宜查清資質再交錢
近來,一些國外學校、在華機構以掛靠某某國大使館、領館的“中心”或“基金會”名義,甚至直接注冊公司從事留學移民中介活動,但實際上根本不具備相應資質。
面對新近出現的此類留洋“黑中介”,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出消費警示,由于這類“中心”確實得到一些國家使領館咨詢服務的許可,因此更具有欺騙性。但事實上他們沒有從事留學及移民中介的資格,市民辦理留學移民不要被“名”欺騙。市民劉先生前段時間在辦理留學手續的過程中,曾與一家海外公司的南京代表處“交手”。這家公司的辦公地點設在南京市山西路附近的寫字樓里,裝潢豪華。出于對這家看似“正規”的公司的好感和較低的報價,劉先生有些動心。所幸在合同簽署前的一次談判中,劉先生偶遇工商局的執法人員,這才注意到,在這家公司的登記證上,業務范圍只有投資項目咨詢、商業經貿服務等等內容,并沒有任何有關出國中介的服務項目。南京市消協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類似的事例增幅很大,其中一些移民服務機構實際上就在“掛羊頭賣狗肉”,讓沒有任何防范措施的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入套,耗費財力和精力。如何防范可能遭遇的騙局,業內人士表示,根據國內的政策規定,留學移民中介服務屬于特許服務行業,要履行嚴格的審批程序,從事相關中介服務的機構必須向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核同意后報教育部和公安部進行資格認定,通過資格認定的再到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企業登記注冊手續,同時到其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備案,這樣的中介機構才是合法的。因此,市民在辦理相關手續之前,首要的任務就是查清中介的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