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要適應新形式的發展變化,夯實高校大學生黨建的堅實基礎,創新物質載體;建立高校黨建工作的程序化運行機制,創新制度載體;構建高校大學生黨建新格局,創新組織載體;營造濃郁的高校大學生黨建文化氛圍,創新校園文化載體;開拓信息領域黨建工作新陣地,創新網絡載體;開展深刻豐富的實踐活動,創新實踐活動載體,從而開創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黨建 載體 創新
馬克思曾經指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盵1]創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本質要求,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活的靈魂。江澤民同志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在大學生中培養和發展黨員是高校各級黨組織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新情況和新問題層出不窮,切實加強黨建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一、夯實高校大學生黨建的堅實基礎,創新物質載體
大學生黨建不僅是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做好大學生黨建工作是我們社會主義事業長期性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保證。要使面向二十一世紀的高等院校黨建工作順利健康的發展,不僅需要良好的人才基礎,強有力的政治保障,更需要有堅實深厚的物質基礎。
目前高校用于黨建工作的投入普遍較少,黨建工作的環境亟待改善。由于經費的嚴重不足,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院黨總支和各系黨支部的自身建設;一些院系黨政班子成員的素質高低參差不齊,工作關系很難融洽,不能給廣大黨員、師生員工一個良好的民主環境;有的院系由于專業特點的影響,教職工中思想多元化的現象十分嚴重,工作難度特別大等等。因此,不僅要采取切實措施,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積極創造條件保證黨務人員的進修學習和培訓,以增強黨務工作的后勁,使黨的事業繼往開來,而且要有足夠的高檔次的黨報黨刊和音像資料,更要充實一些現代化的設施,為實現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創造條件,從而保證必要的黨建調查和科研活動經費,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重大任務的完成。
二、建立高校黨建工作的程序化運行機制,創新制度載體
制度帶有全局性、根本性、長期性和穩定性的特點。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好人無法行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為此必須做到:既要善于利用傳統黨建的制度資源,又要結合新的實踐,大膽改革不適宜的制度,建立既具有較強約束力,又具有現實可行性的黨建制度。創新制度載體,更應注重程序民主,建立組織工作程序化,這是做好組織發展工作的必要條件。要根據高校大學生的特點,把黨建工作中正確的思想認識確立為工作程序和制度,對于落實目標任務、增強工作效果都有重要作用。當前,除了按照有關規定落實干部黨員各項管理的有關程序外,尤其要按照上級組織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學生黨員組織管理的有關程序,進一步完善“三會一課”制度,入黨積極分子培養考察制度、黨員學習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培養人責任追究制度、黨員發展公示制度、黨員目標管理制度等。做到在黨建工作中堅持自律和他律,內在約束和外在約束相統一的原則,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黨員的政治觀念、思想觀念和組織觀念,從而實現組織培養和發展黨員工作的系列化程序化管理。
三、構建高校大學生黨建新格局,創新組織載體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逐步實行完全學分制、選課制以及學生宿舍公寓化、社區化,高校原有的黨建工作的組織載體行政班級逐漸淡化,學生按班級、年級開展活動的傳統組織形式日趨松散,以班為單位的集體榮譽感逐漸消失,學生之間的交流接觸更多地在宿舍中進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班級中體現的不是很明顯,學生黨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討論、組織生活的開展面臨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打破原有的組織結構,根據時代的發展需要,尋找一種新的有效的組織載體,合理設置黨組織,構建黨建新格局。特別是在公寓制條件下,學生宿舍作為社區,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也完全可以成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新載體,將組織載體由原來的“學校院系年級班”向“社區宿舍樓寢室”延伸。如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從2002年開始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園區式學生管理模式,丹陽學院黨總支從學生管理新模式出發,探索在學生住宿園區開展有針對性的黨建工作,創建了大學生“黨員之家”。利用“黨員之家”開展各類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讀書沙龍活動,營造了全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全面提高學習氛圍,實實在在地提高了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的理論水平和知識修養;依托“黨員之家”,推出有教育意義的系列紅色影片展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精神文化生活,為宿舍園區文化建設增添了新的內容和活力,而且引導著學生更全面地認識黨的歷史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切實增強了學生黨建工作的輻射面。
實踐證明,黨建工作以宿舍為載體,把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有入黨愿望的學生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群體示范作用,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使黨組織生活多樣化、生動化,而且能夠使學生黨員不斷提高黨性修養,帶動和產生更多的優秀學生群體,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向縱深發展。
四、營造濃郁的高校大學生黨建文化氛圍,創新校園文化載體
高校校園文化是指知識密集、人才集中的高等學府所特有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優秀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隱性的教育力量,對大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滲透力、熏陶力和凝聚力。黨的“十六大”在強調思想上建黨、制度上建黨的同時,特別強調從先進文化上建黨。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要樹立始終“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觀念,努力提高黨建的文化內涵,把高校學生黨建與校園先進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寓黨建于校園文化建設之中,使校園文化成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載體。
為此,我們要做到:一加強高校黨組織對校園文化的領導,這是提高黨建文化內涵的關鍵。二進一步加強學生黨建思想文化建設。隨著我國加入WTO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在面臨著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更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表現在:在世界范圍內,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形態的斗爭將會更加激烈,敵對勢力將更加注重以經濟援助為幌子,以民主人權為借口,兜售他們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以期達到演變的目的。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思想活躍、民主氣氛濃厚的地方,必然成為他們的首選陣地,大學生因其在未來社會中的作用,往往成為他們演變的重點對象。因此,在這種形勢下,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高揚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大旗,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增強陣地意識和責任意識,自覺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堅定其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三是進一步提高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文化素質,使他們全面發展,成為先進文化的弘揚者和創造者。四是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跳出就黨建抓黨建的傳統窠臼,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有目的地將黨建工作內容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弘揚愛國主義教育主旋律,開展寓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為一體的活動,使學生在豐富多彩、健康高雅的富有藝術性的校園文化生活中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增強黨建工作的有效性。
五、開拓信息領域高校黨建工作新陣地,創新網絡載體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信息化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正在以一種深入持久的方式改變著世界的面貌,給人們的思想、行為乃至社會結構都注入了新的內容。針對網絡的迅速發展,高校必須加強黨建工作與網絡資源的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其為黨建工作服務,開創網絡時代黨建工作的新渠道、新陣地。
第一,建立內容豐富、時代感強的網站。在工作中,要高度重視互聯網對開展高校黨建工作提供的新機遇,主動迎接挑戰。運用網絡開放性、交互性、平等性和及時性的特點,建立“紅色網站”,其內容涵蓋黨的建設、思想教育、工作制度、組織生活、黨員管理、理論探討、活動安排等,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來了解黨的歷史、黨的理論、入黨程序等。比如,清華大學在校園網上開通“紅色網站”,其宗旨定為“宗馬列之說,承毛鄧之學,懷寰宇之心,礪報國之志”。它從建立之初一個面向十幾個黨課學習小組成員的網頁,發展成為一個面向廣大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黨課學習小組成員的全校性的網站,成為大學生黨建工作全方位的平臺和窗口。清華大學的創新做法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高等院校要努力建立一批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受學生歡迎的網站,積極引導網上輿論,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強勢,使互聯網成為黨建工作的新載體。
第二,要注重思想上的交流。高校網絡黨建要注重時效性,憑借校園網絡交互性頻道,實現專兼職黨務工作者與入黨積極分子之間和學生黨員之間、學生黨員與入黨積極分子之間的平等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答疑解惑,積極引導,使校園網絡成為溝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紐帶和橋梁,成為學生交流思想、進行自我教育的園地。如設立網上論壇,對重大問題、熱點問題展開交流和討論;開通“電子郵箱”、“心理咨詢”、“熱線服務”,盡快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加速正面信息傳遞,及時弘揚先進事跡和社會新風,方便學生進行網上交流。
第三,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領導與管理。掌握網絡宣傳的主動權,強化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在堅持弘揚主旋律的同時,力避呆板、僵硬的說教,確保網絡格調和內容的健康豐富、輕松活潑,建立一支強有力的黨務干部隊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睂嵺`證明,一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能否搞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高校黨務干部隊伍的素質,取決于他們的政策水平、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等。因此高校要以“三講”精神為指導,建立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熟練的黨務干部隊伍。
六、開展深刻豐富的實踐活動,創新實踐活動載體
當代大學生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先進群體,一方面他們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新事物,喜歡變革和豐富多彩,厭惡單調、枯燥,積極上進;另一方面,由于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的新時代,受到的磨難少、挫折少,涉世不深,實踐經驗缺乏。很多大學生對歷史了解不足,沒有深入了解社會,對于改革開放實踐和黨的建設實踐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認識不深刻,政治鑒別力不夠,對一些假相沒有深刻的辨別能力,甚至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蒙蔽,容易以偏概全。所以,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深入廣泛地開展實踐活動,結合時代特點,根據當代大學生的新特點和新變化,豐富活動內容,以形式新穎、氣氛活躍、參與強的活動,有效地調動黨支部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使大學生走出理想的天堂,真正在實踐中向黨組織靠攏,真正在實踐中走向成熟。
黨支部活動應走出校門,面向社會。實踐活動形式生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融思想性、知識性于一體。如深入農村、企業調查,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深刻了解中國的國情,全面了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從而親身感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進一步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到革命老區學習可以讓學生重新學習黨和國家的輝煌歷程,深入了解黨的歷史,看到革命先烈為國家獨立和民族統一所進行的不屈斗爭,從而親身感受到黨的光榮與偉大,進一步加深對黨的深厚感情;可以利用暑期社會實踐可組織大學生黨員參加希望工程、下鄉扶貧活動,使大學生接觸人民群眾,親身體驗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黨組織生活的吸引力和實際效果,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要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要大膽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積極接受新事物,更新思想觀念,創新黨建工作的物質載體、制度載體、組織載體、校園文化載體、網絡載體、實踐活動載體,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擴大工作覆蓋面,增強影響力,從而開創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8
作者簡介:朱曉華(1979-)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