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進宿遷市實驗小學的大門,就看到“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優秀家長學校”、“江蘇省模范學校”、“江蘇省德育工作先進學校”,一塊塊獎牌在晨曦中放射出一縷縷耀眼的光芒。而在成排的獎牌一邊則是“成功是一種習慣”幾個熠熠生輝的大字,這便是學校多年來一直堅持的辦學理念。
談到為什么把“成功是一種習慣”確定為學校的辦學理念。袁龍校長侃侃而談,如數家珍,他介紹說,“好習慣對兒童來說是命運的主宰,是成功的軌道。是人生的格調,是終身幸福的源泉。因而基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近些年。學校努力把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作為己任。讓學生從小就擁有一筆寶貴的財富,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原則,以評選“習慣之星”作為重要抓手和實施載體,開啟了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索的步伐,堅定不移地將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撐起其成功人生大廈的基石。
本著讓學生“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習慣、內化一種品質”的目標,學校在推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結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相關要求,按照“分年段要求、序列化安排、螺旋式上升”的原則,分低、中、高三個年段,分別提出習慣養成的評價指標。并以評選“文明之星”、“學習之星”、“健康之星”、“藝術之星”、“創造之星”、“全面之星”和“進步之星”為抓手,深入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如何讓學生養成終身受用的好習慣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建立一種有效的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學校緊緊圍繞行為習慣教育目標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習慣教育體系:以“校長室——大隊部——中隊輔導員——隊員”為主線的“習慣之星評選”活動網絡,以“黨總支——大隊部——大隊委員會——中隊——隊員”為主線的“良好習慣促成長”自我體驗網絡,以“校長室——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隊員”為主線的“良好習慣在生活”三結合體驗育人網絡,使習慣養成教育成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系統工程,達到了“學校影響家庭,家庭推動社會”的目的。
在宿遷實小,無論是在樓道內,還是在樓層上,“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誰擁有了良好的習慣,誰就擁有了成功的人生”這樣的格言警句隨處可見。誠如國學大師季羨林所言,“人才不是教室里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大師們所悟化的一種環境熏陶出來的”,學校深諳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在樓道墻壁、走廊吊牌,包括學校的垃圾箱(桶)都包含著習慣教育的理念、標語、標識。同時,學校還充分利用校園網、主題隊會、校園廣播、畫廊、櫥窗、板報等途徑與形式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意義、目的、評選條件、操作辦法進行深入廣泛的宣傳發動。此外,學校的校園廣播每周播音兩次,每次播音內容都有對習慣養成教育進行專題反饋,學校每兩周一次的班隊會均以評選“習慣之星”為主題,每周工作安排都有習慣養成教育方面的內容。
與此同時,學校在每學期召開的家長會上,將習慣養成教育列為重要內容。學期末對學生的評價也取消了原有的“三好生”評選,代之以“特優之星”、“優秀之星”、“特長之星”和“進步之星”等加以命名,從而使學校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成為充盈校園每個角落、植根師生心田、融入學校文化內涵,成為家長接受、學生參與、社會認可的一種文化和精神。
為了真正彰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學校還在每一口教室的前面都布置了行為習慣之星張貼榜。榜上張貼著全班所有學生的照片。只要被評為習慣之星的同學就可以在自己的照片后面貼上一顆小星星,以此激勵自己,鼓勵他人。
經過四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已形成了一套科
在開展評選習慣之星時,學校為每種星都制定了明確的獲星條件,并規定各班在雙周的星期三隊會課上統一進行評選,每班每兩周每類星評選4~6顆,共計評出28~42顆行為習慣之星。全校每次評出七種類型的習慣之星超過3000顆,每次每個班級學生獲星面積在60%以上。此外,為了記錄每一位學生在行為習慣方面的點滴進步,學校還專門設計了《宿遷市實驗小學班級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記錄表》,記錄表分為“文明”、“學習”、“健康”、“創造”、“藝術”等內容,涵蓋了學生在校的所有表現,只要學生在某一方面表現出色就可以得到一顆星星。每兩周更換一次,作為評選習慣之星的重要依據。每次評選之前,大隊部將行為習慣之星發放到各中隊。
在評選時,首先由中隊長宣讀行為習慣之星評比條件,接著每位同學對照條件分小組進行自評,即每位同學找到自己的優點及存在的不足之處(這個環節也是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過程)。在自評的基礎上同學之間相互推薦先確定一批表現優秀的同學作為候選人(結合兩周以來的每天行為習慣記錄情況),教師引導班級全體同學對他們的優異表現加以肯定和表揚。在初評的基礎上,經過全體投票或者民主協商的方式確定最終獲得本期班級行為習慣之星的同學名單并當場在班級張貼榜上張貼標志,并為當選習慣之星的同學頒發行為習慣之星獎章。
當然,每一個同學被評上習慣之星、獲得行為習慣之星獎章之后,培養良好習慣的過程并沒有結束,因為凡是佩戴行為習慣之星獎章的同學都要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各樣的校內外體驗活動:組織被評為文明之星的同學走上街頭、深入社區開展“我是文明小標兵”活動;組織被評為學習之星的同學深入各班督促同學們晨讀時寫的情況;組織被評為健康之星的同學督促全校學生養成不隨手亂扔的習慣……此外,凡是被評為習慣之星的同學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中,無論是在上學時間還是在雙休日都要佩戴行為習慣之星獎章,接受同學、老師、家長和社會的督促。
教育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它必須有家庭的配合和社會的聯動。因此,學校還把教育的觸角延入到家庭與社會。為了切實提高習慣教育的效果,實現家校共育的目標。學校在加強學生良好習慣培養的過程中,借助《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家校聯系手冊》(以下簡稱《家校聯系手冊》)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家校聯系手冊》是分年級使用的一本小冊子,各個年級對學生評價的內容和要求是不同的,但總體上體現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為了便于記憶和評價,學校還把習慣教育的評選條件編成瑯瑯上口的歌謠,促進了學生的記憶。應該說《家校聯系手冊》是宿遷市實驗小學在加強習慣教育方面的一個創新之舉。在這本小冊子中既有教育專家、名家、大家對于習慣重要性的論述,也有各個年級評比條件、評選操作說明,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評價項目中都有家長參與的意見,以確保孩子能夠在家、在校的表現保持一致。從《家校聯系手冊》中。既有孩子自評,還有小組互評,既有任課老師評價,也有家長評價。每次被評上“習慣之星”的學生,學校都要在他們的《家校聯系手冊》上蓋一枚鮮紅的“班級行為習慣之星”的印章,學期結束時,每個學生的表現就躍然紙上。這種注重過程性的評價方式。對轉變學生習慣,形成教育合力真是成效顯著。以下摘錄的是家長們的留言:
“感謝老師的辛勤培育,自從孩子轉入貴校后,孩子轉變很快,變化很多。以前,回家做作業總是拖拖拉拉,星期天的家庭作業經常要做兩天,而事實上作業量很少。另外,孩子以前做作業老是要求家長幫助檢查,通過上次被評為習慣之星后,作業已經不要家長檢查,錯誤也減少了許多。我們感謝學校能夠用《家校聯系手冊》來教育孩子,效果真是很好。”
“以前都說家校聯手,我們感覺以前聯得不夠。自從學校使用《家校聯系手冊》后,我們感覺到教育可以與學校保持一致了,這才是真正的聯手。希望學校能夠堅持使用。”
家長們都在《家校聯系手冊》上寫了自己的感言。總的感覺,這種做法,讓家校聯手真的變成現實。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往往會反過來作用于家長、作用于身邊所接觸到的每一個人,從而通過“小手拉大手。共建好習慣”的活動來改變家長、改變身邊的人。許多家長自己也坦言,由于孩子的作用,自己許多壞的習慣已經得到很大改觀。比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闖紅燈等不良行為得到明顯改變。
正是學校能夠從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理和心理特點,探索出操作性強、適應面廣的操作模式。才使學校的習慣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果。在宿遷市教育局組織的“省級實驗小學特色教育活動”評比中,學校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以其視點獨特、操作規范、實效顯著等特點獨樹一幟,兩次蟬聯一等獎。學校關于習慣養成教育和“習慣之星”評選方面的經驗,先后在“全國中小學十大明星校長高峰論壇”、“江蘇省委2006年教師節座談會”上作過介紹,并先后在《教育文摘周報》、《人民教育》、《成才導報》和《宿遷日報》上登載,引起省內外的強烈反響。
“讓每一個學生都養成終身受用的良好習慣,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是宿遷市實驗小學所有教師——一群教育理想者的不懈追求。學校每一位老師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都能娓娓道來,幾乎每個人對習慣教育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學校,每個班級都配備了班主任和副班主任,一線的教育工作都參與了學校的管理,所有的學科老師都參與了習慣教育,真正實現了“事事都是教育之事。人人都是教育之人”的全員導師制度。正是由于學校注重習慣培養,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學生們在良好的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氛圍中,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得每一位學生能從小事著手,注重細節,關注過程,夯實了基礎,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靈動飛揚的夢想,為成功人生的大廈夯實了堅固的基石。
(作者單位:宿遷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