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學校分為國立和民校兩類,民校又分為民間集體舉辦(也稱為公立)和個人舉辦(私立)兩類。筆者執教的LOUMHAN SITABUTR BUMRUNG就是一所隸屬于泰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的民校。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了解,發現泰國民校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是數量多。在曼谷的中小學中有50%左右為民校:
二是歷史長。辦學50年以上的民校比比皆是,時代中學今年已有86年歷史:
三是影響大。泰國教育部在研討華文教學時便專門邀請原時代中學中文部校長黎宣平先生等多位民校知名人士到會座談:
四是發揮的作用明顯。這些民校不僅吸納了大量的適齡兒童就讀,節省了大筆國家公用教育經費,而且發揮了一定的區域效應。2006年筆者所在的學區教育主管部門舉辦中小學教育學術會展,會場設在一所教會舉辦的民辦學校:
五是社會承認民校教育。在公辦中小學免學費并為貧困生提供免費午餐的情況下,位于曼谷市中心地帶的時代中學有從幼兒園到高中的34個教學班,共計1000多人:曼谷郊區的北欖府培華學校更是有2000多學生,從數字上可以看出民眾對民辦學校的認同。
在國內,筆者所在的地級市是全國基礎教育的排頭兵,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曾有三所辦得轟轟烈烈的民校——江東學校、光華學校、外國語學校。十年左右相繼消失,甚至還出現了舉辦人攜款外逃的惡性事件。只好由教育主管部門將學生派放到各縣市具有區域優勢的學校來平息事態的惡化。沉寂數年后,城區一間最好的中學將初中部剝離,另行組建民校,也許有劍走偏鋒之嫌,2006年初遭到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的曝光,2007年初在網易等大型門戶網站上再次出現了針對南通舉辦民校批評的熱門文章。這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國內民校建設雖有《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指導。但是仍處于摸索階段。
那么,泰國民校建設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呢?
一、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尺度:是“支持”不是“包養”。是“監管”不是“濫管”
1,政府的支持
財力支持。政府為民校提供學生學習費用的20%~60%。其中普通學校20%-40%,達到“國家標準學校”的為40%-60%。這一方面降低了學校的運行成本。另一方面幫助民校以學費適中吸引了生源。當然國家也從中受益,本來要全額投放到這批適齡學生身上的錢,節省下部分用于更好地建設國立學校。
地位支持。國立與民校同等地位,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同等待遇,一切評比活動同一標準。誰的學校硬、軟件建設通過教育部專設的評審組測評就可被評為國家標準學校,誰的教育教學水平高就可獲得皇室或政府頒發的獎盾和獎金。
中文為高考選考科目之一,但因為時代中學的中文教學成績突出,可由學校自行組織考試,結合平時成績給出綜合評分,可以直接作為高校錄取的參考標準。
人員支持。政府對到民校任教的管理人員、老師、學生一視同仁。時代中學的前總理(行政主管)張信多博士曾是國會議員,院長(業務主管)BAKAON是現任教育部教育督導員。每年國家向教齡逢十的教師頒獎,因民校老教師多而要占掉一半強。2007年1月18日泰國教育部出臺“教師五年培訓計劃”,基礎教育委員會特別提請國立、民辦學校同等待遇。國王獎學金頒予從全國選拔出來的10名優秀高中生,其中半數也是來自民辦學校,時代中學高三學生林素芳2005、2006連續兩個年度榮獲此項殊榮。
2,政府的管理
民辦學校的舉辦者不怕督管,就怕不管。前者可促進學校在正軌上健康成長,后者卻會使學校成為二等公民,逐漸被擠出競爭序列。泰國教育部在三方面加強管理:
嚴格審查辦學條件。入門容易升級難。泰國舉辦民校的標準不是很高,給人的感覺是有教師學生就行。但是想成為國家標準學校卻很難。
時代中學兩年前才通過“國家標準學校”的測評。現在正為升格為最高級別努力。2006年12月區一級教育督導先行檢查,提請整改;2007年1月教育部督導員住校三天檢查,并向教育部提供詳細報告:2007年2月以后教育部主管官員第三次到校突擊檢查,不做事先通知。
教育教學督導。兩年一次,形式與國內相同。先由府、區、縣教育主管部門督導,發現問題責成整改。兩個月后由教育部組織的督導組直接進校督導,為期三天。縱向看臺賬,橫向看現場。
審查聘用教師資格,為教師定期評審升級,為外聘教師提供工作證明以便辦理勞工證。2003年某國際學校被審查出未經允許聘用國外不合資質的教師,受到嚴厲懲處。
不該管時絕不插手學校內部事務。如果有哪所學校確實有辦學困難,無法維系,協會會出面協調學生到就近的民校就讀,或者請有實力的其他民校予以接管。教師和學生會由市場消化,后遺問題交由法院處理,教育主管部門不會越俎代庖,省去了許多矛盾。2007年4月潮州會館下屬學校因生源不足將解體,校舍被華文民校協會盧森興名譽主席所辦的曼谷語文培訓中心接收,老師學生各找出路,像沒事發生一樣。
二、民校行業協會的存在:是輔助協調。不是增添麻煩
行業協會在國內不能算是個新興事物,但在民辦教育中還沒有聽說。一方面是國內沒有這么多的民校和這么規模龐大的民校市場;另一方面作為政府沒有引導,也許是心存疑慮,擔心協會養虎為患,難于制約吧。在泰國。民校有事找協會而不是找政府已是很正常的事。政府真正成了規則的制定者和裁判,不用面臨自己也上場“踢球”的尷尬。
1,根據民校的性質、利益關系、舉辦者的社交范圍等因素民校組成了松散的管理協調組織。
時代中學所在的泰國華文民校協會有緊密會員30余家。松散型會員100多家;國際學校則組成了泰國國際學校協會等。協會設有選舉產生的主席、理事會。負責聯合各校開展教學交流、師資培訓與補充、經濟支援等活動。在泰國教授華文的中國教師中有一部分就是由這些社團的僑領直接到國內引進后分配到各個學校的。2006年11月國僑辦來泰調研華文教師教學、生活情況時就是通過泰國華文民校協會召集、組織的。時代中學隸屬的泰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資金雄厚,10余年來一直向華文民校協會所轄全國華文教師提供獎勵金。從2007年開始,凡是通過國家漢辦組織的漢語水平等級考試(HKS)的華文教師都會得到相應的獎勵金。2007年1月16日是泰國教師節,國際學校協會具文直呈泰國教育部,要求放寬聘任國外教師的尺度,以彌補師資數量不足。
2,協會指導學校建立分工明確的管理機構。
協會對下屬會員無行政管理權,但是通過研討、建議和組織赴名校考察等形式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以時代中學為例,學校所有權歸董事會,董事會的意見由泰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執行。基金會在學校設有辦公室,對學校的運作予以監督,提供財務支持,但是不直接干預校政建設和教學管理。
設有總理辦公室,聘請有一定資歷的人為總理,制定學校發展大略方針,選聘學校業務領導,處理學校行政事宜。其中設副總理一名,專職負責財務,負責申報結算,無經濟支配權;設財務一名,負責收取學生學費,全額上交基金會。
設有院長辦公室,聘請有一定學校管理經驗的人擔任院長,負責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下設教務處、訓育處、泰文部、中文部、活動部、言語診療室等部門實施具體工作。
另外協會提倡學校明確辦學特色,以增強競爭力。時代中學提出了“注重品德、遵守紀律、尋求知識”的校訓和“學好中文、品學兼優”的學風;公立健華學校提出了“學習好、華文好、品德好、紀律好”的校訓,都是在中國飛速發展,中泰經貿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背景下以中文為特色來招攬學生的。
3,協會團結會員力量,提高民校自身地位。
泰國華文民校協會以其雄厚的財力、廣泛的校友影響、對華文教育的熱心與執著,多次提起動議,在華文被解禁的10余年中,在社會上奔走呼告,到教育部力陳爭取,甚至不惜向皇室、政府捐款來促成華文教育地位的提高。
三、舉辦者的目的:為了公益。不是為了盈利
如果舉辦者以進軍民辦教育為盈利的手段,便會傷及學校最根本的基礎——教書育人,最根本的利益——優質生源,最根本的目的——教學質量,從而進入惡性循環。直至崩盤。
1,舉辦者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舉辦民校需要建有或租賃校舍,購置教學配套設備,支付教職工酬金……沒有雄厚的資金作為后盾學校是無法正常運作的。泰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已故前主席謝慧如先生在世時僅1992年向學校的捐款就達65000000泰銖,現任主席林炳南先生也已投入上千萬銖,其他董事會成員情況相同。泰國華文民校協會現任主席蔡禮任,永久名譽主席梁冰、陳漢士等都擁有數億泰銖的家產,擔任著數家民校的校董。國內知名民校廈門英才國際學校、寶應翔宇集團等成功的背后也是持續不斷的厚實的資金注入。
2,舉辦者是出于公益心
民校的學生入學時需交納一筆培養費用,時代中學在校生1000余人,每學期生均收取4000泰銖,折合人民幣800元左右,僅能維持學校正常開銷,每年基金會仍須注入大量資金,都是董事會成員的私人財產。但他們都認為辦學是行善事,從未謀取一分經濟回報,并樂此不疲,還向一些存在經濟困難的兄弟學校無償捐資助學。
值得一提的是陳漢士先生,每年春節出資設宴,宴請全泰國來自中國不能回家過年的華文教師,只要你能到會還發紅包一個。
3,舉辦者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由教會、廟宇舉辦的學校。泰國是佛教國家,廟宇眾多。佛教徒超過人口總數的90%,別說得道法師就是一般的和尚在民眾中的地位也是不同尋常的。他們輔助區教育主管部門舉辦學校,一般收費較低,面向普通百姓。例如比鄰唐人街的著名寺院哇岱密寺(中文名金佛寺)輔助辦學的岱密中學就有半民辦性質,石龍軍路上的龍蓮寺舉辦的龍蓮中學則是全民辦性質。
教會的影響具有全球性的特點,他們的特點是由教眾提供的社會影響力產生了強大的政治和經濟支持。一般教會學校都是規模較大,如前文提到的LOUMLIAN PRAHALETHAI CONVAN,單從外觀上看就能發現它們基礎建設層次高,辦學硬件好,非一般學校能比。
泰國捐款成風,教會和廟宇可以通過募捐得到不菲的資金。
由國外名校、教育集團舉辦的學校。一些發達國家的知名學府或大型教育集團憑借著其強大的國際影響,校友支持,和學生畢業后直接獲得留學機會等優勢辦起了泰國收費最昂貴的學校。這些學校不以人數多拼市場(例如新加坡國際學校在校生只有二三百人),一般一年學費20-70萬泰銖不等,但仍有人趨之若鶩。也有些來自中國的學生借此作為赴西方留學的跳板,顯示了很強的經濟實力。
由泰國國內集體舉辦的公立學校。這個集體是民間多人或多集團合作的結果,非國家所有。以華校為例,在泰國解除對華文的封禁后,一些有影響的僑領聯合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董事會,集體出資辦學。學校成倍增長。他們多是某個領域的領軍人物,甚至與皇室也有一定的聯系。
由個人舉辦的私立學校。有一些政治地位極高的人,他們受皇室冊封,有自己的領地,錢對他們來說已不是考慮的問題,就將土地辟出一塊來辦學校,積德行善,光耀家族。也有擁有巨資,購地或租地來個人的辦學。
筆者在泰國雖然接觸的人中不乏僑團倡導教育的領袖,但因語言障礙和時間關系,只能是淺談而已,管中窺豹,權當是對泰國民校的簡介,提供給大家以作參考。
(作者單位:海門市東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