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新《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從一個嶄新的層面重新定義了義務教育的生態環境,特別是為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創造了良好條件。然而,任何法律條文轉化為實際生活必然有一個過程:它應時勢而生,融合進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作用,并調整其發展的節奏和方向,直至最后達到所規范的目的。在與吳局長的訪談中,筆者就產生了這樣的感受,貫徹落實新《義務教育法》,最關鍵的地方在于深入領會其精神實旨。掌握領會了這種精神實旨,我們的工作就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符合教育規律,產生理想的效果。一直運用這種先進理念來指導工作,那么新《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就如順水行船,能夠更好地融入原有的工作架構中去,占盡先手,事半功倍。
問:地市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新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縣級為主、省級統籌”這個管理架構中可以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答:一個最關鍵的任務是通過自身的作為,讓各級政府明確對義務教育所負的責任。比如新法頒布之后,我們積極向各級黨委政府匯報義務教育法,要求政府貫徹落實法律要求完成的工作。履行應盡的責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其實在此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展了類似的工作。從2005年開始?;窗簿鸵允姓话咽质虚L的名義,與屬下各級政府第一負責人層層簽訂教育工作目標責任狀,以此形式強化政府責任。責任狀以目標、項目的形式,對義務教育階段的8項內容:教育工作的領導責任、教育經費投入、規范教育收費行為、義務教育鞏固率、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施“育才助困”工程等作出明確要求;年中、年底組織兩次考評。年中的考核主要看教育投入有沒有到位,結果進行通報;年底是全面考核,綜合考評??己私Y果好的表彰獎勵,沒有完成任務的進行通報批評,考評結果是對黨政領導干部當年進行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義務教育是政府的責任,這個責任要強化,關鍵是明確了誰來抓。責任狀以政府責任人的名義簽訂,就起了導向作用,事實上效果很不錯。省里要求淮安的生均經費標準(小學生30元、初中生50元)經過3年時間的達標期,2007年全面到位。2005年的標準是小學生生均經費10元、中學生30元。在沒有簽訂責任狀以前,大部分的縣區這塊投入是零,但有這個考核機制之后,當年年底這塊經費大部分縣區都到位了,2006年則有很多縣區提前完成了任務,只有極個別的地方還沒有完成。有目標沒目標,區別是非常明顯的。
教育內部的責任。我們也有責任書,是兩個體系。一直以來,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教育就是教育部門的事情,但實際上,教育部門的任務應該主要是抓教育管理。我們要把責任落實到各
三是向隊伍的提升要質量。會議指出,對農村小學來說,當前最需要的是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校長是一校之魂。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思路比細節更重要。農村小學校長要有獻身農村教育的精神,要善于學習,不斷出思想,出思路,帶領廣大教師將學校辦出水平,辦出特色。
四是向指導和引領要質量。會議指出。要加大對農村小學的扶持力度,尊重與激活學校自主辦學的活力。對農村小學,光輸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將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提高農村小學自身的造血功能上。要發現、樹立一批優秀農村小學的典型,并通過總結他們的辦學經驗,為全省農村小學自主建設提供典型示范。
會議指出,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農村小學是一個充滿希望的事業。我們對農村的孩子要充滿感情,對農村的教育要充滿信心,對發展農村小學教育、提高農村小學教育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級政府中去。這就是政府職能的歸位。以縣為主的體制,黨委政府要重視。不然就扎不下根。黨委政府牽頭抓,相關部門形成合力抓,這樣才能落到實處。
問:你對淮安地區的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有著什么樣的施政思路?
答:我們主要抓的是城鄉均衡。農村教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五以來,我省義務教育六大工程的實施使農村教育面貌一新,但農村教育的整體質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我們的策略是啟動三百工程。從2005年開始,城區100所以上的優質學校對口幫扶農村薄弱學校。城區百名以上優秀教師到農村支教1年,農村選派百名以上教師進城對口掛職學習1年。三百工程有四大任務:一是幫助薄弱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在人財物上支援弱校。六有只是改善了農村學校的基本生活設施,而通過對口幫扶,好學校可以贈送一些更新的教學設備,包括綠化物資、辦公設施等裝備農村學校。二是加強薄弱學校管理。薄弱校的校長辦學理念、教師管理理念等方面,通過交流合作都可以得到完善和提升。三是提高薄弱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四是提升薄弱校的教師隊伍素質。對支教老師,我們提供優惠政策,在評定中高級職稱時優先。評先評優優先,在提拔任用上,也予以優先考慮。支教老師的工資福利都在原校拿,還提供出差補助、交通費、住宿費補助,一般每月有200元左右。當年215名下鄉支教的教師中,有兩位優秀教師后來被提為副校長,一部分教師回來后被學校任命為中層骨干。下去的老師都是骨干教師、知名教師,一方面他們讓農村能夠接觸較優質的教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他們下去也得到鍛煉。農村的師生、家長看到他們來了,就把家里好東西拿出來送給他們,發生了很多感人的事件。各地的積極性高了,2006年我們就放大效應,全市支教教師超過300人,上來學習的教師有210多人。進城學習的教師他們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幅度很大。老師寫的教案、上課水平、精神面貌前后都明顯不一樣。特別是在現代教育技術使用方面進步很快,各方面的素質、能力、理念都得到提升。過了兩年來看,三百工程的規模和效果確實超出想象。
二是考慮調動農村老師的積極性,我們正在調研出臺一些政策,讓農村學校教師進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比如新進大學畢業生要落實待遇,不僅要落實省里要求的待遇,我們還制訂了一些符合地方實際的待遇,讓其樂于到農村從教。住房、醫保、福利津貼等補貼的測算也正在進行,關鍵是調動農村教師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農村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同時改善工作環境,給他們的發展創造平臺,讓他們在農村教育崗位上同樣能夠實現自身價值。
問:《義務教育法》的第35條是這樣規定的:“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根據適齡兒童、少年身心發展的狀況和實際情況,確定教學制度、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由教育最高行政管理部門推進實施的素質教育,其結果卻要在萬千具體的未成年人身上體現。這其間的距離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基層教育行政部門施展的空間。你對這個問題是怎么看的?
答:我的理解,就教育管理的角度來看,素質教育其實意味著教育的高質量,質量是生命線,我們要自始至終地把質量放在首位。質量首先要堅持德育領先。小孩子首先要成人。思想不過關,成績好又有什么用呢?我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強化教育系統與關工委等社會部門的聯系,聯合關工委組織、法制副校長、婦青團、班主任等力量,形成立體式的德育網絡。因為對這個問題重視了,2005年淮安中小學在校生刑事犯罪率下降了59.9%,幅度非常大。2006年這個比率也有明顯的下降。
第二,我們在全市的中小學生中開展六個“一”活動。即每天寫一段或一篇日記,每天讀一段或一篇優秀讀物。每天參加一項適合自己的體育活動,每天唱一首健康向上的歌曲或欣賞一段名曲(一幅字畫),每天幫家長或集體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每年親手制作一套賀卡送給父母或老師。我們這個活動的名稱就叫“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為終身發展奠基”。教師也有六個“一”:認真上好一節課,每天寫一點反思教育行為的心得體會。每天和一位學生談心,每周與一位學生家長溝通交流,每學期重點幫助一名潛能生,每學年寫一篇有價值的教研論文或體會文章。以此活動規范教師的行為習慣。在教育機關我們開展了“創建文明機關”的活動。三項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根本,機關是保障。自2006年下半年活動開展以來,受到學校、機關的積極響應。許多父母都被自己孩子的行為感動。我們打算2007年上半年召開一個三項活動的現場推進會,以縣區為單位再進行活動的深化。
第三,我們重視義務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我們開展了基礎教育的全學科分析,在基礎教育的各個環節、各個層次、各個年級都進行了以全市為單位的有點有面的質量分析,對學科教學中存在的重難點問題進行詳盡的調查、研究、思考。最近我們成立了基礎教育質量工作領導小組,我是組長,下面有基礎教育質量專家指導組,以及教育局一些關聯度大的職能處室,定期對此問題開展研究。專家指導組由全市基礎教育各個年級各個學科的拔尖教師組成,在教學質量上起示范、牽頭作用,同時也對學校、教師的個體問題進行評估、分析、指導。結合均衡教育中的三百工程,專家組經常面對面送教下鄉??傊?,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個問題上,我們做到重心下移、關口前移、行政推動、專家指導、骨干示范、帶動農村、整體提升。
2006年3月,我省在金湖召開農村義務教育推進會,這是對我市農村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的一個肯定。經常聽人說這樣一句話,“學校是藏龍臥虎的地方”。但我想,有龍有虎就不能藏著掖著,要讓學校龍騰虎躍。人人都有創造性,人人都能發揮創造性,教師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教育教學改革。比如金湖那個現場就以校本課程開發為重點,一鄉一品,圍繞鄉鎮企業、農業養殖業、農村勞務輸出等開展研究,融地方特色和鄉土情懷為一體,符合當地實際。這樣的開拓就很好。
第四,我們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創造一個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主要措施就是在小升初擇校問題上的改革。以前淮安這里的小升初擇校問題很嚴重,家長帶著小孩輪流參加各初中的入學考試,有的竟然考20多次,疲于奔命。還有一些初中學校利用考試進行亂收費。從2005年開始,我們決心改變這種狀況,提出幾點:一,初中招生不得搞招生考試,只能面試。公辦中學派位錄取,熱點民辦中學所有招生名額向全市小學投放,每校名額至少1個,多的也只有2至3個。小學根據學生的小學生畢業水平考核成績向初中推薦。二,群眾擇校只能擇一個,擇校面試在同一天進行,所有學校面試不得收報名費。這樣就使得老百姓能夠量力而行,選擇一所最適合自己孩子實際情況的學校進行報考,而不是盲目跟風。這個措施試驗了兩年下來。效果不錯,整個過程沒收到一次投訴或人民來信。對這個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我們一開始就采取了決策透明的態度。我們先提出設想,然后請淮陰師院的教育專家論證,再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來討論。再與基層的局長、校長、教師座談,開展問卷調查,聽取他們的意見。整個過程由《淮安晚報》連續報道了20多期,草案確定下來后登報公示,發動家長、社會討論,進一步征求意見,直至最后定案。所以說是個民主過程,而且我們一直在進行正面引導,改革所付的成本就相對較少。
擇校問題在目前還存在校際差距的情況下其實很難解決。我們這個也只是過渡性方案,總的思路是慢慢地淡化擇校熱,同時輔之以教育的均衡發展,直到問題解決,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