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懲罰”包含了教師望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如果這苦心不能為學生體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數學生產生誤解、抵觸甚至怨恨等消極情緒。但是,沒有批評和懲罰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師適當地講究一些懲罰策略,裹一些“糖衣”,讓學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懲罰的目的還是可以實現的。
懲罰的適度性策略
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懲罰的強度達到剛能喚起所需要的行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為而又消除不協調時是最理想的。因此教師在操作時只要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動、思想上已有重視就可,不一定非得是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辭。有時一個機智的幽默、表情的暗示,就能春風化雨見彩虹。一位班主任發現,所帶班級的學生一度遲到現象有遞增趨勢。“報告!”“怎么遲到了?”教師語氣平淡。“睡過了。”學生汗涔涔地囁嚅著。教師示意學生回位坐下,同學有些失望的騷動。“同學們,”教師真誠而懇切地說。“他沒有說假話,很誠實;他尊重老師,報告以后經老師同意才進入教室;他努力過。從他臉上的汗可看出。這樣有禮、有節的遲到,我還能說什么呢?相信他以后不會這樣。”這樣的和風細雨,這樣的善解人意。怎能不令人心悅誠服,老師從學生的表情里分明讀到了內疚與歉意,讀到了感動與決心。不知是誰帶頭鼓起了掌,掌聲經久不息。學生遲到的問題自然也就在這樣溫和的觸動中消失了。
懲罰的間隔、及時性策略
懲罰不宜濫用。只有在它能構成一種威懾而存在時。才會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因此,懲罰要越少用越好。現實中,一些經常受罰的學生對懲罰變得近乎麻木,因為過多的懲罰勢必引起高度的焦慮水平,擊垮一個人自尊、自愛的心理保護屏障,導致自輕自賤、自暴自棄的精神坍塌。因此要采用間隔懲罰,并且罰期要短。但是每一次懲罰都必須及時,及時的懲罰能使學生的不安、內疚等體驗更深,能使他們更清楚地看到錯誤造成的后果。
懲罰的說理性策略
在對兒童實施懲罰時,一般應講清道理,告訴孩子他的錯在哪兒,為什么要對他們進行懲罰,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比單純的懲罰效果要好。幾個同學課間因為踢足球而打碎了教室的玻璃,通過了解發現學生并不是故意的。“踢足球是件好事,它可以鍛煉咱們的身體,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可是課間不是踢足球的時間啊,再說即使可以踢也不能在教室前面踢,你們說呢?教室前面場地小。踢足球很危險,萬一打碎玻璃扎傷了同學怎么辦?”這樣。被批評的同學會認為教師完全是為自己考慮,自然會主動承認錯誤,自覺地把玻璃安裝好,也不會在教室里踢足球了。
懲罰的欲抑先揚性策略
心理學中有一種“自己人效應”理論,它告訴我們要使對方接受你的批評教育,你就必須同對方保持“自己人”的關系,即在對方看來你的行為是為他好。這樣,就能有效縮短施罰方與受罰方的心理差距,受罰方也就不會感到有心理壓力了。有一位學生的作文寫得不錯。但美中不足的是,他的字寫得十分潦草,令人難以辨認。為了使他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教師就有意安排一節寫作交流課,當看到他興致勃勃地告訴同學如何細心地留意身邊的事物、捕捉精彩的瞬間時,老師趁機說:“你的寫作積極性這么高,寫的文章這么好,如果能再配上一手漂亮的字,就更令人羨慕了!”這位學生馬上就明白了教師的意思。信服地點點頭。此后,他的寫字水平果然有所提高。
懲罰的合理代償性策略
代償式懲罰是指布置學生新的學習或勞動任務,看作是學生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的代價和補償,這種新的學習或者勞動就叫“代償媒介”。如果“代償媒介”選擇恰當,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學生抄作業。屢禁不止,教師反彈琵琶,肯定了他三個優點:一是有上進心,想得個好成績,這點很可貴;二是有辨別力,看出這是一篇佳作;三是抄寫認真,字跡工整。但是你為什么認為這篇文章好,好在哪里,請你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寫出來。這就是一篇讀后感。行不行?結果不言而喻。學生不僅愉快地接受了任務而且真的寫出了一份見地深刻的讀后感。由此可見,選擇合理的“代償媒介”進行教育,有時真能收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懲罰的人性感化策略
人性感化,即通過對學生深入觀察了解,適時抓住時機,用自己的巧妙行為和高尚人格“感化”學生,使他(她)在教師的深切期望和真誠的愛面前反觀自身,情緒被感染,羞愧心萌生,這就好像學生的情感或良知受到了“懲罰”,最終促其改正而“向善”。一次做廣播操,教師發現好幾位學生在教室,不是說頭痛就是肚子痛或者腳痛。但是教師心里很清楚有些同學裝病,于是他壓抑住怒火,告訴學生在座位上好好休息。然后自己從醫務室為每個同學拿來了藥,端來了熱水,讓他們自己吃藥。后來再沒有出現過“集體生病”的現象。其實,對于偶爾違反紀律的同學,班主任不妨順水推舟表達自己對他的關心,讓他不好意思一直犯下去。
懲罰后的撫慰性策略
“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該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結果。”(盧梭教師在施罰前后,必須和學生進行溝通,通過“促膝而談”、“心理接近”,讓他知道為什么要懲罰他,并且讓他理解懲罰的意義,從而有利于實現懲罰的最終目的——為了兒童身心的和諧發展。如確屬自己懲罰有誤或懲罰過火,要坦誠地表示歉意。如向學生說“其實老師真的不愿意懲罰你,看到你現在這樣老師心里甚至比你還難受,可是如果不對你的行為作出處罰,可能你會因此而愈陷愈深,希望你能夠理解老師的行為。如果老師處罰錯了,我愿意向你真誠地道歉……”這種方式既達到了懲罰學生的目的,又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理解和愛心,寥寥數語,效果卻很明顯。
(作者單位:銅山縣鄭集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