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英語口語考試前夕,學校出于對學生的關愛,打算為一名兔唇學生申請免考,她拒絕了。她說:平時老師這樣關心她,她相信憑借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考出自己滿意的成績。正是憑著這種自信和考前的刻苦訓練,在考試中她克服了自身的缺陷。取得了滿分的好成績。
2003年,一位外學區(qū)的學生家長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找到我,要把他的一位被鑒定為有智力殘疾的孩子送到我校學習,在此之前,他已跑了好幾所學校,都遭到了拒絕。望著家長祈求的眼神,我二話沒說答應了。隨即,我為她配備了責任心強、極富愛心的周老師作班主任。老師的關愛、同學的熱情、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像一塊巨大的磁鐵緊緊吸引著她,2006年,她終于順利地從我校畢了業(yè)。
受新的“讀書無用論”影響,那幾年,在我們施教區(qū)內,也常有學生家長不打一聲招呼就帶著子女隨自己外出打工掙錢,但不過一兩天,我們的學生就又自動回到了校園,他們就是舍不得離開學校,舍不得離開老師和同學。幾年來,我們不需要花精力“控輟”,“流生”為零,所有學生都獲得了身體、心理、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和諧發(fā)展。這緣于學校恪守“讓鄉(xiāng)村孩子享有城市孩子、名校孩子同樣的陽光”的信念,學校生活是讓學生向往和眷戀的。
事實上,教學質量的高低與否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但最核心的是取決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生活是一種心情、一種態(tài)度,生活是綜合的,生活是多彩的。教育應當是生活的本身,教與學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教學與生活理應是一致的、合融的,健康的校園生活和優(yōu)異的教學質量,應當互為因果,相得益彰。基于以上認識,從2000年起,學校開全課程開足課時,杜絕初一、初二雙休日補課、初三周日補課以及假期補課。教師“課內損失課外補”的思想沒有了溫床,促使其改變思路,更多地研究學生,更多地在課內做文章。“講學稿”應運而生。學生的手和腦被解放出來,許多發(fā)展學生全面素質的課外活動得以順利開展,校園生活日漸豐富起來。
我認為,素質教育是一種“回歸教育”。要讓人回歸到正確、和諧的發(fā)展狀態(tài),必須著力營造常態(tài)的校園生活。“常態(tài)”的才是真實、自然、純正的生活,才是理想與現(xiàn)實相合相融的生活。東廬中學之所以堅持“以人為本,教學合一”的改革不動搖,之所以崇尚“合融”和“至博至淳”的教育境界,就是培養(yǎng)積極向上、有所作為的人生態(tài)度,熱愛生活、淳樸敦厚的品德修養(yǎng),并為高一級學校培養(yǎng)“愛生活、會學習、營養(yǎng)全、不縮水、有潛力”的廬中學生,為社會培養(yǎng)學識淵博、氣質淳厚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