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檔案]
陳康金,溧水縣東廬中學校長、黨支書記。從1999年開始,他領導全校老師進行“以人為本,教學合一”的教學改革,探索出一條農村初中教育觀念新、教學方法活、學生負擔輕、教學質量高的教改新路;追求“合融教育”,崇尚“至博至淳”,著力培養學識廣博、氣質諄厚、合作共享、可持續發展的師生。他是南京市名校長、南京市好市民、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國內訪問學者、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
合群、合作、合享
東廬中學是一所典型的鄉村初中,早在1999年我們就提出了“教學合一”的教改主張,并誕生了廣受關注的“東廬講學稿”。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教學合一”理念,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對于學校起死回生具有歷史意義。
無論是生活還是教育,可資利用的元素是豐富的,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人們有時忽略了它們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價值。悖為“分”,遇為“合”,而“合”只是形式上的相遇,只有將各種元素構建為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由合而融,“合”是形式,“融”是本質;“合”是手段,“融”是目的。因而我校確立了“合融”的教育理念。“合融”不僅是對“教學合一”教學理念的簡單提升,更是教育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把“合”擴展至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的組織形式與手段、教育評價等全過程,以及對學生、對教師、對學生家長、對社區等全方位。“合融”理念的主要內涵是合群、合作、合享。合群是“合融”的基礎,合作是“合融”的手段,合享是“合融”的結果,合而和諧,合而融通。“合融”理念的本質是:在教學雙元合一的基礎上,追求學校教育的多元融通,使日常教學具有更廣闊的舞臺,使學校教育具有更豐富的內涵,使教師與學生、學校與社區、職業與事業、教育與生活形成更為緊密的聯系,使我校的教育追求具有更高遠的境界。
“合融”理念凸顯學校愿景。我校地處鄉村,教師大多來自農村,我們的施教對象都是農家孩子,我們辦的是農村學校,我們搞的是農村教育,鄉土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傳承鄉土文化理應是我們的一大使命。而要使學生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必須用現代文化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用現代文明理念教育學生。所以鄉土氣與書卷氣并重,鄉土文化與現代文明共存,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學校教育形態。鑒于我校要在教育界的更廣范圍和社會公眾心中形成持久的高美譽度,提升學校層次,追求多種文化和文明的融合和貫通,無疑將促使我們愈加注重內涵發展,辦出既有鄉土特色、地域特色,又富有時代氣息、品牌價值的鄉村學校。
“合融”理念強化學校使命。“培養學識廣博、氣質淳厚、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是我校對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校本化表述,也是我們的“學校使命”。“學識廣博”。主要指向敬重文化、崇尚知識、熱愛科學、樂學善學,敢于競爭(包括不怕考試),憑借實力爭創佳績。“氣質淳厚”,主要指向正確的處世態度和積極的生活方式,熱愛農村生活,葆有“農村人”淳樸厚道的品質。有了“學”與“品”這兩個堅實支點,有了這兩者的高度融合,學生成長的血脈就能貫通,發展就能做到“和諧”和“可持續”。由此,我們又提煉出了校訓:至博至淳。“博”體現師生個人學識及東廬山、秦淮河的文化內涵之豐;“淳”強調師生為人處世之真之善及學校教改的自然之道。“博”、“淳”既是學校的初顯之態,又是我們更長期、更卓越的追求。
“合融”理念催生科學管理。把原本相對單一的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教學合一”管理模式上升為更具綜合性的學校管理模式,是我們更高層次的追求。在“合融”理念指導下,催生出民主、科學的管理機制,倡導“有效勞動,無形約束”。學校管理者也要進一步從檢查考核、處理矛盾、疲于應付的怪圈中走出來,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更具前瞻性的決策、更深層次的管理之中。譬如:管理關口要前移(把好“講學稿”這一教學的源頭);管理重心要下移(以學生為中心,研究學生,以學定教,以學評教);工作境界要上移(把教學業務上升為一種事業追求,一種價值實現的過程)等,著力激活各種要素。使干部與群眾、教師與學生、理念與行動、教學與教研、責任與能力、工作與生活等各組關系不再游離,而是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