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班主任老師忙忙碌碌,整日里瑣事纏身,“看班”、“看學生”、“看晨讀”、“看自習”,因此也就有了班主任要“四勤”之說:腿勤、眼勤、嘴勤、手勤。其實,班級管理,又怎能一個“看”字概括、又怎能一個“勤”字了得!班級管理是一門學問,講究技巧,教師要學會巧用力、用巧力,學會從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出發,辯證地去處理班務。
勤勞和“懶惰”
俗話說“勤勞地生寶,懶惰地生草”。很多時候,班主任的“勤”和“績”并不成正比,有時巧妙地“懶惰”一下,不僅解放了自己也可以解放學生——給學生提供施展的平臺,鍛煉的機會——讓班級這塊地生出“寶”來。我做班主任的原則之一就是學生能自己干的事,我絕不插手,比如領課本作業本、領報紙、借書、打印材料、向學校反映有關情況等等。所以我們班的學生對學校這個“小社會”的各個部門好像都很熟悉,好多老師也向我反映我們班的學生很“懂事”,而且“公關”協調能力也很強。我的懶使得學生分外地勤勞,好多次班會都是班長主持,而且經常有學生在我的耳邊提醒我:老師我們是不是該干什么什么了,我們怎么怎么干效果會更好等等。那一次,學生斌的父親在全國殘運會上獲得了金牌,我們班學生專門給他開慶祝會,從最初的邀請。到活動籌劃,到接待“冠軍”、主持聯歡,我這個班主任一直是個旁觀者,可結果卻把那“冠軍”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回去之后給我們班65位學生每人買了一份禮物送了回來。
說實話,那種“我們不再是保姆、學生不再需要我們精心呵護”的感覺真的是很好。所以,有時教師在學生面前過分“勤快”,是在限制孩子的發展!想想看,我們懶他一回又何妨,當然“懶”亦有道,這里的懶不是躺下不干,而是讓出空間讓出舞臺。
公正和“偏心”
我曾經進行過一次關于班級管理的調查,結果可以用三個“幾乎”來概括:班主任幾乎沒有向小班干傳授過管理班級的經驗,學生的管理方法很單一,并且都是從老師那里照葫蘆畫瓢習得的;小班干分工交叉重疊,除了檢查作業(其實并不屬于班級管理的范疇)以外,幾乎沒有什么其他的權力,常常只是在老師有事時用來應急。此外,小班干在班級里幾乎沒有威信,管理起來很少有人服從。為了實現學生自治,就必須培養出真正的“小助手”。于是,我經常給我的小助手開小灶,向他們傳授與人相處的小常識和管理班級的小經驗。表面上我嚴格要求他們“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當他們真的犯了錯誤,我一般不當著全班學生的面進行批評:相反,對于他們的成績,我卻要大張旗鼓地贊賞!樹立他們在學生中的威信,使他們對當班級干部感覺良好,使得他們更加珍惜和維護自己的形象。后來,他們竟然每周都要自發留下來對班級的情況進行總結、對下周的工作進行安排。
“教師要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這話不錯,但對于一些承擔著“特殊使命”的學生(如承擔著班級管理任務的班干部、某方面的特長生),在一些特定領域“偏偏心”,開點小灶,不僅不會影響全體學生的整體發展,還能縮短達成管理目標的進程。
細心和“粗心”
班主任應該有一雙明察秋毫的慧眼,及時發現學生中的各種情況,以對學生施以有效的引導。其實,對一些事情還要做到“視而不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其自生自滅。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游戲規則,不到一定的時候,我們不要輕易去干涉,更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原則去處理他們的事。比如,學生之間出現的種種小打小鬧現象就很正常,他們大都可以自己解決,如果教師的介入不適當則意味著事態的升級,就容易產生“小事化大”。對于學生之間的小磨小擦,學生不找上門來,我從來都裝作不知道,即使雙方氣勢洶洶地找來,只要我覺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都會漫不經心地說一句:這點小事還用得著找我?自己解決。往往就這一句話,就把學生的“火”澆下去一半。
不光是學生之間的小磨擦,班級中很多事情需要教師“粗處理”,事無巨細、過多地包辦容易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心理上的依賴,日常的粗線條管理,才能還學生一個主人的身份,給孩子一片自主、自立、自理的空間,偶爾的“細”點撥,也才能越發顯得有“四兩撥千斤”魅力。
整齊和“混亂”
一般的班級管理者只是以“秩序”、“整齊”即“治”的標準來規范管理班級,達到了“治”——即學生的嚴格遵守與服從即萬事大吉。這和創新教育的原則格格不入。創新過程,一方面表現為新事物誕生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對傳統的批判和超越的過程,二者同步進行,所謂不破不立。任何的對權威和傳統的嚴格服從和遵守勢必會影響一個人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形成。
“治”不應是教育的目的,讓學生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才是目的,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才是正確的管理觀念。“混亂”并非是一種放羊式的對學生的放縱和不管不問,應是“活躍”和“自由”。誠如美國南加州大學副校長Chades·B·Lane教授所講:“組織內部異質性的存在,都有利于事物的進化,避免組織走向衰退和死寂。”很多時候,當學生對班級的某項活動意見不一致時,我往往一個“吵”字說完,便退避三舍,班里也立刻就會亂成一鍋粥,但是混亂過后,往往是“科學決策”的誕生。雖然對大人而言,這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決策,但對學生來講,這可能就是敢于陳述己見,善于在討論、爭論中思考、判斷、做出選擇等思維品質形成的過程。教師寬容學生,善待學生,并善于營造一種非對抗狀態下的師生的真正民主氛圍。只有這樣,學生的個性才會少些羈絆,多分張揚,智慧的火花才會不斷地碰撞、閃光。
(作者單位:邳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