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心是和諧發展的內在基礎。夸美紐斯認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種和諧”。這就不僅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要和諧地發展;要求學校在各門課程之間、各個教學環節之間應相互匹配、和諧發展,各種教育資源要合理配置、和諧利用;要求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互銜接、和諧結合,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應教學相長、和諧互動;而且要求從教者要做一名“和諧教師”。
“和諧”作為一種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有著深遠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基礎。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對如何做一名“和諧教師”的問題進行一番再思考。
這一點,曾有人思考過:做一名“和諧教師”,要善于在工作中找到職業的尊嚴和幸福,樹立“工作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的生活觀念;要弘揚體現和諧的對話精神;要甘于“有限作為”,即我們在學生身上取得的顯性成績(如中考、高考的高分)是很有限的,不要指望用強力和果斷在學生身上“打造”“催生”出什么,甚至有時候,我們的“不作為”就是最好的作為:和諧的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眼高手低”的教育——它著力于現在,更著眼于未來。
除此之外我以為,做一名“和諧教師”也要善于經營自己的長處。例如,一個學生曾回憶說:上小學六年級時,接班的數學老師是一個矮矮的女老師,其貌不揚,課堂上也沒有什么精彩的表現。同學們都深感失望,因而上課時總打不起精神,對數學課也漸漸地不感興趣了。但有一天,學生們都被她震住了。那是在學有關“圓”的知識時,只見數學老師雙腿分開,半蹲著,唰地一聲,在黑板上畫下了一個非常標準的圓(課后同學們用圓規去量,幾乎分毫不差),他們驚呆了。此后,同學們在課間都模仿著老師畫圓的動作,并因此對老師產生敬佩而漸漸地喜歡上了數學……故事雖短小,寓意卻深刻:每個人都有長處,要想通過教育成就構建和諧社會的偉業,就得善用自己的長處。經營自己的長處是多么睿智的抉擇!
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學生,是社會的要求。要實踐,要創新,教師更應身體力行。畢竟,教師從事的是創造性的工作。只有教師富有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在當前新的國際環境和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們更要大膽探究,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的工作。要創新就要學會反思,做一名“和諧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
比如,從學校畢業走上教師崗位,經過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之后,現在還有沒有“一桶水”?顯然,由于平時未曾復習而帶來的流失、教學中未曾使用所造成的遺失、工作繁忙而未及時補充等原因,仍有滿滿的“一桶水”恐怕難以讓人信服了。因此,教師及時充電,補足“一桶水”是必修課。再比如,擁有一桶什么水?“一桶死水”既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教育需求,也不能適應現代學生對教師的要求。教師在保持“一桶水”的同時,要始終不忘自己的水應是一桶源源不斷的活水,即不斷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做教育教學改革的領頭羊。
此外,要正視一種現狀:有的人充電的目的,更多的不是積聚能量,以更好地驅動自己的教育教學,而是傾心于“鍍金”,滿足于充當“蓄電池”或是另有所圖。比如有這樣的中學:偌大一所學校,辦公室里沒幾個教師在辦公。詢問之,蓋因該校有三分之一的老師參加了各種函授、自考、讀研或是短期培訓,一到面授時間便紛紛丟下教鞭,奔赴各進修學校、授課點“面授機宜”去也。“留守”教師常常要在一個班一連幾節課“連軸轉”,學生往往也就要半天中“獨享”一門科目。
上述教師學歷已基本達標,猶學而不輟,意志可嘉。只是他們倘過分熱衷于往自己的“桶”里注水,而忽視甚至無視膝下那些“嗷嗷待哺”的學子的“杯子”之需,視學校布置的工作為自己學習之余的“第二職業”,或者不是出于自己的工作需要,而是為了博得一架晉升的階梯、獲得一塊進入其他熱門行業的敲門磚而學,這樣的“學習目的”和“學習積極性”就很值得商榷了。
做一名“和諧教師”,它的要求是方方面面的,幾乎沒有一個教師是在沒經過一番堅韌的修煉之前就可以宣稱自己已經是“和諧教師”了的。如果有的話,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和諧。作為教師,我們的心里應該永遠記住這么一句話:我們活著應該與萬事萬物和諧相處(當然包括學生),而不是爭斗。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