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帶領學校的青年教師外出聽課,都會聽到他們在聽完名師的課后發出這樣的感慨:聽課的時候往往會陶醉于這樣的課堂之中,可是當回到自己的課堂借鑒了他們的教法、設計進行實踐時,卻發現自己的課堂卻“慘不忍睹”。這樣的感慨實際上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聽名師的課,該向他們學什么呢?筆者很幸運,自工作始就有很多聽名師課的機會,聽名師的課不僅使自己獲得了理念的熏陶、策略的借鑒,更多的時候還煥發了我改造自己課堂的信心、勇氣和激情。現將體會介紹如下:
一、 領悟名師成功課堂后的前瞻理念
通常聽名師的課我們會陶醉于課堂中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起伏跌宕的教學過程,天衣無縫的教學銜接,情趣盎然的教學氛圍之中。如果說這些是我們在聽課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的“熱鬧”,那其間折射出的前瞻的教學理念才是其中的“門道”。課堂教學是用教學事實闡述教學理念的過程,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往往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而作為一個聽課者,我們除了要關注課堂的熱鬧,更重要的還應該去尋求、開掘、領悟支撐這種成功教學的理念。
如我在聞言黃愛華老師要教學“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一課時,深感蹊蹺:怎么會選擇這樣的課題進行教學呢?在我看來這部分的內容既枯燥,又沒有什么探索的必要和價值,教師的一段告知完全就可以使學生很快接受。然而聽課時才發現黃老師把“萬以內數大小比較”這一知識,完美地融合在學生間所進行的一場“長江隊”與“黃河隊”的“抽數組數比大小”的比賽之中。聽課中,我不僅感染于熱烈的課堂氛圍、黃老師精湛的課堂教學藝術,更折服于他深厚、前瞻的新課程理念。這種“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設計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進入真正的思考的創造境界,從而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主動的建構知識”的教學理念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領悟的“門道”。真正領悟了這些才能夠使我們的課堂擁有足夠的底蘊,才不至于使我們的教學迷失航向。
二、 感悟名師成功課堂中的精彩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 觀名師的課堂,很多都具有這樣一種共性:教學過程設計得粗放而大氣,而教學細節卻處理得細膩而到位。名師課堂中的細節,決非是淺嘗輒止的表面“作秀”,也非為刻意追求“亮點”而設的“應景之作”,更不是不必為之的故弄玄虛。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深諳“小細節包含大智慧”之理。作為一名聽課者在聽課的過程中對細節首先要有一種敏銳的捕捉意識,在及時的記錄后去細細地推敲、感悟其中折射出的名師們靈動駕御課堂的教學機智,有效整合利用教學資源的策略以及對教材、學生等教學因素的深刻理解和獨到把握等等。
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材中安排的這樣一個習題:用一張涂滿色的紙條表示整數1,要求學生填出在涂色部分是幾分之幾(如圖1),而張齊華老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對圖1中的等分線作了隱藏處理(如圖2),然后再讓學生進行估計。就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性的變化,卻激發出了課堂中學生的強烈的表達欲望,學生不僅說出了自己估計的結果,更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自己估計的方法。而張老師更是借助這張小紙條做大文章,讓學生觀察涂色部分和對應的分數談自己的發現。而此時學生的認識也已經完全超越了題目設計的本意:有認識到同分子分數大小比較方法的;有意識到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數越小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異常地活躍。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教學細節,才讓如此樸素的一道練習題承載了這般豐厚的數學內涵,估算意識的培養,數學思維的訓練,極限思想的滲透,一切都顯得那樣的深刻而自然。我想也真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教學細節才使得課堂充滿了如此的靈性。因此作為聽課者而言,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去捕捉名師課堂中的精彩瞬間,會讓我們更深切的感受到他們教學的技巧、機智和智慧。
三、 品悟名師成功課堂上的生花妙語
聽名師的課,常有讓我們一唱三嘆,拍案叫絕之感,究其原委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他們課堂教學的語言。我們知道教學是師生充滿了智慧對話的過程,而“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蘇霍姆林斯基語)。名師們巧妙的教學策略和靈動的教程推進正是通過他們生花妙語的輕巧“點擊”、從容調遣,才使得了他們在課堂中“隨心”演繹、揮灑自如,從而讓課堂“彈出”了精彩一片。
在聽名師課的過程中,我有個偏好那就是喜歡記錄下名師嘴中那些能夠真正打動我,給我以震撼的教學語言。翻開我的聽課記錄也許你并不能詳盡的看到整個的教學過程,但你總能看到那些記錄工整的名師的“妙語”:“相信有數學眼光的人一定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秘”,“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贊成你的說法,而是感謝你為課堂創造出了兩種不同的聲音。想想,要是我們的課堂只有一種聲音,那該多單調啊!”……在我看來這些或樸實無華,或機智靈動,或幽默風趣,或充滿哲理的話語也許并不是一些優美詞匯的堆積,更重要的是這些語言能夠給學生以激勵、呵護,給課堂以情趣、美感。
當然,作為一名學習者,我們還應該正視自我,以一種更為虔誠的姿態對名師的這些語言去進行分類、整理,如課前談話類、課堂引入類、課堂引導類、課尾總結類等等。在品悟的同時更好地借鑒、吸納,在實踐中不斷地消化、錘煉,這樣方能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作者單位:江蘇丹陽市實驗小學)
圖/宋莉莉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