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工作被列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促進社會公平與文明的社會建設的六大任務之一,無疑令人震奮。教育的地位與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教育的投入有了切實的保障,教師的權益得到應有的重視。十七大報告中有關教育的論述,讓我們看到教育的本質與價值的回歸,教育,幸甚!億萬學子,幸甚。
關于教育的論述,古往今來,數不勝數。但是對教育的公益性,可謂英雄所見略同。教育部部長周濟先生明確指出,要堅守教育的公益性,堅持教育的公平性,不再提教育產業化。
陶行知先生曾說:“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指出:“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可見,教育,從來就不是個人的事情,它關系到社會上的億萬個家庭與千萬個孩子,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衰。教育的社會效益、政治效益,遠遠大于其短期的經濟效益。造福于民的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是國家對全體公民的責任,是對全體納稅人人權的保障,是將中國巨大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的重要途徑。
教育的公益性決定了教育的直接指向不是謀財創富,不是政績指標,不是乞求施舍,不是追求急功近利的手段。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就意味著首先要堅持教育的社會效益、政治效益,追求長遠的發展,可能要犧牲一些短期的經濟利益與回報。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與從教者必須要有寬廣的胸懷,更要有長遠的眼光,樹立教育是百年大計之理念;堅持教育的公益性,體現在教育是通過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來推動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將中國的人口大國打造成人力資源強國,它圖的是根本大利,而不是蠅頭小利;教育的公益性是社會穩定的保證之一,它能讓社會底層的優秀分子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進入社會的中高層,促進社會階層的合理變動,防止兩極分化,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堅持教育的公益性,意味著教育的發展不能僅求效益,還要體現人間正義與良知,那種“從孩子口中摳出一幢樓”的做法,那種以文憑牟取暴利的做法,那種招生時嫌貧愛富的取向再不能為繼……堅持教育的公益性,意味著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將有新的計算方法,不再把教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投入算起來往后靠”,意味著教育將更加關注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關注社會上普羅大眾,關注教育的本質與價值的回歸,意味著還教育真正面目的時候離我們不再遙遠。
堅持教育的公益性不能忘了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公平,意味著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要大大加強,不能再眼睜睜看著城鄉教育因人為的原因差距越拉越大。八億農民的孩子在家鄉能接受免費義務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弟的孩子在當地也要能接受免費義務教育,而且是當務之急。對辦學條件較差的農民工子弟學校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發現后一封了之,而應加強管理與規范,給以必要的扶持。要保證共和國的公民在教育的起點上與機會上是公平的,讓全體國民真正地受惠于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體驗到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自豪感與優越性。要做到這一點,任重而道遠,但只要努力,目標還是有實現的那一天。
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堅持教育的公平性,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美好,教育的藍天。
責任編輯 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