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圍繞著教材這一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傳統的語文課堂,老師是主宰,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老師提出學習任務,牽著學生學習、思考。教師骨子里的權威意識、至尊地位使我們的課堂遠離了對話,使師生遠離了情感的交融與互通。教學中只有教師的“獨白”而幾乎沒有學生的聲音,剝奪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社會的對話機會。有鑒于此,我們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更新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學活動中要“以人為本”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平等互動的對話式交流教學中學習,做到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真正實現師生互動。
教師要在教學中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對話的氛圍,讓學生想說就說,說出智慧火花;想議就議,議出是非曲直;想問就問,問出心中疑惑;想讀就讀,讀出真情實感;想演就演,演出個性理解。在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中,形成內容更為鮮活、空間更為廣闊、情態更為開放、結果更為多元的“教學對話”,并通過對話再次生成新的感悟與體驗,從而使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更新自己的認識。
還記得有一位老師在教《江雪》這首古詩時,問學生:“在漫天飛舞的大雪中,這位老翁真的只是為了釣魚嗎?”一石擊起千層浪。是啊,不在釣魚又是為什么呢?老師沒有搬出教參中現成的答案,而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觀察插圖、理解詩句等進行體驗,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學生有的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漫天飄著白雪,到處覆蓋著白雪,老人是在獨自欣賞美麗的雪景。”是啊,萬里江山,粉妝玉砌,漁翁之意不在魚,在乎雪景之美也!
有的說:“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老人的內心十分孤獨、寂寞,或許他只是借釣魚來排遣內心的孤寂吧!我還發現了詩句每一行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更可以證明這一點!”多妙的發現啊!
有的說:“我覺得老人在磨煉自己的意志,因為天寒正可以鍛煉人。”
有的說:“這位老人與眾不同,看起來很清高。”詩人那種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跡不正隱含其中嗎?
還有一位學生說:“我覺得他不是在釣魚,他是在釣春天!”一語雙關!是啊,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詩人在遭受貶官的重重打擊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來嗎?學生的詮釋獨具慧眼,精彩至極。
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從自己不同的個性體驗出發展開對話,進行了個體的“再創造”過程。在這一對話過程中,學生與文本,更與“老翁”進行了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點,享有較大的自由空間。這樣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展開了思維和想象的翅膀,閃現出個性化的理解,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這樣的語文課堂,充滿了活力和魅力,顯現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麗。
小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由于自身認識水平、生活閱歷的局限,與文本的對話并不是“完全自能”的,要使得這種對話進行得更為生動、有效,顯然需要教師的指導。然而過去,我們往往追求課堂教學結構的嚴密、教學過程的流暢,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預先設計好的軌道上,生怕學生越雷池半步。結果造成課堂教學毫無生氣,課堂對話只是一種“傳話”,沒有活力,沒有激情。因此,在師生對話中,教師以寬容、博大的心順勢利導,主動走進學生的心靈,放飛自己的真情,學生的心靈之窗、情感之門就會紛紛向你敝開。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體會到閱讀的精神享受,感受到生活的充實可愛。
如在教學《草》一課時,我故意制造矛盾,設置了一個特別的情景,激發學生探究的愿望,促使學生勇于實踐,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把我當作一位老奶奶,當學生背出“一歲一枯榮”時,我假裝聽不清:“什么?一歲一‘窟窿’?”這樣一來,學生興趣盎然。為了讓我聽明白,學生爭先恐后地介紹“枯榮”的寫法和意思。這樣不受預期目標的限制,關注教學情景進行過程本身的教學價值,使之促進而不是抑制人的創造力的發揮,這個過程是感性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它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了張揚。
對話教學,能夠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張揚個性、學會交往、促進發展、體驗成功,這不就是幸福的課堂嗎?為了真正體現尊重學生,為了把學生培養成能動的、富有對話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現代人,讓課堂成為師生的精神表演舞臺吧!
(作者單位:安徽懷寧縣高河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