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推門,我驚呆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搖曳的燭光中,五顏六色的氣球、迷人醉眼的紙花和彩帶取代了書本、學習用具,臉上寫滿笑意的幾十個學生圍成一圈,坐在特別裝飾的課室中,像是等待著什么的來臨……我一臉驚奇,抬頭一瞥,教室后面的黑板上遒勁有力的幾個大字霎時觸動了我的神經:“老古,我們舍不得您!”頓時,我明白了這群小鬼頭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就在這時,如潮般的掌聲響了起來。“歡迎我們親愛的土哥!”“主持人”小河亮出了甜美的嗓音:“請我們的歌王起來領唱”。
在素有“校園歌王”之稱的國斌帶唱下,優美感傷的旋律響了起來:“終于還是走到這一天/要奔向各自的世界/沒人能取代記憶中的你/和那段青春歲月/一路我們曾攜手并肩/用汗和淚寫下永遠/拿歡笑榮耀換一句誓言/夜夜在夢里相約/放心去飛 勇敢地去追/追一切我們未完成的夢/放心去飛 勇敢地揮別/說好了這一次不掉眼淚……”
“沒人能取代記憶中的你……”,煽情的語言,深情的合唱,一張張誠摯的臉,頓時讓我置身無法言語的幸福感中。最后一個音符停止時,我知道,這感動的旋律已經烙在我的心上。我再也情難自禁,幾顆晶瑩的顆粒狀液體悄然從臉龐滑過,暖暖的。
這個特別的夜晚,這個充滿溫情、滿載美麗記憶的夜晚,我會銘記一生——2006年1月10日。每次想起當時的情景,都讓我沉浸在無邊的感動中,帶我重新走回那段與學生榮辱與共的歲月。
2004年9月,我接手了新的一屆學生。
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我給新學生的是三份“禮物”——首先我參與了入學第一天的清潔衛生,讓他們意識到,我也是班中的一分子。接著,第一次上課時我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友善的握手,讓我成為他們的第一個朋友。第三份禮物是,三天內我準確無誤地叫出了全班五十多人的名字。三份禮物,讓班上的學生嘖嘖稱奇,更讓其他班對我班學生羨慕不已。三份禮物,給我譜下了成功的前奏。
之后,藉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信條,我與學生共同成長。我主動走近學生,讓彼此多幾分了解;我欣賞每一個學生,并創造機會讓他們發揮所長,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而不是一無是處;我注重心靈的交匯,從未吝嗇過燦爛的笑容、發自內心的贊賞,并且敞開心扉,以真誠換得他們的真誠,以信任換得他們的信任。
在科任老師的配合下,很快就打造了一個團結一致、有愛心、有正氣、有上進心的集體,到八六班時更是形成了無堅不摧的班級力量:勞動任務再苦再累,雖有怨言但仍會盡力完成并求最好,因為他們知道,做人應有一份責任感;體育運動會的比賽上,每一個賽點,只要有班上的健兒在,他們的歡呼吶喊聲就是最熱烈的,因為他們懂得什么叫集體的凝聚力;期考成績拿第一,文藝活動拿第一,文明班評比的流動紅旗幾乎成了我們的固定紅旗,做任何事我們都不甘認輸,這就是“八六精神”。幾十個人都朝著同一目標前進時,還有什么事情解決不了?
在與學生一起歡笑、一起哭泣共進退的日子里,我們的感情與日俱增。得知我在成人高考中考取廣東教育學院脫產班時,他們自發組織,還特意隱瞞我,為我準備了一個別出心裁的“告別晚會”,給我一份驚喜,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教育的藝術,無論有多少法則、原理,皆以“愛”為最高宗旨。然而,很多人不太懂得愛的藝術。知道“嚴師出高徒”,卻不知道“嚴而有度”,嚴格要求的前提下,適當的寬容、剛柔并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知道“恨鐵不成鋼”,卻不愿面對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這一事實,常用統一標準甚或是成人標準去要求孩子,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知道用愛心去喚醒后進學生的尊嚴,卻不能容忍他們的屢教不改,不理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教育正是長期而艱辛的過程;知道“管”,用高壓手段、用條條框框的規范去約束靈性十足的學生,美其名曰“一切為了孩子”,卻不知道“理”更重要,因勢利導、清除心理障礙后,樹立生活、學習的信心則是水到渠成。大禹治水,是疏非堵,便是最好的佐證。
自然界是多元化的,只因有了鳥語花香、湖光山色,有了高山流水、溪流江河,有了清風明月、蟬蟲吟唱,有了春雨飄灑、冬雪飛舞……有了種種不同載體,才有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勃勃生機。學校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教育教學中亦因有了求異思維、創新思維才大放異彩。我們為何不能以寬大的胸襟去接納張揚個性、追求獨特的學生呢?無個性的發展,便無其他的發展。教育的最大悲哀是讓想象萬千、各有其能的學生受困于學校、教師的五指山中,令充滿激情的學生感覺到無奈、受罪。
學生需要的是陽光、是雨露,縱然我們想給予,但如果我們不講究一點藝術,不能讓他們感受到春風化雨的滋潤,他們又怎會接受教育呢?往往,學生不肯接受的是我們的教育方式,而非內容。明確了這一點,有此理念為指導,在工作中作深入的分析、研究、實踐、探索、反思,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做好了這一點,要得到學生的喜愛、學校的贊賞、家長的認同,就不再是難題了,而最大的收獲就是學生回贈的無可估量的精神財富。
“老師,我們很舍不得您,但更希望您能展翅高飛!”“老師,思念您已經成為了我們每天的必修課”“老師,節日快樂!” ……隔三差五收到學生的信息,看到他們的問候與祝福,都讓我感慨:有生如此,夫復何求?我們擁有的精神財富,又有誰人能媲美?
曾有學生問我:“您以后還做教師嗎?”答曰:“一定,而且會做得更出色。”
正如自己的一首歌中寫的“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我堅信:我能做到。
路,在腳下延伸。大步向前,是我的不二選擇。
(作者單位:廣東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