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無論是語文素養,還是語文能力,都離不開語文實踐。新課程背景下的閱讀教學雖然矯正了“重認知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分析輕整合”的偏頗。然而,閱讀又出現了另一種異化:走馬觀花的看,熱熱鬧鬧的說,裝腔作勢的讀,矯情作秀的演。心是浮的,氣是躁的,何談“神游其間”,何談“浮想聯翩”,何談“悠然心會”。教學方法雖多尤虛,語文實踐活動不夠豐富,教育渠道、途徑封閉,割斷了語文閱讀與現實生活、大千世界的天然聯系。因此,要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素養,必須以生活的姿態、樸素的情感展開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如生活本是真實的
閱讀教學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是真實的生活經歷,應充滿自然真實、清新健康的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額外附加些什么。課堂允許冷場,然后及時調整;允許出錯,然后重構共建。
莎士比亞說過“簡潔出自智慧”。不要為了追求表面熱鬧和某種形式把簡單的東西人為地搞復雜了。有的教師片面地認為,不管什么問題一律讓學生“小組合作”,才能體現新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究。課堂氛圍學生熱熱鬧鬧,教師袖手旁觀一站就是半節課,至于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否有困惑,討論的結論是否有價值就不得而知了;教師分明有很高的朗讀水平,完全可以以自身的魅力打動學生,卻非得用個低質量的錄音;卡片能呈現的文字,能直接用實物展示的統統制成美輪美奐的課件,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學科的整合和教學觀念的現代化。至于課堂教學所花費的時間以及是否需要這樣的形式卻不去考慮。
如閱讀課文《相約拱宸橋》,教師和學生相約古橋——拱宸橋上,把課堂向自然生發,向社會拓展,拓寬了學習空間。教師很好地利用了身邊的資源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豐富了教材,活化了資源。當然,這一切是在切實可行的前提下。倘若,學校遠離拱宸橋,那就沒有必要帶學生走上半天,犧牲其他幾堂課來“趕”這個情境;倘若,班上有五六十個孩子,在外無法一一兼顧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與其出去東張西望、無功而返,不如通過其他的情境創設,例如簡單的圖片、直觀的錄像等,指導學生好好解讀、品味、領悟課文。
閱讀教學如生活應是人文的
語文閱讀不是科學研究,它更多是一種精神體驗,一種審美欣賞。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的語文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閱讀是師生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在新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景象:即使是知識、技能的傳授,也融入了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也充滿了美麗的想象,有時還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教師善于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以足夠的心理安全感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在這樣和諧民主的課堂里,教師尊重信任學生,學生的信心被充分激發,一切潛能都隨之調動起來。紐約的心理學家和兒童、青少年治療專家巴巴拉·伯杰博士說:“自信就是孩子為自己感到驕傲。要想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孩子必須感到自己既能討人喜歡又有足夠的能力。他必須深信自己的價值,能夠應付自己和周圍的問題。”
有位教師在執教古詩《三衢道中》,講到“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時,一學生竟學黃鸝吹了聲口哨。學生面面相覷,等待老師的“暴風驟雨”。然而教師卻幽默地說:“這段描寫真是太精彩了,連我們的同學都情不自禁地學起了黃鸝的叫聲。你們能想象作者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是怎樣一種心情嗎?”教師充滿寬容關愛的暗示啟發,浸潤人格魅力的妙語點撥,不僅緩和了課堂氣氛,也使該學生認識到了自己的失態。也許這一次經歷將對他以后的成長,特別是人格的健全產生深遠的影響。
閱讀教學如生活亦是開放的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因此,閱讀教學應該向學生開放,與生活鏈接,讓閱讀成為一次發現的旅程。課堂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處所,也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學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驛站。課堂和生活是相互滲透、相互融通的,是息息相關的。如教學《責任》,事先,我讓每個學生保護一個生雞蛋,要求一天之內寸步不離,最后雞蛋要完好無損。一天的生活感受,學生就有了真切的體會和感悟。在拓展了的學習時空中,學生自然得到了智的啟迪、情的陶冶、理的辨析、行的指引。
又如《春聯》一文介紹了有關春聯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課后,我建議學生每人搜集兩三副春聯,提示學生可通過兩種途徑:一是查閱書籍,上網瀏覽,從中摘取佳作;二是在生活中汲取,利用休息時間,走家串戶,看看貼在門上的春聯。然后,大家交流,并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寫春聯,送春聯,貼春聯,鞏固春聯的貼法和讀法。語文學習走向生活。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開闊視野,感受春聯的無窮魅力,并真正領悟文中“開卷有益”的深刻含義,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相連。
其實,教學是生活,上課如過日子,簡單有效才是真。以生活的姿態展開閱讀教學是突出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保證學生寬松、自由、開放的閱讀時空,讓學生有時間讀,有心境讀,追求一種從容與自在,讀出感覺來,讀出個性來,讀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一顆稚氣、澄明的心靈放飛于語文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甜或澀的情感體驗,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構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園。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梁豐小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