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揀麥穗》一文的基調與主題,筆者與“教參”編寫組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讀,現提出來與編寫組專家商榷。
編寫組的基本解讀
“必修一”《教師教學用書》編寫組在課文“基本解讀”中對文章的基調與主題是這樣解讀的,現摘錄如下。
作者主要寫的并不是童年趣事,而是感傷農村姑娘的命運,感傷一種情懷的失落。……雖然其中也有歡快的敘述,但文章的基調是讓人憂傷的。總的來說是令人傷心、惆悵。
文章以微帶感傷的情調,從舊時農村姑娘揀麥穗的特定風情寫起,描述了兩種夢想的破滅:一是姑娘們揀麥穗時生出的對未來生活的種種美夢的破滅,這可以算是文章的大背景;另一個是“我”加入到揀麥穗隊伍中所產生的奇特夢想的破滅,這是一個具體的“個案”,可以看作是對大背景的一個生動的卻又別樣的“注腳”。
……然而,更讓人悲哀的是,她們很快就忘記了由這種失落所帶來的悲傷。……作者描寫這些時,帶著難言的悲涼和苦澀的心情,不僅僅因為這些美麗、幸福的夢想將會破滅,更因為這些夢想的主人對于夢想破滅的麻木、順受的姿態,以及她們從此以后不再夢想、也沒有夢想的灰暗人生。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依據此種解讀難以把握全文感情的脈絡。重新審讀之后,筆者以為,農村姑娘們的遭遇與“我”的境遇,實則是一個統一整體,作者藉此傳達他對人生、現實的一種理性看法:現實與夢想終究存在反差,必定要經過很多夢想的破滅,人才會歸于理性,歸于成熟,直面生活。不必感傷逝去的歲月,該踏實地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
我的課堂解讀
[1]
導入新課(略)。學生介紹作者(略)。
師:小說自然分為兩個部分,我們先從后半部分開始解讀。 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生:“我”。
師:“我”是什么人?
生:小女孩。
……
師:“我”干了什么?
生:揀麥穗。
師:揀麥穗干什么?
生:備嫁妝。
師:備嫁妝嫁給誰?
生:賣灶糖的老漢。
……
師:“我”為什么要嫁給老漢?
生l:可以天天吃灶糖。
生2:也就是說,“我”之所以嫁給這個老漢,沒什么其他原因,僅僅因為他是賣灶糖的,“我”可以天天吃上灶糖。(掌聲)
師:這表現了“我”的什么品性?
生:天真幼稚,活潑可愛。
……
師;當老漢知道“我”要嫁給他后,是什么態度?
(學生齊讀相關的對話)
師:在這段對話中,有一個突出的細節,那就是“三笑”。這“三笑”反映了老漢什么心情?
生:高興、欣慰。
師:這高興或欣慰代表什么?
生:這老漢被“我”的童真感染了。(掌聲)
師:何以見得?
生(摘讀課文):我漸漸地長大……賣灶糖的老漢也不再開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婦了。
師:這說明什么?
生:說明他本來就沒有非分之想。
生:既然沒有非分之想,為什么總是給灶糖“我”吃,帶些小禮物給“我”,乃至當“我”漸漸長大了仍然常常帶些小禮物給“我”呢?
生:因為他真的疼“我”。
師:為什么要獨獨疼“我”,而不去疼別人呢?
生:因為他被“我”天真無邪的話語所感動。
師:這表現了老漢什么樣的品性?
生1:充滿愛心。
生2:純樸善良。
師:長大了的“我”,嫁給老漢了嗎?
生:沒有。
(學生齊讀最后一節)
師:長大了的“我”,為自己兒時幼稚的話語后悔了嗎?“我”的感情發生變化了嗎?
生1:沒有。
生2:“我”以前的話并不是通俗意義上的“男女之愛”,現在也不是“不愛”。(掌聲)
師:課文中有哪些詞語可以表現“我”對老漢的依戀、牽掛之情?
生1:(念課文)這時我真的擔心了,擔心他早晚有一天會死去。
生2:(念課文)我站在……那條大路上望著,等著。
生3:因為此時的“我”已明白,老漢對“我”的疼愛是沒有任何希求、企望的,所以“我”對老漢抱著深深的依戀和牽掛。
生4:這是人至真、至善、至美的,沒有遭受任何污染的純真之情。(掌聲)
生:為了更加充分地渲染這人間真情,作者在此特意加上一段景物描寫,請第一組齊讀。
師:(學生讀后)這里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生齊答:象征。
師:“小火柿子”象征什么?
生: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頑強的美好事物,它們歷經風雨,不改本色。(掌聲)
師:這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寄托了作者對人間真情的向往和禮贊。
師:不過,老師覺得“我”的情感還有其復雜的一面:“可是她卻哭了”,按常理,應是欣慰地笑了。“我”為什么哭了呢?這又表現了什么?
生1:“我”哭是因為疼愛“我”的老漢去世了。
生2:這是“我”對物是人非的一種感傷。“物”還在,“小火柿子”還在,人間真情也還在。但疼愛“我”的老漢在哪里呢?(學生感動了)
生3:作者在此表達了一種深深的悲傷,失落,惆悵。而這正好更加充分地刻畫出“我”的純真、善良。(掌聲)
師:請大家齊讀最后一段。
師:(學生讀后)“煙荷包”象征著什么?
生:象征著“我”與老漢之間的一段純真無瑕的感情,也就是象征著一種人間真情。
師:那為什么“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呢?
生1:某種程度上,這反映了“我”的無情無義。
生2:不對,文章本身說“我常常想起他”,說明“我”絕對不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而且這種分析與前文中“我”的性格也不吻合。
生3:扔掉“煙荷包”實際上象征了“我”童年夢想的破滅。
生4:不敢茍同。首先,小說在這部分寫的是“我”實實在在的童年趣事,不是“夢”;其次,如果真要把它理解為“夢”,那么這個“夢”也沒有破滅,而是實現了——“我”從老漢這里得到了人間真愛。
生5:“煙荷包”曾經寄托了“我”對老漢的一種純真的依戀、感激之情。但如今老漢不在了,生活還得繼續。“我”總不能沉溺在這種無邊的懷念中不能自拔吧!新的人生還得“我”去面對,因此“我”早就把它扔掉。扔掉它寓示著“我”又走上了新的人生之旅。(掌聲)
師: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間美好的東西的逝去不可避免。青春的流逝,親人的離去,境遇的坎坷等等,都會重創我們的心靈。但人生就是如此,不能沉溺于過去而消沉,也不能憤世嫉俗而頹廢。聯系本文的寫作年代,我們有理由相信,作者是想借此文告誡世人,人生更重要的是向前看,忘掉那些坎坷與不公,也忘掉那些純真與憧憬,理性地去面對生活。
[2]
師:好,剛才我們一起探究的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文章的前半部分還有一個故事。人物是誰?
生1:姑娘們。
生2:農村姑娘。
師:他們干了什么事?
生:揀麥穗。
師:揀麥穗干什么呢?
生1:換布做嫁妝。
生2:“織花布,繡花鞋”之類。
師:做嫁妝干什么?
生:嫁給自己心目中(幻想)的如意郎君。
師:那么,這種想法可能變成現實嗎?
生1:不會。
生2:多數是要落空的。
生3:從古到今,從中到外,青年男女在心目中構想的伴侶總是十全十美的,而在現實中絕大多數是不可能實現的。(掌聲)
師:這些想法“落空”之后她們怎么辦?
生1:依依順順地嫁了出去。
生2:不會過分地悲傷。
師:她們的這種做法是錯的嗎?
生1:不是。因為這就是現實的生活,這就是生活的本真。
生2:人總不能在自己的幻想中悲傷地死去吧。
生3:這也是無從反抗的現實。
師:設想一下,她們今后的人生會是灰暗的嗎?
生1:應該不會,至少絕大多數不會。因為人的夢想,特別是兒時的夢想,多數都是會破滅的。人是要經歷許多夢想的破滅,才會歸于理性、成熟的。
生2:就如我,本來夢想著考上一所名牌中學,但現在來到這所學校,我也不能就此消沉吧。經過這段時間的了解,我覺得現在的學校也不錯啊。
生3:當然,也許這些姑娘中間的某些人今后的人生是灰暗的,但這種灰暗與出嫁之前的夢想的破滅應該沒有多少直接的關系。
師:你對下面這個說法贊同嗎?(念)這表現了夢想的主人公對于自己夢想破滅的麻木,順受。
生1:不同意。這是一種務實,根本就不是麻木。
生2:設想一下,如果她們不“麻木”,又能怎么樣?難道去跳河,上吊,或離家出走?
生3:不是人人都能嫁給比爾·蓋茨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嫁給貝克漢姆的。(笑聲)
師:你對下面的說法贊同嗎?(念)作者主要寫的并不是童年趣事,而是感傷農村婦女的命運,感傷一種情懷的失落。文章的基調是讓人憂傷的,總的來說是令人傷心、惆悵的。
生1:不贊同。農村姑娘乃至城市姑娘嫁不上如意郎君,可能會有一時的感傷,但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生活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她們會(也必須)接受現實的安排。
生2:少女的情懷的確是失落了。古往今來哪個少女不懷春,又有幾個人能夢想成真呢?因此即使傷心惆悵也是短時的,人總是要生活下去的。
師:下面我們探究最后一段。作者對這些姑娘的命運到底抱著怎樣的態度?
生l:對她們少時的癡想是認同的。
生2:對她們的癡想破滅后,直面生活,務實地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的做法是禮贊的。
生3:也就是說,她們少時的癡想是純真的,夢想破滅之后的務實是純樸的,這種純真、純樸都是作者極力倡導、謳歌的。
生4:最后一句,“有誰見過哪個人會死乞白賴地尋找一個丟失的夢呢”,應該作反問句理解,它道出一個公理,道出生活的本真。
師:請概括小說的主題。
學生回答之后,老師點評。
師:本文揭示了農村姑娘的純真、善良的本性,并通過她們表達作者對生活理性的理解:生活的真諦是務實,要直面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把一切不切實際的夢想置于腦后,踏踏實實地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
解讀的商榷
編寫組提出的關于《揀麥穗》基調與主題的理解和解讀,其基本點是將“我”的“夢想”的破滅看成是農村姑娘們的“夢想”的破滅的延伸。“我”作為農村姑娘的一個代表,在追求的“夢想”破滅之后,同樣也哀嘆著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同樣也不由自主地放棄了,其感情投放點在于對“夢想”的依戀,因而,文章的整個基調就是憂傷、惆悵的。
筆者提出的關于《揀麥穗》基調與主題的理解和解讀,其基本點是“我”的“夢想”與農村姑娘們的“夢想”有著巨大的反差。“我”的“夢想”表達的是一個天真爛漫幼女純真的愛心,農村姑娘們的“夢想”表達了農村婦女在愛情婚姻方面的追求。無論是“我”還是農村姑娘們,在“夢想”破滅之后,其感情投放點在于對現實的理性理解,能夠用平和之心來看待失落,用務實之心來驅散憂傷,因而,文章的基調應該是平和、積極的。
鑒于此,筆者在想,對教材的解讀,不應該只停留在“教參”怎么說就怎么給學生講解;而應該多角度、多層面地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每一個思想點,讓閱讀真正走向開放性。
(作者單位:廣州市恒福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