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了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節目,內容是由北大教授穆光宗談“人口紅利”問題。剛好今天鐘點工小周來搞衛生,我便和她聊起了農村人口的一些問題。
小周來自湖南農村,在我家做鐘點工已經有6年,她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了。她只有一個孩子,男孩,按農村現在的現狀,即使再生也沒人管,交錢就行。但現在農村也不像過去那樣崇尚多生了,當然,只生了女孩的除外。小周只讀到小學,一直在深圳打工,估計整個家都是她在養著,男人原先在家不太做事。我想到人口負擔和人力資源的問題,便扯到了讀書上。
小周說,現在她家鄉的孩子讀到初中的已經很少很少。這讓我頗為吃驚,因為初中尚屬于義務教育,費用并不是主要問題。接下來,她說的一些原因,更讓我揪心不已。
一是讀書太苦,現在的孩子,包括農村的孩子已不會吃苦。小周說自己的孩子過來,叫他幫忙拿個東西都不愿意。還有,孩子讀書要走一段路,天天走覺得累,就不愿意了;孩子上學住宿,冬天家里只能提供一床4斤重的棉被,她覺得冷,以前孩子們覺得冷,會幾個人擠在一張床上,現在這樣彼此取暖的事少了,因而獨自消受不了這樣的冷,便退學了。
我想到我的朋友在貴州支教的時候,曾資助一個學生。回來時,看這個學生的姐姐在家無所事事,便動員她到深圳來做保姆,補貼一點家用。朋友給介紹了一個很好的人家,給的工資也不低,可女孩干了兩個月,就不干了。她說她在家里從來不做事的,這樣刷鍋洗碗拖地板,她覺得很不習慣,于是走了。朋友很感慨地說:她在家里望呆的日子輕松然而貧窮,如果某一天,她又想念城市的豐富與富有了,那些已形成的懶惰習慣將把她推向何處?
二是外面的誘惑太大,他們太希望早點出來一睹為快。因為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他們渴望知道父母所在的那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地方。反正讀書也不快樂,不如早點出來耍了。有個在深圳打工的父親,對孩子念書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可孩子拿著爹給的錢,一次一次偷跑到廣州,有時候打些散工,有時候就是玩。世界的五光十色、光怪陸離,已讓他們失去了抵御的能力,也沒人給他們抵御的力量。他們的精神世界老師不關注,家長無力關注,社會空關注(幾句口號,怎敵得過滿世界花花綠綠的信息)。他們如果就這樣長大,明天將是多么可怕!
三是靠讀書出來的人越來越少。小周說,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靠讀書讀出名堂的人還很多,現在極少,甚至于無。一方面,現在的農村教育受條件的限制,越來越缺少和城里孩子競爭的實力,能考上好大學的鳳毛麟角;另一方面,那些千方百計、千辛萬苦讀出來的人也不像以前,能分到好單位,捧到金飯碗,他們一樣要進職場,而因為視野和表達的問題,他們大多又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于是很多還是從底層做起。靠讀書改變命運的神話,在農村現在逐漸減少。孩子們沒有了榜樣,也就沒有了動力。
我們那個時候讀大學,班里一大半都是農村來的,他們的目的是跳農門,為城市戶口而奮斗。因為肯吃苦,目標堅定,善于經營,他們后來的發展往往比我們這些所謂城里的學生還要好。那應該是他們讀書最美好的年月了。
四是現在的教育只為考大學服務。如果明知考不上大學還在讀,那就是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純粹是傻了。小周說,大多數不肯讀初中的孩子,就是因為成績不好,所以家長、老師們也就放棄了。
看過一則專題,說的是福建某地初中生輟學的事。究其原因,大多也不是因為錢,這和我們過去想象的“因為貧窮而輟學”就有了距離。當地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用行政手段來遏止,如沒有初中畢業文憑不許打工、不許領結婚證等,前者引發了花錢保留學籍、混畢業證的問題,后者引發了關于人性、人道的大爭議。
為什么現在農村的孩子不愿意讀書?這實在是一個應該提上議程的問題。他們是國家人口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問題就是國家的問題,就是未來的問題。
(作者單位:深圳市南頭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