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四壁不該成為水泥的隔離層,而應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各種孔道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劉國正語),也正因如此,現代教育觀才會這樣闡釋:“學習不是為了‘占有’知識,而是為了‘生長’自己的知識……”
秦牧先生有一段形象比喻——“學識寶庫猶如四面可通的大廈。你不從這扇門進去,還可從另一扇門進去,甚至不走大門、側門,還可以跳窗而入。”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正像這樣一座大廈嗎?為了自己的語文教學有所突破,同時給學生的學習注入一些活力,一段時間以來,筆者不斷往語文教學的深門幽潭中投進一顆又一顆的小石子。
1. 寓講于學生的交流研討。也即是在課堂教學中,對那些瑯瑯上口的詩文、片段,老師精講之外,自覺“退居二線”,引而不發,讓學生討論交流,各抒己見。通過師生間、生生間充分的交流、切磋、辯難,引導學生“奮發其力,自致其知”,來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具體操作中筆者曾將愛茲華斯的名言“過去的錯誤是將來的智慧與成功”抄錄給每位同學,讓大家在內心深處樹立這樣一種“共識”:課堂上,“說錯了不要緊,不開口才是大錯”。那種由老師充當霸主的一言堂教學從此“揮手自茲去”。
交流研討的形式花樣翻新。新課標早就說過,“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講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和《親愛的爸爸媽媽》時,筆者采以“記者招待會”的形式讓學生答辯、采訪,師生間、生生間針尖對麥芒,通過激烈的交鋒,很好地揭示了所謂文明人的罪惡。講安徒生《皇帝的新裝》時,筆者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場景的模擬,從而發出會心的微笑。
2. 寓講于學生動手繪畫。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好,“將圖畫帶進課堂,就是啞巴也會說話了”。譬如講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一文,面對“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 的山川之美,教師可以出示配文的圖畫,也可以讓學生在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將自我心目中的“仙都”描繪下來給課文做“插圖”。全體同學紛紛躍躍欲試,“開講”前的“熱課”也會變得空前認真。那些平日里學習戰績一般而繪畫功底較好的同學更加欣喜有這樣一個發揮特長一顯身手的機會。不少同學很快捧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課堂上再讓這部分同學現身說法,讓全體同學交頭接耳鑒賞評畫,課后再將同學們的杰作在教學班級巡回展出。這種讀文作畫、賞畫品文的“上課”方式不僅讓求知者耳目一新,而且令掌鞭執教者也大開眼界。
3. 寓講于優美的音樂熏陶。據統計,人一生當中80%的語詞來自學校,“不背記必要的知識將既無知識亦無智慧”。我們反對的是死記硬背,但適當背誦一些古詩文則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支撐點和發力點。有道是,“音樂是心靈的大使”。“韻是感情的‘心音’,它幫助詩歌把讀者帶到詩人的感情世界、內心世界去”“音韻不但讓詩發出動聽的聲響,而且是詩的黏合劑”。在學習《明月幾時有》《虞美人》和《楓橋夜泊》等詩歌,給學生放一些藝術家們演唱的相關歌曲時,學生更容入情入境,印象深刻。
4. 寓講于創造性的設計與體驗。講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筆者有意宕開一筆,對教學內容做了拓展延伸:先是讓學生隨意默寫自己喜歡的名句;然后,再度讓學生閉上雙眼重寫剛才的名句;最后,讓學生用牙齒咬著筆桿三度寫下前面默過的名句……“三窟”已就,“烈火”熊熊,教師才隆重推出事先設計好的想象作文《假如只剩三天光明》……《再塑生命》一課的教學目標就這樣在不費教師一槍一彈的情形下得以順利實現。
重體驗,重創新,你的教學才會有源頭活水,你的學生才不致厭學。
5. 寓講于知識的對比與總結。七、八、九年級的語文教材安排了相當篇幅的詩歌內容。涉及古體詩、近體詩(含五七律、絕和宋詞、元曲)等的押韻、平仄、對仗和用典。以往,我們前前后后“教給”學生的詩詞總數不下百首,可一但考起來,學生還是記不住,不會用。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筆者在教宋詞時不再一味“填鴨”,而著意于讓學生找到宋詞的“遺傳”密碼。譬如,李清照的《鷓鴣天(桂花)》:
暗淡輕黃體性柔,
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輕紅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
畫欄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
何事當年不見收。
從整首詩歌的句數以及偶句通押平聲看,像一首“準”律詩。然其第五行“梅應妒,菊應羞”是由兩個三字句構成。這正是“鷓鴣天”詞牌的“標志性建筑”。
再看一首晏殊的《木蘭花》(《玉樓春》與其異名同調):
燕鴻過后鶯歸去,
細算浮生千萬緒。
長于春夢幾多時,
散似秋云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
挽斷羅衣留不住。
勸君莫做獨醒人,
爛醉花間應有數。
乍一看,該首《木蘭花》“外觀”雖與七律無二,然其偶句通押仄聲韻。因此,它不是七律詩,而是詞。
有所發現,才能有所發明,進而有所創造。創造精神和創造思維是新課標所努力倡導的。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到學校來,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加聰明。”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讓學生探求到學習知識的規律。
6. 寓講于師生角色的互換。面對那些求知者力所能及且“跳而可摘”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充分準備后來宣講、補充,對于學生作文的批改,可以采用小組互助、優生與差生結對批改等方式,……還可以嘗試讓每位同學復習后出試題考考同桌、考考小組同學的機會,可以讓某一方面有特長的同學做這方面學習的小老師,介紹相關學科的學習經驗。總之,在信息時代,教師在某些方面應放下架子,有向學生學習的態度和精神。
任何形式的教學都只是一種臨時狀態,其終極的目標還在于給學生以“物質”,讓學生“創造出一個宇宙來”(康德語)。我們教師所要做的諸多嘗試不外乎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手、口、腦等所有感官,進而培養其讀、寫、聽、說、思的全面能力。從這種意義來說,課堂正是“喚醒”和“激勵”學生的地方。貝多芬說得好,“為了獲得‘更美’的效果,沒有一條規則不可打破”,因為,“打破常規的道路通往智慧之宮”。愿我們的老師在新課程的引路下,營造更豐富更有生命力的課堂。
(作者單位:廣州市海珠區曉園中學 )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