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不知感恩的大學生被取消資助的事情被炒得沸沸揚揚,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從受助之一方而言,資助的那些錢對于龐大數額的學費和生活費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家庭和個人還得動用別的途徑籌措大量資金來“負擔”讀書,因此很有可能,真是忘記了這回事了。而且,雖然儒家傳統早有感恩的教育,但是由于“君君臣臣”的傳統,我們強調的多是“對父母的感恩”。雖然佛家有所謂“報眾生恩”的說法,但一直未能成為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這與某些西方傳統——吃飯時還要禱告“感謝主賜我食”大相徑庭。因而,很可能在貧困的家庭里面,從小接受的感恩教育就不多,根本就不具備襄樊那幾十位企業家所要求的“接受慈善的文化根基”。因而,對于這些年輕的學生,更重要的是進行深入人心的感恩教育,希望能通過四五十年的時間在此方面凈化人心、純化風俗。因此在我看來,取消資助的做法未免不妥,亦顯得滑稽可笑。
從資助者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有一種“慈善文化”的形成。平常人積累財富最好不是為了留給子孫,而是回饋社會。因為,財富本來就是流散在社會之中的,只是由于個人的原因與努力才聚集起來。就如同山中本來有水,你開溝成河水則成流,此河有灌溉此山的責任否?如果慈善事業能夠成為富有者自然而然的行為,如果富人均能“無住相而行于布施”,則社會風氣必然改觀。感恩文化的前提還是慈善文化啊。沒有作為原因的慈善,哪來作為感恩的結果?
而慈善,如果帶著個人沽名釣譽的目的而進行的話,就大大削減了其神圣的光環了。可以肯定地說,到了年終而期望得到受資助者的感謝信,當然是小家子氣的,就資助者本身而言,其人格高度與受資助者也無甚差別。作為學者,我們多多少少總間接接受過某些基金的資助,但是,別人不是要求我們寫感謝信、打電話,而是在全國的中心城市組織每年的派對。被邀請參加者如果經濟拮據,還可以申請旅費資助。
慈善是需要知識基礎的,同樣也是需要學習的。基本上可以說,我們的富人們還不太懂得如何去進行慈善事業。感恩是好品質,但不可以要求感恩;慈善是好的,因此可以要求慈善。如果明了了這一邏輯,再認真向發達國家的成功慈善事業學習操作技巧,相信就不會有今日此等荒謬之事大行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