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所學校聽品德與社會課時,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細節:課本上講了兩個科學家之間的偉大友誼,他們無私地相互幫助和共同進步,最終一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留下了令人傳頌的佳話。孩子們對這樣的故事也羨慕不已,但當教師把它放到當下的生活背景檢驗時,卻發生了令人預料不到的變故。老師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小明和小紅是同一所學校的六年級學生,學習都非常優秀。學校有一個保送去重點中學讀書的名額,但最終歸屬需要經過一次學習競賽選拔,兩人都報名參加了。臨近競賽的一天晚上,小紅拿了一道數學難題來找小明,請求小明幫助解答。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樣處理這件事情?
在熱烈討論之后,孩子們的觀點分成了三派:一部分學生贊成幫助,并且再次引用了兩個科學家之間的故事來作為論據;一部分學生卻反駁說不能這么簡單類比,首先科學家是不同學科的,他們之間不存在互相競爭的關系,而小明和小紅就不一樣了,他們要共同爭奪一個名額,一旦小紅會了,小明說不定就落選了,所以他有理由不伸出援手;還有幾個學生認為,礙于面子,小明還可以有一種選擇,那就是故意把錯的答案告訴給小紅,這樣不就有可能提前淘汰了小紅嗎?
面對這些答案,老師選擇了認同第一種。在耐心解釋之后,老師總結了一句話作為這節課的主題,并要求孩子們記在本上: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該無私地幫助別人。話是記下了,可我分明覺得,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是不太認同甚至是不怎么服氣的,他們還在不停地強調:這種情況和書上說的并不完全一樣,小明至少還是有不幫的理由的。
不知為什么,在那節課后,這些孩子們的面容和疑問連同老師的那句話一直在我的頭腦中揮之不去,仿佛我曾經在哪里聽過這樣質問的聲音,而又不能很好地解答,這成了我心頭的困惑和難題。參加市里的師德座談會,與會專家不同角度的觀點和爭論使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個教育的從業者,我在剎那間忽然想起了這節課,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什么才是師德?我們的師德是職業道德,適用于專業范疇,如何才能體現它的專業倫理精神?我們到底提倡什么樣的師德?是道德理想還是行為規則?師德規范又該規定哪些內容?是普通教師難以達到的行為高標,還是任何一個教師都不能逾越的行為底線?
長期以來,每每提到師德這樣的詞匯,我們首先想起的就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要求,想起師德楷模,浮現在眼前的就是那些鞠躬盡瘁倒在講臺上的教師形象。可總有老師會這樣表白:當老師并不是我的人生理想,我對教育事業也沒有深厚的感情,可我工作認真負責,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所以我敬業但并不愛崗。這算不算違反了師德規范呢?也有老師發問:能夠成為標兵或楷模的那些老師,比如魏書生、李鎮西、孫維綱等,又哪里是我們只要努力就能趕上的?而且有的東西是很難學習的,恐怕我今生也達不到那樣的境界,我又該怎樣給自己的發展定位呢?
老師們的困惑和那節課上孩子們的疑問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二者都涉及到道德教育或者師德教育的根本問題:師德教育的目標是什么?是要所有的教師都成為楷模嗎?如果達不到,又該怎么辦?真實的道德是有情境性的,而且是分層次的,但我們一般不太在意或忽略了這些,所以才導致了課堂上那位老師那樣的結論——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無私地幫助別人,這就是一種極致,普通人難以達到的標準。如果我們以此類思維方式推理,無疑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你是否愿意當老師,你都必須熱愛這個職業;只要你當了老師,你就必須成為楷模或標兵。顯然,要求是可以提的,但這樣的提法,真的能得到大多數普通老師的認同并成為其行為準則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子貢贖人”的故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正如孔子所言,子貢可以不領贖金,但普通老百姓卻無法同他相比;如果以子貢的標準來要求所有魯國百姓,一條很好的法律因此就廢了。但遺憾的是,孔子的提醒并沒有經常被我們想起,到今天,我們仍不斷地在重復這樣的情況。不能不說,這至少是我們師德教育多年來成效不高的原因之一。
大體說來,道德教育是分為三個基本層次的,道德理想或高標的教育通常以倡議的形式進行,它體現的是一種至善至美的境界,其實往往是不可能或絕大多數人不能夠達到的要求。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給人樹立一個不斷追求的終極目標,正如古人修養的“取法乎上”原則,發揮榜樣的作用,激勵并指導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行為。道德原則或道德基準通常用指令的形式進行,指導并要求人們正確的行為,代表的是一種可以而且應當達到的要求,比如盡可能地幫助別人而不是必須無私地幫助別人,但這種要求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也有一定的靈活性,這一部分恰恰是道德智慧的體現。所以一般來說,它是應當達到且大多數人都能夠達到的要求,但允許視具體情況變通,它的主要作用是指導人們生活的基本準則。而居于最低層次的道德規則或道德底線則是在于約束或規范人們的基本行為,拿課堂上小明和小紅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容忍不幫助,則決不允許故意幫錯。道德規則的意義或功能重在約束不良行為,因為它往往屬于行為規范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而且沒有變通的余地。以師德教育來說,我們可以容忍不愛崗,卻決不能允許不敬業,因為這是最起碼的底線。
依據這樣的指導,我們的師德教育和建設似乎就變得明朗和清晰了。師德規則或底線是對各種執教行為的具體要求,是所有教師都必須遵循的,必須強制執行,違反者即可用“師德一票否決制”來進行相應處罰;師德原則是對各種規則的一般概括,是大部分老師經過努力都能執行的標準或能夠達到的要求,指導教師在教育生活中根據自己和實際情境踐行這些原則,展示教育智慧、風采;師德理想則是對各種原則的高度概括,成為我們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精神目標。在師德的高標與底線之間,我們重點抓基準或原則的教育。這樣,即使一個普通老師傾其畢生之力,成不了大師或名家,成不了楷模或標兵,但他總可以達成一個目標——成為最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廣東化州市同慶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