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阿房宮賦》中有這么一段: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什么是“歌臺暖響”,什么叫“舞殿冷袖”?這是一個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得到正確解決的疑難問題。
《古文觀止》的選編者吳調侯、吳楚材注:“臨臺而歌,則響為之暖,如春光之融和;舞罷閑散,則袖為之冷,如風雨之凄涼。”
《新編高中文言文譯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注:“歌臺:即‘歌于臺’,句中省略了介詞‘于’(在)……‘舞殿’同。暖響、冷袖:均為偏正詞組。……響,名詞,歌聲;袖,舞女的袖子;暖、冷,形容詞用作使動詞,使……暖、使……冷。”
前一種注解將“暖響”釋為“響為之暖”,將“冷袖”釋為“袖為之冷”,是把“暖響”和“冷袖”都理解為主謂倒裝,等于說“響暖”“袖冷”。
后一種注解將“歌臺”理解為“歌于臺”,將“舞殿”理解為“舞于殿”;將“暖響”和“冷袖”都理解為偏正詞組。
這兩種注解都是不正確的。
“歌臺”和“舞殿”都是名詞性的偏正詞組,也可以看成兩個名詞,不能理解為“歌于臺”和“舞于殿”(述補結構);“暖響”和“冷袖”既不是主謂倒裝,也不是偏正詞組,而是述補結構,等于說“暖于響”和“冷于袖”。“暖”是“歌臺”暖,而不是“響”暖;“冷”是“舞殿”冷,而不是“袖”冷。這兩句的意思是:歌臺因為歌聲而暖,有如春光融融;舞殿因為舞袖而冷,好似風雨凄凄。在現實中,歌聲不可能使歌臺變暖,舞袖也不可能使舞殿變冷。這暖和冷,是藝術想象中的一種主觀上的感受。這是藝術的夸張,是為了極寫歌舞之繁盛,生活之奢華。
為什么說“歌臺”和“舞殿”是名詞或名詞性的偏正詞組,而不能理解為“歌于臺”和“舞于殿”呢?因為此賦從開頭到這一小段,都是描寫阿房宮的宮殿建筑的,下面才寫“妃嬪媵嬙,王子皇孫”,所以這兩句只能是以歌臺、舞殿為描寫對象,而不可能是以人為描寫對象。《新編高中文言文譯解》將“歌臺”譯為“(寵姬)(在)臺(上)唱歌”,將“舞殿”譯為“(美女)(在)殿(中)舞蹈”,《古文觀止》注將“歌臺”釋為“臨臺而歌”,將“舞殿”釋為“舞罷閑散”,都是將這兩句理解為以人為描寫對象了。如果這兩句是寫人而不是寫歌臺和舞殿,那么,怎能說“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呢?所謂“氣候不齊”,是說同處一宮之間而歌臺的氣候暖,舞殿的氣候冷。“氣候”一詞,是只能用于處所而不能用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