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話題?話題是談話的中心。什么是話題作文?話題作文是圍繞著一個寫作的中心議題,激發學生情感,引發學生思考,進而組織材料,選擇形式,開展寫作的活動。高考話題作文寫作,更是在限定的時間里,測試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活動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寫作活動。它場合嚴肅,時間緊張,目的功利,往往會遏制考生情感和思維的擴張。因此,在話題作文的命題中,在題目前邊往往需要設置一段有效的引語,為考生提示思考的方向,以激發考生的寫作情感。因此,好的引語需要講究真趣、情趣和理趣。
一、話題作文引語設計的真趣
所謂真趣就是這個引語本身就是真的,是命題者從一些名家名文或者材料中摘錄過來的,有可靠的出處,不是自己臨時編造甚至胡謅的。這個引語必須帶有命題者真誠的態度。
《莊子·漁父》有云:“孔子愀然曰:‘請問何謂真?’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p>
一個引語必須具有“動人”的功能,而動人的前提就是如上述“客”所說的“精誠之至”。
如2005年湖北的高考作文題,命題者引用了王國維《人間詞話》里的一段話:“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辈⒁源藶榍腥肟冢l學生對“為文、處事、做人以及觀賞自然、認識社會”的思考。這段文字包含了王國維先生做學問的真切體會,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拿來做引語是非常具有啟發意義的。
又如2005年上海高考題:
近年來,在課堂教學之外,以下現象也大量進入我們的視野,請看一組社會廣角鏡:
鏡頭一:武俠小說風靡了幾代讀者,其實以俠為人格理想,是一種由來已久的精神傳統;言情小說則往往將花樣年華與感傷情感交織在一起。這都是作品吸引眾多青少年讀者的原因。
鏡頭二:《中學時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學子的生活。幼稚與成熟,青春與成長,追求與迷茫,是一種難解的情結。在校園的綠草地上總有它的一席之地。
鏡頭三:時至今日,廣告已成鋪天蓋地之勢,連世界名曲也進入了某些品牌的廣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樂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樂旋律。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卡通、音像制品、韓劇、休閑報刊及時裝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對當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審視和辨析。談談它們對你的成長正在形成怎樣的影響。
命題者高度概括了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現象,真切地把生活的本來面目呈現在考生面前,讓考生能夠對自己真實的生活世界開展評論。不僅如此,命題者還把自己的態度誠誠懇懇地奉獻給考生,營造了濃郁的真趣,非常有利于學生的思考和寫作。
然而,有些高考試卷的命題者,一心只為了命題,設計引語時忽略了“真”這個基本原則,使考生對話題作文的寫作產生隔膜和厭惡之感,臨場的寫作情感也就得不到有效的激發。
如2005年高考題全國卷三:
甲、乙兩個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寫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時,甲不小心掉進河里,乙把他救了上來,甲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币覇柤诪槭裁匆@樣記錄?甲說:“寫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風幫助我忘記;刻在石頭上,是希望刻痕幫助我銘記?!币浴般懹浥c忘記”為話題作文(體裁不限)。
這個引語所引出的話題是“銘記與忘記”,命題者卻去尋找一個甲和乙的打斗故事。且不說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很不明白,單說這個故事的內容就不典型。情不真,則心不靈,這其實是一個引不出話題的偽引語。
又如2005年全國卷二:
工廠的角落里,幾塊形狀各異的銹鐵錠不甘寂寞地聊了起來。
甲:我想成為機器人,現代化建設最需要我。乙:我愿意做成螺絲釘,很多地方都離不開我。
丙:我看機器人和螺絲釘的價值可不同?。《。核麄兌荚趯ふ疫m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個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價值,請以“位置和價值”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用“工廠角落里的幾塊銹鐵錠”的話來講位置和價值的關系,本身就與生活相隔萬里,而且冷冰冰的話語背后,透示的絕不是“動人的精誠”。
高考試題中類似的引語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舉例??傊?,話題引語的“真”必須是材料真、感情真。惟其如此,才能打動學生,才能激發學生的想象,使他們放手寫作。
二、話題作文引語設計的情趣
引語的情趣就是引語里所包含的人物的激情和命題者的激情。只有材料激情四射,命題者的情感熾熱,引語才能營造出高漲的氣氛,使考生能快速地進入寫作情境。劉勰《文心雕龍》云:“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就是說寫作前的情感醞釀是有效激發寫作的催化劑。命題者因為考慮到試卷的長度,或者閱讀的量度,往往把作文的引語設置得很短,如果短到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筆者以為還不如長一些以充分渲染烘托。2005年臺灣的作文題,命題者通過故事鋪敘的辦法,運用很長的篇幅,向考生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在故事中激發考生的感情,真可謂長而得當。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另外的手法,如設置一些疑問,直擊考生的內心,激發寫作的欲望。如臺灣2006年的作文題目的引語:
人總是想飛的。飛,是一種超越,帶來心靈的自由;但也有人禁錮自我,扼殺了想飛的念頭。你是否想飛?你想飛翔在什么樣的國度?飛帶給你什么不一樣的感覺與改變?試以“想飛”為題,寫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敘事、抒情、議論皆無不可,文長不限。
這則引語,用“飛,是一種超越,帶來心靈的自由”來界定飛的內涵,激發飛的欲望,用“但也有人禁錮自我,扼殺了想飛的念頭”來批判那些扼殺飛翔念頭的人,用第二人稱“你”展開命題者和考生之間的親切對話,再用連續三個問句,層層深入地啟發學生。
沒有情趣的引語,往往給人冷冰冰的感受。一看就激發不起寫作的激情。如浙江省2006年高考題:
據《列子》記載:子貢倦于學,告仲尼曰:“愿有所息?!敝倌嵩唬骸吧鸁o所息?!惫沤裰型?,還有諸多相關的論述,例如:
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辦法。(康德)
我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勞農夫以休息之。(《呂氏春秋》)
休閑不是偶爾玩一次,而應是人們三分之一的生活。
人們應該學會超前休息,也就是說在疲勞之前,適當休息效果最佳。(醫學專家)
讀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請以生無所息/生有所息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情實感,也可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這是個涉及生命本質的話題,是可以引起十七八歲少年的澎湃激情的,但是因為命題者對引語所作的平板的敘述和技術化處理,使得材料沒有一絲情感,更沒有啟發性,而且命題者也是以“冷面孔”出現,這大大遏制了考生的寫作欲望。
三、話題作文引語設計的理趣
引語的理趣指的是通過引語的設計,揭示寫作的角度或途徑,引發考生說理的興趣。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
自然是一本書,社會是一本書,父母是一本書,老師是一本書,同學是一本書,自己是一書本……
人生經歷中,各種接觸、交流的過程都是“讀”的過程。讀是面對,讀是探索,讀是為解,讀是感悟,讀是品味,讀是溝通,讀是超越……
請以“讀”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題者對“讀”的內涵——“讀是什么”,做了列舉式的解釋,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去思考讀的精神實質。
尤其是對那些說理性很強的話題,命題者更應該多方啟發,層層引導,不能引之過簡。
如2006年高考語文重慶卷,只用了“可以引起我們對自然、歷史和人生的種種感受、聯想和思考”一句話,這就顯得輕描淡寫,沒有具體地啟發考生,不能有效地激發理趣。
還有些話題作文,話題僅為一個詞語,又用詞典的解釋來引導,情趣和理趣自然全無。如2006年天津卷“愿景”,2006年湖南卷“意氣”。
因此,筆者希望命題者高度重視話題作文引語的功效,作文引語設計做到既有真趣,又有情趣和理趣。